帶你游灌陽:下澗

11月中旬,來到西山鄉下澗村。

下澗村全村人口一千餘人,大約有二十多個自然屯,散佈在海洋山深處。

帶你遊灌陽:下澗

站在下澗村的橋頭,向下遊看。

帶你遊灌陽:下澗

向上遊看,江邊正大修防護堤。

帶你遊灌陽:下澗

從橋這邊看,不遠處,一座建築物前,豎了杆紅旗,應是下澗村的村公所。

帶你遊灌陽:下澗

拍拍路邊的民居。

帶你遊灌陽:下澗

剛才我站著拍照的小橋。

帶你遊灌陽:下澗

橋這邊,有一座下澗小學。

帶你遊灌陽:下澗

校門口,進行了拓寬,從痕跡可以看出,原來門前其實很窄,只有一條小路通向學校。

帶你遊灌陽:下澗

山腰上的房子。

帶你遊灌陽:下澗

來張藝術點的。

帶你遊灌陽:下澗

在村裡走了走,小橋的上游不遠,還有一座小橋。

帶你遊灌陽:下澗

站在橋頭看風景,下游。

帶你遊灌陽:下澗

小橋上游。

帶你遊灌陽:下澗

村裡風景一。

帶你遊灌陽:下澗

村裡風景二。

帶你遊灌陽:下澗

回過頭來,拍拍下澗村公所,以前沒注意,旗杆的旁邊,還立了一塊石碑。

帶你遊灌陽:下澗

剛見到此碑時,我還在疑惑,紅軍在咱灌陽,是在新圩打的阻擊戰,新圩到西山鄉的下澗,距離好遠,按正常的路線,還隔著灌陽鎮、新街鎮、黃關鎮、西山鄉,怎麼在這山旮旯冒出個紅軍紀念地來。

轉到石碑的背面,看了簡介,心裡多少明白了一些。

石碑上刻著,紅軍將士英勇跳崖概況:

海洋山是湘江的發源地,轎頂山為興安與灌陽兩縣交界的主峰,海拔1651米。

1934年12月,紅34師在掩護中央紅軍後奉命東返湘南,在灌陽新圩一帶被桂敵包圍,師長陳樹湘率師主力繼續東進,命100團向西攻擊以吸引敵人,掩護師主力突圍。該團在灌江河畔依山阻敵並向西攻擊,完成任務後大部犧牲,團長韓偉率餘部30餘人邊打邊退,沿西山瑤族鄉大江嶺撤退至轎頂山遭敵圍困,退無可退,遂命部隊分散突圍,直至彈盡糧絕,餘存10多名官兵陸續跳下20多米深的懸崖。韓偉率5名官兵將敵吸引至懸崖後縱身跳下,捨生取義,實現了陳樹湘與他們的共同誓言:“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韓偉、胡文軒、羅金黨三人跳崖後倖存,遇到進山採藥的興安協興村民王本山老人救護,沿江頭山、董家返回協興村王家。韓偉、羅金黨活到了全國解放。韓偉1955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被授予中將軍銜。

紅軍將士曾廣益(乳名曾長子,福建寧化人)在轎頂山另一山頭跳崖後受傷, 被西山下澗的群眾救助後並落戶當地。

為銘記歷史,昭示後人,弘揚和傳承偉大的長征精神,特立此碑。

碑的落款為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灌陽縣人民政府。

簡介並不長,但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是標題,紅軍將士英勇跳崖概況,當時韓偉還是個團長,還不是將官,改為紅軍戰士跳崖處為宜。

紅34師其實並不是奉命東進湘南,而是奉命翻過海洋山,尋機趕上大部隊。但翻過海洋山之後,發現興安漠川有敵駐守,遂沿白露源而下,在安和的文塘村遇敵阻擊,久攻不下,全師折損大半,只餘一千餘人再次翻過海洋山,退回灌陽縣,在羅塘村再遭敵攻擊,餘四百人爬過觀音山,夜宿洪水箐,半夜,敵人又圍上來,韓偉率部阻敵,掩護陳樹湘渡過灌江,沿泡江而上,翻過都龐嶺,進入湖南。

韓偉在觀音山遭敵重兵包圍,戰況想必是激烈非常,率30多人部隊突圍的可能性不大,要率領這支部隊穿過血腥的戰場,從新圩的洪水箐走到西山的下澗,可能性更小。據我分析,100團的戰士們很可能是分散進行突圍後,韓偉遇到幾個士兵後,結伴而行,到達下澗時,遇敵搜捕,跳崖取義。我有點好奇的是,韓偉他們是沿哪條路線到達轎頂山的,是從流溪源走,還是從翻身馬頭等地走,查了很多資料,也沒弄清楚。

簡介之中,還有一些文法值得推敲,比如說,20多米深的懸崖,山頂之上的懸崖,應該用高來形容而不是用深。一些用詞也不夠精煉,也就不一一指出來了。

我想,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遣詞造句,應該慎重,尤其是這昭示後人的碑文,更應該逐字逐句的斟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