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一定要用心体味经典

暑假即将来临,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如果假期要大家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恐怕没几个人会愿意。估计只有个别的学霸们才会硬着头皮去读,没有半点意思,还读的挺认真。


这多多少少给人一种滑稽的悲壮感。或许孩子们硬着头皮读古诗文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一定回应着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是的,我们的文言文和古诗,即使到了今天也不怎么受待见。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的内容,恐怕早就被束之高阁了。

这和我们的早期教育有关,也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关,更与我们的阅读氛围有关。

暑假阅读,一定要用心体味经典

先说说古诗。

在人生的早年,孩提时代的我们,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从骆宾王的《咏鹅》,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好多孩子会被许许多多的诗,这是炫耀的资本,好像仅此而已。诗里面讲的是啥?孩子们不会深究,家长们也并不在意,然后上了小学,小学的课本上依然有这些事,老师没让大家背过,之后是一成不变的上下句的考题,也是仅此而已。到了初中会增加几首长一点的诗,有限的几首古风和七言律诗,匆匆的课堂的讲解,然后是机械的考背诵,偶尔有情境默写,其实也不过是机械背诵的变体而已,题干的设置简单的不行不行。到了高中阶段,《长恨歌》等篇章走入我们的课本,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句子美则美矣,可是抵不过高考指挥棒的一顿痛打。高考的试题当中,自然也会有课外的阅读,但因为特定的情境,应付考试的成分多,领略诗歌之美的成分,已经很少很少。

暑假阅读,一定要用心体味经典

一个号称诗的国度,诗歌仅仅在考试之中扮演一席之地。一分压倒一操场人的时代,没有诗意只有远方。

再说说古文。

儿时听过的许多寓言故事,其实都是来自于古文。《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是来自于《列子》,《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是来自于《山海经》;童年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故事,而不知道故事的出处。等到上了小学或初中的时候,才似曾相识。文言文的课堂上,更多时候强调的是语言,以初高中阶段而论,更多时候讲的是虚词的用法,作业则是机械的翻译,死板的背诵,并没有多少生趣。《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过秦论》《六国论》等经典的篇章,虽然学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但学习的时候确实并无多少快乐,见过了太多的同学,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对于文言文可能的热爱,也许大多被此时谋杀。

我们该怎么办。

以上是被动学习文言文的无奈的苦衷。如果仅仅把文言文当成一种考试,的确苦海无边,却又无法回头是岸。既然无法回避,何不积极面对?

暑假阅读,一定要用心体味经典

暑假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按照老师要求的篇目,自己去读这些文章。没有课堂任务,轻松自在去读,便会有另一番心境。你所读的不是某一些具体的实词和虚词,不是很难的句式。以你们自己已有的修养,你们所发现的,一定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鲜活的古人。当你翻开书本的一刹,他们穿越千年和你对话。读《女娲补天》,你可能会听到女娲的叹息;读《陈涉世家》,你可以感受到压抑已久的怒火……

读诗歌来说,读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像这样的诗句,即使你不了解诗人的生平,你也能读到古文中略感释怀的情景;读《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依然能体会到岁月更迭风景所带来人心情的变化。

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展开这些经典的篇章,用心去读,不一定非要去刷习题,求得一个什么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