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本期文章關鍵詞:個人方向與院校風格的匹配度、跨專業、敘事性、純藝視角

成立至今,我們學員近乎“打卡”全球百數頂級名校,因此對於名校申請,只要大家夠認真我們就有足夠的底氣。但對於漢藝老師而言,offer的獲得是勳章,而在其背後幫助每一個同學認清個人風格,進入最為適合學生髮展的院校深造才是我們作為教育從業者,最應該擔負的責任。

這樣的教學初衷,使得很多同學在作品集期間實現了個人的巨大轉變,簡單舉例:

  • 對設計有朦朧認知/對設計流程不夠系統→能夠自主完成項目創作
  • 模糊風格喜好→清晰知道個人優勢及特色,找到個人提升方向
  • 以聲譽選夠多所名校→最終拿下風格明顯的2+所頂級院校
  • .........

今天,以T同學為對象,教研團隊中視傳學部資深講師土大與大家分享,選校階段什麼造成了T同學方向的改變,並與大家分享怎讓才能在作品集創作過程中找到個人特色之處並將其轉化成創作亮點,為你的名校之路增加獲勝籌碼。

01 目標院校的確立

“作品集的創作過程,是院校選擇的關鍵”

關於英國平面設計院校,各種文章推薦中必然在榜的院校有LCC、CSM、RCA、Kinston,但多數文章會在學校排名及設施做更多著墨,而對院校風格及學生作品具體分析講解較少。這也導致很多同學在初選校時無從分析,對於和T同學一樣轉專業的同學來說,更是很難有頭緒。T同學初到這裡時,為自己設定了RCA、切爾西的院校目標,兩者其實有著較大的風格差異:

  • RCA平面設計研究生課程歸於Visual Communication(MA)下,課程為2年制;而Communication Design Pathway(MRes)為1年制,會更偏理論研究與文脈調研,當然也會涉及設計實踐,
    但實踐的課程內容相對2年會有略微差距,更適合已有大量設計實踐經歷的同學申請。
  • 而在英國口碑極高的切爾西,純藝專業實力極強,校園內藝術氛圍更重,因此切爾西的Graphic Design Communication在受其影響的同時,十分注重以人為本,更加專注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綜合感知能力。鼓勵學生在材料、媒體、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從廣泛多樣的途徑出發,不斷思考和實踐。

而在T同學剛開始學習過程中,其主帶老師發現她的個人性格很鮮明:感性、善於理解和傾聽,對事物時常有自己的看法,具有圖像性思維,在掌握一定軟件等技能的情況下,可以把事件很好的圖像化。

因此在其作品集創作規劃初期,郝老師主要從她的個人興趣角度出發,利用轉專業特性打破對平面設計的傳統認知。項目一、二通過思維發散培養個人視角,找到創作風格,突破傳統材料與媒介,體驗項目從概念到實現的過程。而T同學也在這樣一個準備過程中,逐漸明確自己的求學意圖——感受並學習多維度的平面設計,以及將來的設計方向——非商業性的視覺創作,從而更加精準地匹配了自己的院校—切爾西。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藉此教研團隊藉此提醒大家:在目標院校的確立過程中,切忌盲目選擇,轉專業或零基礎的同學,儘量在嘗試性創作一到兩個項目之後再進行最終院校的敲定。名校有很多,但是否真正適合自己很重要。

02 多個項目

“完整且全面的呈現個人能力”

▌作品的敘事性

如上述所言,T同學是一個善於理解且傾聽的人,經教研團隊長期觀察調研發現,這類同學在故事把控及敘事手法上都具備一定優勢。所謂敘事(narrative)比較接近寫小說,寫前因後果、故事發展脈絡等,轉化到設計中則是給自己找一個原因去發展你的設計概念,將設計擺脫純物質功能的形式,成為敘事的場景和道具。如果將其在作品集中表達出來,可以更好引起觀者共鳴。

因此T同學的作品集大部分項目都運用了敘事性的設計方法進行創作。以其書籍項目《毀滅之美,美過於美本身》為例:

其靈感來源於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該書根據1950年僧人林養賢火燒金閣寺事件改編,口吃僧人林將金閣寺視為世間大美,卻將其燒為灰燼,據林交待其動機為每天看見許多人來參拜金閣,隨之產生了對美的反感和嫉妒。三島結合自己的美學看法總結其原因為:毀滅之美,美過美的本身。

為了表達這一歷史事件,T同學對小說進行了二次設計,用具有故事性的攝影做為配圖,並將不可燃的銅片嵌入書中。設計完成後,T同學將“事“置入特有情景的環境中,還原了林燒的動作,點燃《金閣寺》書籍,為將美毀滅。而燒過之後留下的黃銅片則有雙關之意,很好的體現了主題概念,且在視覺上具備一定衝擊力。

小說內頁排版▽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材料實驗,最終選擇與金閣寺外觀有同樣視覺特質的銅片▽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將銅片嵌入書中,書籍成品加入時間的概念▽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將書進行燒燬體現概念,完整敘述了故事▽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概念性的視角

對於切爾西這類藝術氛圍更重的院校而言,一個概念性的設計是必然要存在的。T同學第二個項目同為書籍項目,但與前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更注重於裝幀,而後者則對內容進行了更為深刻的展現和闡釋,

這也就要求她在創作時,視角需要極具特色:

T同學的第二個項目是一個攝影與書籍設計相結合的項目,旨在探究快樂與罪惡感之間的關係。T同學認為罪惡感是人們享受快樂時窺見後果,因此對快樂產生的反作用,快樂和罪惡感存在共生關係。比如吃東西的時候會擔心發胖從而產生罪惡,吸菸醉酒時想到它們對身體的傷害會產生罪惡等等。

因此,T同學尋找並拍攝了生活中會使人感到快樂的20件事和它們相應的會預見產生的後果,將快樂和後果相互疊加進而抽象出的罪惡感圖形,貫穿書籍構成視覺元素。

視覺轉換以及元素提取▽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書籍內頁的攝影作品▽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傳統媒介的突破

在同學們的認知中,平面設計主要涵蓋的領域就是海報設計、書籍排版設計和VI設計等等,但多數國外院校對平面設計,或者說視覺傳達這個專業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平面設計範疇,開始探尋設計在新的領域裡的表現方式。比如平面和插畫、平面和純藝等等。因此作品集中1-2個項目的新嘗試,為考官呈現個人開闊思維的同時,也展現出更多發展可能性。

以T同學插畫項目為例,該項目是為日本女歌手戶川純CD內頁進行的插圖設計。在這首歌中,戶川純把自己比做一塊任人宰割的肉,渴望被愛,更為強調愛的強度而不是方式。T同學對於略微抽象的歌詞非常有自己的理解,很快地抓住了歌手想要表達的感受和歌手的藝術審美傾向。

在剛開始創作時,T同學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傳統繪畫材料上,卻很難呈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我便對不同材料可產生什麼不同效果為T同學進行一一講解,比如:

  • 圓珠筆的線條粗糙卻帶有工業的質感,在表現光感、氛圍感方面很出色
  • 蠟筆和油畫棒肌理豐富,可以較容易的表現出拙稚的趣味和鮮亮色彩
  • 樹枝、牙籤等非傳統材料的線條雖僵硬、怪異,但卻可以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最終T同學選擇利用劈開的不規則竹籤沾墨汁的方式畫出粗狂、直接、鋒利的線條,與戶川純直白甚至有些粗俗的歌詞相對應。同時為了讓畫面之間聯繫緊密,閱讀起來連貫流暢,T同學創作了大量的插畫,並且反覆試驗了構圖與圖像之間組合的各種可能性,最後“剪輯”出了一個情感統一,富有變化和閱讀節奏的插畫項目。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成功案例|我“選校”花了半年時間

03 導師總結

關於院校的選擇,2016年前,近90%的同學會有“名校情結”,比如學服裝的同學必將“中央聖馬丁”作為自己的Dream School,學視傳的同學必去SVA、LCC等。而現在,大部分同學對於藝術留學院校的選擇已經開始趨於理性化:除了院校排名,會開始注意院校聲譽、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學校地理位置。

意識到並開始思考上述方面確實是極為重要的,但對大家而言還遠遠不夠。對於緊跟當下時代潮流發展的頂級名校而言,

所謂風格,更應稱之為一種大致趨向,或者說院校選擇什麼方式給與當下社會進程的一個反饋。想要了解這些部分,進而選到最為適合自己的院校便需要大家在作品集創作階段,找到個人發展方向,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這絕非一個人單槍匹馬可以實現的,而漢藝也將一直伴你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