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甜無缺
我覺得有些說的挺不錯的,比如他在他國的一些經歷和他因為家族關係所接觸的常人不能知道的一些事情,聽起來還是很有趣的,不過歷史方面聽聽樂子還是可以,但是很多人當真就太不應該了,比如明朝這一塊,首先我不是要為明朝立匾,只是想為隊明朝的一些不客觀觀點糾正一下,自己也不是很專業,有更懂的可以依據友好討論。
首先無明君,不說開國洪武永樂,弘治朱侑樘不算明君?無論私德還是治國?忠於國家,以德報怨,忠於愛情,一輩子一個皇后……
無名士,三楊,于謙,王陽明,張居正……放在歷朝歷代,難道差?這些都是實幹家!劉伯溫,宋濂,高啟明初三大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現在是中學課文。明朝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以唐伯虎的才華都擠不進去,還想什麼呢?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慎的那闕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直接被拿去用來做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守衛京城,寧死不降的於少保。難道還不如文天祥?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徐渭的畫被鄭板橋看過後驚歎“願為青藤門下一走狗”。李東陽,李夢陽,四大名著三個在明朝完成。還有一本不下於四大名著的金瓶梅。對了心學的大成者王陽明。唐伯虎的人物畫,被認為此後四百年,無人能望其項背。硬生生給明朝續命的改革家張居正。這些不算名士?!
名 將更不用說,開國的那一群將星不提,單提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何其壯志!無論情商還是軍事能力,岳飛比得過?再說李如松,萬曆三大徵,李如松就參加了兩個,其中一次對付的還是冷兵器時代整合了整個日本倭島的豐臣秀吉,近代之前,唐明都打敗過東瀛,而且都是偏師……滿清呢,舉國之力竟然敗的如此慘,不要說清是封建時代,滿清洋務運動後海軍規模亞洲第一的!
再說科學及各個領域,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最近很火的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中的李之藻……實在說不完,高曉松有的說的確實可以,聽的興趣盎然,但一說到自己比較瞭解的東西的時候,突然發現,他就是在胡說八道!一個三無朝代能存在276年?都噴嘉靖皇帝,海瑞罵的那麼狠,嘉靖有殺他嗎?萬曆不上朝,豐臣秀吉來了有不管不顧嗎?明朝不是完美的,但是評價一味褒獎和一味抹黑都是不客觀的!再次說一下,友好討論,謝謝。
散步的冬子
個人認為,高曉松只是個“吉祥物”。
這句話原本出自羅永浩評價王自如,當年二人在公眾面前公開辯論,結果手機評測達人王自如被羅永浩懟的根本插不上話,最終,羅永浩得出了“你只是你們團隊的吉祥物”這個結論。
我用“吉祥物”來評價高曉松,意在說明高曉松並不是一個個人,他只是個表徵“物體”,也就說他背後站著的是一個策劃團隊,而高曉松的任務只是利用他的公眾形象站在前臺,向大家宣講一些所謂的“歷史知識”,我們無法從他的言論中得出高曉松個人究竟懂不懂歷史、歷史文化水平究竟高不高。
不過我有幸讀過高曉松(準確的說是高曉松團隊)寫的《魚羊野史》,從隨筆的角度講,這套書算得上是有思想、有個人觀點的,但如果從歷史類書籍角度去看這套書,則讓人非常失望和震驚。
自號“野史”,卻講不出新的東西,也拿不出新的論點,更像是一本《讀者文摘》,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雜糅在一起,拼湊出一個所謂的“歷史上的今天”。而最讓我震驚的,是書中充斥了大量明星的生日。如第六冊P068寫道:“安妮·海瑟薇大美女,生日快樂!……無論如何,祝安妮·海瑟薇生日快樂”。
我不知道安妮·海瑟薇是否看得懂中文,但對於這部在國內發行的所謂歷史文化類書籍而言,書中莫名其妙摻雜了諸如外籍明星的生日這種“歷史上的今天”,更像是一個娛樂大眾的慣犯在上廁所間隙抽空發了條微博,後來也許覺得微博不過癮,乾脆把微博打印出來,明碼標價,賣給那些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就歷史學而言,研究專史不難,難的是寫通史,從古自今,敢寫通史的沒有幾位,因為這需要的不僅是學術功底,更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脈絡高瞻遠矚的能力。而高曉松的歷史功底,顯然無法達到白壽彝、呂思勉先生那樣的高度,卻偏偏在脫口秀中大講中外古今“野史”,並出版相關書籍。
所以,高曉松所懂的歷史,並不比大眾高到哪去,他最多算的上是史學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支流,好在他在書中表達的思想並沒有脫離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
秦皇漢武
高小松歷史水平怎麼樣,或者說這個節目團體歷史水平怎麼樣?我不知道,因為我我只看過一期,氣的我就在也不看了。在這期節目中,高說到了宋代,他大誇北宋怎麼繁榮,jdp怎麼高,人們生活怎麼風雅 自己最想回到宋朝。作為高知,你想回宋朝,可以理解,穿越會去既衣食無憂,又風雅。他沒說的好處我再補充一點,宋朝是文官的天下,科舉考試每年錄取率高,都上百人(南宋高宗年間陸游那撥有幾年例外),做官容易,不像唐朝文人科舉考試難,一年錄幾個,甚至幾年開一考孟郊考了好多年才考中,感嘆“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宋朝文官工資高,有專家算過,一個州級地方長官月工資摺合人民幣十多萬。可過花天酒地的生活。張先據傳八十多歲了還娶了一房小妾,蘇軾詩云:“十八新娘八十郎,白髮蒼蒼對紅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宋朝的文官犯法了最多貶官外放,一般不殺。宋朝的文官地位還特高,騎在武將頭上耀武揚威,動不動彈劾武將,武將的小命就捏在他們手裡。文人過舒服了,百姓可慘了:高賦稅,邊患,大地主土地兼併。據歷史學家統計,兩宋幾百年平均每年有一點幾次次農民或手工業者起義,這就能說明宋朝只是文人官僚的黃金時代,並不是老百姓的黃金時代。對於文官的優越和百姓國家的水深火熱隻字不提,不知是該節目無知,還是刻意迴避,我不敢妄自揣測。當然,這只是一個主持人主觀性很強的回答,喜歡哪個朝代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各位別太在意歷史知識的嚴謹,圖一消遣就行。我看不下去,也就不看了。說的偏頗之處,個為網友毋噴,您只當吃瓜子碰著個癟子,圖一樂。
用戶春雨無聲
我身邊喜歡高曉松的一般是女性較多。他的節目看的比較少。再加上他所說的東西也不是我感興趣的。但是有一期他評價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的時候,我看了一下。感覺他也就那回事了。
他給張春華的評價是村婦。說是跟胡適的老婆江東秀差不多。
那麼我們看看歷史是記載的張春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歷史上張春華乾的也就是兩件事有記載。一件事殺婢女,一件事帶著兒子絕食。高曉松也說了,但是自己看看,絕對不是他說的那麼簡單。
宣帝初辭魏武之命,託以風痺,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洩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帝由是重之。
晉書裡面記載的是這段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曹操想讓司馬懿給自己打工,司馬懿不願意(其實他為了待價而沽)。就是自己患了病,不能下床了。然後這一天,曬書,天上突然下雨了,司馬懿不自覺的起來了,而這個被家裡面一個婢女看到了。張春華害怕這件事傳揚出去,於是動手殺了這個婢女,自己親自燒火做飯。
對於這件事,我們必須要明白幾點。最主要一點,那時候張春華才14歲。你14歲的時候幹什麼?她14歲的時候就能殺人,並且還是殺完人之後,從容的做飯。就這個膽量,這個城府是一個村姑具備的嘛?
還有一點令人深思,就是為什麼晉書要在後面加上這樣一句話而親自執爨.難道就是為了表明張春華殺人之後,心理素質很好?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張春華殺完人之後,人得屍體沒有了,屍體那裡去了,張春華做了飯。這個聯合起來,有沒有可能張春華有婢女的屍體做了一頓飯。
這樣的心機,這樣的手段,是一個村姑能達到的嗎?
還有就是絕食那個,一般的女的,跟老公打架了,基本都是拿自己撒氣,或者是拿家裡面的東西撒氣。但是這樣老公根本不管,但是張春華厲害啊!能夠抓住司馬懿的命門,用自己做威脅。這個是一個村婦的見識能夠做出來的事情嗎?
還有就是高曉松相互矛盾一個地方。1.司馬懿的兒子有出息 2.司馬師,司馬昭跟張春華關係很好。如果關係不好也不可能一起絕食。可以說是張春華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養大的,自己的一言一行肯定影響自己的兩個兒子。
我們看看司馬家的兩個兒子那是相當厲害的。要不然也不能晉國一統啊!
一個村姑能培養出這樣厲害的兒子嗎?
並且晉書對張春華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後少有德行,智識過人”“宣穆閱禮,偶德潛鱗,翊天造之艱虞,嗣塗山之逸響,寶運歸其後胤,蓋有母儀之助焉”
這哪一點像村婦啊?難道房玄齡沒有你高曉松牛逼,沒有你看的透徹?
遼東王三
歷史不同於科學,科學是就是,非就非,沒有半點含糊。歷史不同,歷史展現的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三層關係,穿越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懂”這個詞的含義太大。歷史說起來很小,也就是一個個悲歡離合興衰存亡的故事。要說大也很大,所涉及的學科極為磅礴,如文學、哲學、地理、天文等等。
姑且分為四個層次:
一、懂歷史=考試得高分。如此,死記硬背各個考點,便是懂了,那麼,高曉松肯定是懂歷史的。當然,有時候會出現記憶錯誤、口誤等,這是在所難免的,記錯了不代表他不懂。別苛求。
二、懂歷史=歷史知識淵博。不僅知道影響文明的主要事件的來龍去脈,還能通過文明的起源看到人類未來的可能走向。按此,高曉松也算是懂歷史的。
三、懂歷史=有非常精深的見解。除了上述之外,還有“經史合參”的深厚功力,能參透人類文明興衰的大規律。即參透“人、自然、社會”的三重關係。“經史合參”的經,泛指三教經典,如儒家詩書禮易春秋大中等四書五經(偏重於人與人的關係),道家老子莊子(偏重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心經金剛經(偏重人和心靈的關係)等。
三教經典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很多學科,故而能打開人類全新的視野,大幅提升讀者的認知,和歷史配合起來參閱,就能逐漸發現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和各個穴位,什麼是歷史的真相?歷史到底是誰在創造和左右?時間和空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地理、氣候、海洋、天文是怎樣相互影響且對人類歷史的進程有著什麼樣的決定性作用?人的本質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且這兩種不同的認知分別決定了什麼樣的歷史走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曉松就未必懂了。至少,除了歷史,儒釋道三教經典是需要很熟的,而高曉松似乎也有綜合學科的積累,但知識囿於零碎。
四、懂歷史=不懂歷史。參透了人類文明興衰的規律後,能將所參所悟自覺應用於生活、工作、家庭、事業等等,不再有非分之念,不再有痴心妄想,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的生活著。
按這個標準,高曉松肯定不懂歷史。
最後這種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就用莊子的話來結尾吧“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至,上達於天,下蟠於地…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玉虛閣
高曉松常常用心險惡地胡編亂造。比如, 他造謠說抗美援朝時,9兵團在冰天雪地裡穿著夏裝被毛澤東不許下火車,直接送到朝鮮。而我認識一位時任9兵團26軍76師衛生隊一位叫殷詠雪的老兵阿姨,她說,他們部隊本來在訓練準備渡海解放臺灣,10月中旬緊急從上海北調,在山東曲阜和滕縣停了3天,進行集中教育整訓,不僅下發了冬裝,而且對官兵進行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教育和動員,進行防空、防化、防原子彈(因為美國當時一直進行核訛詐)的知識培訓。一部分沒來得及換裝的部隊,在東北換上了從當地兄弟部隊送來的冬裝。如果像他說的,是毛澤東逼著他們穿著單衣過江,零下40℃,豈不是根本不用打仗,全體凍死了! 可見高某的造謠用心險惡!
我還認識一個時任9兵團26軍76師226團的一個副營長,叫王玉林,是受過毛主席兩次接見的全國戰鬥英雄。他說,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英模代表大會後,10月初,奉命直接奔赴遼寧的清源縣,與先期抵達那兒的26軍後勤部人員會合,建立兵站,籌備入朝的各種必須物質。不久,他們26軍全軍陸續開來,雖然有不少人員只穿著秋衣,但在遼寧全部緊急換上了東北軍區送來的冬裝,並對全軍進行嚴格檢查,就連茶缸和毛巾也不放過,不允許有任何“中國人民解放軍” 的標誌。11月19日,26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確實,大衣缺乏,只普通的棉衣難以抵禦朝鮮嚴酷的寒冷)可見穿著單衣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話純粹是胡編亂造。
海上清風王
我認為高曉松的水平比我高,按我的水平來看高曉松是懂歷史的。我覺得提問者可能對高曉松的要求過高。他懂歷史但不代表他研究歷史。中國歷史浩瀚幾千年,光史料汗牛充棟。我想窮盡你一生的精力,也無法徹底的研究。更何況高曉松呢。
我覺得歷史應該分為這麼幾種,一種是學究考證型的,他是跟考古挖掘相輔相成,重點專研某個時期,某個領域。純學術
第二種人物應該是說歷史的,比如像易中天他講三國,還有石國鵬上歷史課。偏通俗
第三種人物就應該像高曉松一樣,是講給所有人聽的,有點類似戲說,但是又是歷史的,這是把歷史很有趣的講給你聽,純娛樂。比如像高曉松,梁文達。
所以我覺得高曉松在把歷史進行娛樂化,通俗化的方面,我覺得他做得非常棒。我覺得他這方面的水平非常的高。這就是我對他的評價。
至於盯著某個人犯了一個錯誤,或者兩個錯誤不放,認為他水平有限。我想問題不是出在對方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怎麼能忘。文人相輕是陋習。
知常容
高曉松這個人很有意思,你問我他懂不懂歷史,歷史文化水平如何?我只能告訴你,嚴格意義上來說,高曉松是個雜家,他對歷史的認知和他對於所有方面的認知一樣,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
這種觀點,有的時候叫做見解,有的時候叫做偏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高曉松這個人的知識獲取,和很多學者不同。
比如易中天這樣的學者,有專業的歷史學背景,是常年泡圖書館的,有大量經過時間檢驗的第一手史料和嚴謹的學術分析。這樣的背景,他在討論歷史的時候,就算帶有個人特色,但是大抵上靠譜,即便不靠譜,也是當今史學的主流觀點。
高曉松則完全不同,此人清華退學,理工科背景,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人文社科訓練,但是沒辦法,他家境優越,所以有機會玩票,所謂玩票呢,就是全世界各地到處跑,接觸各種三教九流的人物。
有這樣經歷的人,往往知道的特別多。但有一個問題——這種人往往不會特別推敲跟你講的東西是否嚴謹,所以往往會有很大的偏差。
關於高曉松滿嘴跑火車造成的錯誤,很多的大V曾經指正過,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高曉松在世界盃期間的驚人言論:世界足壇都是被賭博產業操控的,換言之,就是所有大賽的比賽結果都是人為干預產生的。
然後,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高曉松又天馬行空地大談歷史,人文,試圖用各種實例佐證自己的這個非常荒唐的論斷。
實際上,稍微瞭解足球的人,甚至不瞭解足球的人,都可以從邏輯上質疑這種觀點。但這也就是高曉松的套路:拋出一個陰謀論或者其他聳人聽聞的東西,讓你大跌眼鏡的同時,忍不住聽他說到底怎麼回事,不知不覺中,很多沒有多少文化素養或者批判精神的人,很容易就被他洗腦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高曉松講的都不對。實際上,由於高曉松的很多私貨都是來自他的遊歷或者和人的接觸,所以有不少很有價值的乾貨,這也是為什麼他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很多學者會說,據記載啊,XX怎麼樣怎樣;高曉松會說,當年我叔伯他們參與這個事情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
但這是一把雙刃劍,高曉松會自持這種身份的加成,夾雜一些並不真實的東西。
不過無所謂,高曉松的職業是脫口秀不是史學專家。史學專家要嚴謹治學,對得起後人;高曉松只要自己說得爽,受眾聽的爽,就皆大歡喜了。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首先說說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人老質疑高曉松有沒有資格講歷史,以及到底懂不懂歷史?現在的人,不肯好好看看真正的歷史書,就喜歡讀讀網文,然後腦補一下,就自我感覺上下五千年,無所不知了,感覺良好的很,碰到一些真讀書的人,反倒不爽,一有機會就要去黑人家找優越感,潛臺詞其實是老子不讀書,都比你厲害!所以你讀書有什麼用!我感覺網上罵高曉松的,大都是這種類型的人。
說實話,高曉松還是讀了很多的書,沒事的時候,聽他在《曉說》上講過好多段子,他嘴快,又要追求講得好聽,細節講錯的地方確實是不少的,但是總體來說,他大部分講的東西,都是他看了很多書後總結出來的,倒不一定是他自己的發明,所以關於歷史的見解,他講的東西,一般還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而且他講歷史,有一個優點就是眼界比較大,把歷史形勢講得很透徹,關鍵是他分析問題喜歡講道理,而不是像網上的很多寫手那樣不是分析問題,而是宣洩情緒。就這幾點,高曉松還是懂歷史的,也是有資格講歷史的。
當然,具體到高曉松說鄭成功不姓鄭的問題,有兩種可能,一是純屬口誤,二是他把鄭和和鄭成功他們家搞混了,鄭和本來姓馬,跟著明成祖混好了,被賜姓為鄭,他可能以為鄭成功他們家跟鄭和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鄭成功的身份本來就很複雜,歷史上本來不存在一個叫“鄭成功”的人,鄭成功原名“鄭森”,後來被南明的隆武帝看中,賜了國姓,還賜名“成功”,號稱“國姓爺”,自然是叫“朱成功”,所以“鄭成功”這個名字確實有點莫名其妙,是個“拼湊”出來的名字。鄭成功自己都是不承認的。但清朝官方基本上是一直這麼叫他的,因為對於清朝來講,鄭成功只能姓鄭,是不可能承認他是什麼“國姓爺”的!
只愛潘多拉
即使是歷史學家也會有搞錯的時候,高曉松不是歷史領域的專業學者,出點錯也屬於正常範圍內的事兒。懂不懂歷史,不能以出了點小錯誤來判斷。只不過這也算是個提醒,要真想搞清楚,還是自己多讀書吧。光靠聽“曉松奇談”,是靠不住的。
高曉松進過清華大學,不過是學電子工程的,後來退學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的是導演,也不是研究歷史專業的。高曉松做這類節目,應該還是做過功課的,甚至也可能有團隊,所以從節目上看,他能知道很多有趣的歷史細節,大體上不錯,應當承認他是業餘歷史愛好者當中比較專業的吧,儘管如此,他畢竟還不是歷史學家,他只是一個網絡知識經濟的紅人而已。
一般來說,歷史學家算得上懂歷史的吧。歷史學家的研究,很多時候是研究歷史當中一些規律性的重大問題。哪怕是一些歷史細節,也仍然是從歷史細節當中去爬梳、整理、分析和判斷歷史規律。這需要專業的歷史訓練,需要對某一個歷史領域有較為充分和全面的掌握。如果把這樣的專業旨趣看為懂歷史,高曉松算不上懂歷史。
只不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歷史學家很多,相信掌握到的歷史知識肯定更多,更專業,但為什麼是高曉松執網絡知識經濟的牛耳呢?我覺得這是個值得討論的有趣話題。
歷史學家固然也犯錯,甚至犯低級錯誤,但他們的歷史旨趣很顯然和高曉松完全不同。
我也看過一些高曉松的節目,他講的更多是有趣的歷史細節,這是市井細民所關心的。比如題目裡面說的,鄭成功被賜姓為國姓爺一類的事兒,對小老百姓來說,就是好玩的。這些歷史細節,歷史學家不會給老百姓去講,不屑於給老百姓去講,高曉松講了,讓歷史細節能夠走入民間,哪怕是那種純屬看熱鬧,覺得好玩,也是件好事兒, 畢竟給了老百姓一些歷史知識。
當然,人非上帝,難免會出點錯。鄭成功被賜姓為朱,當然不會是賜姓鄭,鄭成功姓鄭,是因為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也有許多網友指出他所說的其他方面的歷史錯誤。這個時候,如果能錯就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