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高晓松懂历史吗?如何评价高晓松的历史文化水平?

瓜甜无缺


我觉得有些说的挺不错的,比如他在他国的一些经历和他因为家族关系所接触的常人不能知道的一些事情,听起来还是很有趣的,不过历史方面听听乐子还是可以,但是很多人当真就太不应该了,比如明朝这一块,首先我不是要为明朝立匾,只是想为队明朝的一些不客观观点纠正一下,自己也不是很专业,有更懂的可以依据友好讨论。



首先无明君,不说开国洪武永乐,弘治朱侑樘不算明君?无论私德还是治国?忠于国家,以德报怨,忠于爱情,一辈子一个皇后……

无名士,三杨,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放在历朝历代,难道差?这些都是实干家!刘伯温,宋濂,高启明初三大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现在是中学课文。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以唐伯虎的才华都挤不进去,还想什么呢?



解缙是《永乐大典》主编,杨慎的那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直接被拿去用来做三国演义的开场白。守卫京城,宁死不降的于少保。难道还不如文天祥?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徐渭的画被郑板桥看过后惊叹“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李东阳,李梦阳,四大名著三个在明朝完成。还有一本不下于四大名著的金瓶梅。对了心学的大成者王阳明。唐伯虎的人物画,被认为此后四百年,无人能望其项背。硬生生给明朝续命的改革家张居正。这些不算名士?!





名 将更不用说,开国的那一群将星不提,单提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何其壮志!无论情商还是军事能力,岳飞比得过?再说李如松,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就参加了两个,其中一次对付的还是冷兵器时代整合了整个日本倭岛的丰臣秀吉,近代之前,唐明都打败过东瀛,而且都是偏师……满清呢,举国之力竟然败的如此惨,不要说清是封建时代,满清洋务运动后海军规模亚洲第一的!


再说科学及各个领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最近很火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的李之藻……实在说不完,高晓松有的说的确实可以,听的兴趣盎然,但一说到自己比较了解的东西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就是在胡说八道!一个三无朝代能存在276年?都喷嘉靖皇帝,海瑞骂的那么狠,嘉靖有杀他吗?万历不上朝,丰臣秀吉来了有不管不顾吗?明朝不是完美的,但是评价一味褒奖和一味抹黑都是不客观的!再次说一下,友好讨论,谢谢。


散步的冬子


个人认为,高晓松只是个“吉祥物”。

这句话原本出自罗永浩评价王自如,当年二人在公众面前公开辩论,结果手机评测达人王自如被罗永浩怼的根本插不上话,最终,罗永浩得出了“你只是你们团队的吉祥物”这个结论。

我用“吉祥物”来评价高晓松,意在说明高晓松并不是一个个人,他只是个表征“物体”,也就说他背后站着的是一个策划团队,而高晓松的任务只是利用他的公众形象站在前台,向大家宣讲一些所谓的“历史知识”,我们无法从他的言论中得出高晓松个人究竟懂不懂历史、历史文化水平究竟高不高。

不过我有幸读过高晓松(准确的说是高晓松团队)写的《鱼羊野史》,从随笔的角度讲,这套书算得上是有思想、有个人观点的,但如果从历史类书籍角度去看这套书,则让人非常失望和震惊。

自号“野史”,却讲不出新的东西,也拿不出新的论点,更像是一本《读者文摘》,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杂糅在一起,拼凑出一个所谓的“历史上的今天”。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充斥了大量明星的生日。如第六册P068写道:“安妮·海瑟薇大美女,生日快乐!……无论如何,祝安妮·海瑟薇生日快乐”。

我不知道安妮·海瑟薇是否看得懂中文,但对于这部在国内发行的所谓历史文化类书籍而言,书中莫名其妙掺杂了诸如外籍明星的生日这种“历史上的今天”,更像是一个娱乐大众的惯犯在上厕所间隙抽空发了条微博,后来也许觉得微博不过瘾,干脆把微博打印出来,明码标价,卖给那些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就历史学而言,研究专史不难,难的是写通史,从古自今,敢写通史的没有几位,因为这需要的不仅是学术功底,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脉络高瞻远瞩的能力。而高晓松的历史功底,显然无法达到白寿彝、吕思勉先生那样的高度,却偏偏在脱口秀中大讲中外古今“野史”,并出版相关书籍。

所以,高晓松所懂的历史,并不比大众高到哪去,他最多算的上是史学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支流,好在他在书中表达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


秦皇汉武


高小松历史水平怎么样,或者说这个节目团体历史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我我只看过一期,气的我就在也不看了。在这期节目中,高说到了宋代,他大夸北宋怎么繁荣,jdp怎么高,人们生活怎么风雅 自己最想回到宋朝。作为高知,你想回宋朝,可以理解,穿越会去既衣食无忧,又风雅。他没说的好处我再补充一点,宋朝是文官的天下,科举考试每年录取率高,都上百人(南宋高宗年间陆游那拨有几年例外),做官容易,不像唐朝文人科举考试难,一年录几个,甚至几年开一考孟郊考了好多年才考中,感叹“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宋朝文官工资高,有专家算过,一个州级地方长官月工资折合人民币十多万。可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张先据传八十多岁了还娶了一房小妾,苏轼诗云:“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装。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宋朝的文官犯法了最多贬官外放,一般不杀。宋朝的文官地位还特高,骑在武将头上耀武扬威,动不动弹劾武将,武将的小命就捏在他们手里。文人过舒服了,百姓可惨了:高赋税,边患,大地主土地兼并。据历史学家統计,两宋几百年平均每年有一点几次次农民或手工业者起义,这就能说明宋朝只是文人官僚的黄金时代,并不是老百姓的黄金时代。对于文官的优越和百姓国家的水深火热只字不提,不知是该节目无知,还是刻意回避,我不敢妄自揣测。当然,这只是一个主持人主观性很强的回答,喜欢哪个朝代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各位别太在意历史知识的严谨,图一消遣就行。我看不下去,也就不看了。说的偏颇之处,个为网友毋喷,您只当吃瓜子碰着个瘪子,图一乐。


用户春雨无声


我身边喜欢高晓松的一般是女性较多。他的节目看的比较少。再加上他所说的东西也不是我感兴趣的。但是有一期他评价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感觉他也就那回事了。

他给张春华的评价是村妇。说是跟胡适的老婆江东秀差不多。

那么我们看看历史是记载的张春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张春华干的也就是两件事有记载。一件事杀婢女,一件事带着儿子绝食。高晓松也说了,但是自己看看,绝对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

晋书里面记载的是这段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操想让司马懿给自己打工,司马懿不愿意(其实他为了待价而沽)。就是自己患了病,不能下床了。然后这一天,晒书,天上突然下雨了,司马懿不自觉的起来了,而这个被家里面一个婢女看到了。张春华害怕这件事传扬出去,于是动手杀了这个婢女,自己亲自烧火做饭。

对于这件事,我们必须要明白几点。最主要一点,那时候张春华才14岁。你14岁的时候干什么?她14岁的时候就能杀人,并且还是杀完人之后,从容的做饭。就这个胆量,这个城府是一个村姑具备的嘛?

还有一点令人深思,就是为什么晋书要在后面加上这样一句话而亲自执爨.难道就是为了表明张春华杀人之后,心理素质很好?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张春华杀完人之后,人得尸体没有了,尸体那里去了,张春华做了饭。这个联合起来,有没有可能张春华有婢女的尸体做了一顿饭。

这样的心机,这样的手段,是一个村姑能达到的吗?



还有就是绝食那个,一般的女的,跟老公打架了,基本都是拿自己撒气,或者是拿家里面的东西撒气。但是这样老公根本不管,但是张春华厉害啊!能够抓住司马懿的命门,用自己做威胁。这个是一个村妇的见识能够做出来的事情吗?

还有就是高晓松相互矛盾一个地方。1.司马懿的儿子有出息 2.司马师,司马昭跟张春华关系很好。如果关系不好也不可能一起绝食。可以说是张春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养大的,自己的一言一行肯定影响自己的两个儿子。

我们看看司马家的两个儿子那是相当厉害的。要不然也不能晋国一统啊!

一个村姑能培养出这样厉害的儿子吗?

并且晋书对张春华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宣穆阅礼,偶德潜鳞,翊天造之艰虞,嗣涂山之逸响,宝运归其后胤,盖有母仪之助焉”

这哪一点像村妇啊?难道房玄龄没有你高晓松牛逼,没有你看的透彻?


辽东王三


历史不同于科学,科学是就是,非就非,没有半点含糊。历史不同,历史展现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层关系,穿越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懂”这个词的含义太大。历史说起来很小,也就是一个个悲欢离合兴衰存亡的故事。要说大也很大,所涉及的学科极为磅礴,如文学、哲学、地理、天文等等。

姑且分为四个层次:

一、懂历史=考试得高分。如此,死记硬背各个考点,便是懂了,那么,高晓松肯定是懂历史的。当然,有时候会出现记忆错误、口误等,这是在所难免的,记错了不代表他不懂。别苛求。

二、懂历史=历史知识渊博。不仅知道影响文明的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通过文明的起源看到人类未来的可能走向。按此,高晓松也算是懂历史的。

三、懂历史=有非常精深的见解。除了上述之外,还有“经史合参”的深厚功力,能参透人类文明兴衰的大规律。即参透“人、自然、社会”的三重关系。“经史合参”的经,泛指三教经典,如儒家诗书礼易春秋大中等四书五经(偏重于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老子庄子(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心经金刚经(偏重人和心灵的关系)等。

三教经典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很多学科,故而能打开人类全新的视野,大幅提升读者的认知,和历史配合起来参阅,就能逐渐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和各个穴位,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历史到底是谁在创造和左右?时间和空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地理、气候、海洋、天文是怎样相互影响且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着什么样的决定性作用?人的本质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且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分别决定了什么样的历史走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晓松就未必懂了。至少,除了历史,儒释道三教经典是需要很熟的,而高晓松似乎也有综合学科的积累,但知识囿于零碎。

四、懂历史=不懂历史。参透了人类文明兴衰的规律后,能将所参所悟自觉应用于生活、工作、家庭、事业等等,不再有非分之念,不再有痴心妄想,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生活着。

按这个标准,高晓松肯定不懂历史。

最后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就用庄子的话来结尾吧“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至,上达于天,下蟠于地…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玉虚阁


高晓松常常用心险恶地胡编乱造。比如, 他造谣说抗美援朝时,9兵团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夏装被毛泽东不许下火车,直接送到朝鲜。而我认识一位时任9兵团26军76师卫生队一位叫殷咏雪的老兵阿姨,她说,他们部队本来在训练准备渡海解放台湾,10月中旬紧急从上海北调,在山东曲阜和滕县停了3天,进行集中教育整训,不仅下发了冬装,而且对官兵进行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教育和动员,进行防空、防化、防原子弹(因为美国当时一直进行核讹诈)的知识培训。一部分没来得及换装的部队,在东北换上了从当地兄弟部队送来的冬装。如果像他说的,是毛泽东逼着他们穿着单衣过江,零下40℃,岂不是根本不用打仗,全体冻死了! 可见高某的造谣用心险恶!

我还认识一个时任9兵团26军76师226团的一个副营长,叫王玉林,是受过毛主席两次接见的全国战斗英雄。他说,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后,10月初,奉命直接奔赴辽宁的清源县,与先期抵达那儿的26军后勤部人员会合,建立兵站,筹备入朝的各种必须物质。不久,他们26军全军陆续开来,虽然有不少人员只穿着秋衣,但在辽宁全部紧急换上了东北军区送来的冬装,并对全军进行严格检查,就连茶缸和毛巾也不放过,不允许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标志。11月19日,26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确实,大衣缺乏,只普通的棉衣难以抵御朝鲜严酷的寒冷)可见穿着单衣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话纯粹是胡编乱造。


海上清风王


我认为高晓松的水平比我高,按我的水平来看高晓松是懂历史的。我觉得提问者可能对高晓松的要求过高。他懂历史但不代表他研究历史。中国历史浩瀚几千年,光史料汗牛充栋。我想穷尽你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彻底的研究。更何况高晓松呢。


我觉得历史应该分为这么几种,一种是学究考证型的,他是跟考古挖掘相辅相成,重点专研某个时期,某个领域。纯学术

第二种人物应该是说历史的,比如像易中天他讲三国,还有石国鹏上历史课。偏通俗

第三种人物就应该像高晓松一样,是讲给所有人听的,有点类似戏说,但是又是历史的,这是把历史很有趣的讲给你听,纯娱乐。比如像高晓松,梁文达。

所以我觉得高晓松在把历史进行娱乐化,通俗化的方面,我觉得他做得非常棒。我觉得他这方面的水平非常的高。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

至于盯着某个人犯了一个错误,或者两个错误不放,认为他水平有限。我想问题不是出在对方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怎么能忘。文人相轻是陋习。


知常容


高晓松这个人很有意思,你问我他懂不懂历史,历史文化水平如何?我只能告诉你,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晓松是个杂家,他对历史的认知和他对于所有方面的认知一样,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


这种观点,有的时候叫做见解,有的时候叫做偏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晓松这个人的知识获取,和很多学者不同。


比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有专业的历史学背景,是常年泡图书馆的,有大量经过时间检验的第一手史料和严谨的学术分析。这样的背景,他在讨论历史的时候,就算带有个人特色,但是大抵上靠谱,即便不靠谱,也是当今史学的主流观点。


高晓松则完全不同,此人清华退学,理工科背景,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人文社科训练,但是没办法,他家境优越,所以有机会玩票,所谓玩票呢,就是全世界各地到处跑,接触各种三教九流的人物。


有这样经历的人,往往知道的特别多。但有一个问题——这种人往往不会特别推敲跟你讲的东西是否严谨,所以往往会有很大的偏差。

关于高晓松满嘴跑火车造成的错误,很多的大V曾经指正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高晓松在世界杯期间的惊人言论:世界足坛都是被赌博产业操控的,换言之,就是所有大赛的比赛结果都是人为干预产生的。


然后,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高晓松又天马行空地大谈历史,人文,试图用各种实例佐证自己的这个非常荒唐的论断。


实际上,稍微了解足球的人,甚至不了解足球的人,都可以从逻辑上质疑这种观点。但这也就是高晓松的套路:抛出一个阴谋论或者其他耸人听闻的东西,让你大跌眼镜的同时,忍不住听他说到底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很多没有多少文化素养或者批判精神的人,很容易就被他洗脑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高晓松讲的都不对。实际上,由于高晓松的很多私货都是来自他的游历或者和人的接触,所以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干货,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很多学者会说,据记载啊,XX怎么样怎样;高晓松会说,当年我叔伯他们参与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高晓松会自持这种身份的加成,夹杂一些并不真实的东西。


不过无所谓,高晓松的职业是脱口秀不是史学专家。史学专家要严谨治学,对得起后人;高晓松只要自己说得爽,受众听的爽,就皆大欢喜了。

坚持优质原创,分享我的经历和见解。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就请点赞和关注,并在评论区发表高见吧!


佩子临


首先说说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老质疑高晓松有没有资格讲历史,以及到底懂不懂历史?现在的人,不肯好好看看真正的历史书,就喜欢读读网文,然后脑补一下,就自我感觉上下五千年,无所不知了,感觉良好的很,碰到一些真读书的人,反倒不爽,一有机会就要去黑人家找优越感,潜台词其实是老子不读书,都比你厉害!所以你读书有什么用!我感觉网上骂高晓松的,大都是这种类型的人。

说实话,高晓松还是读了很多的书,没事的时候,听他在《晓说》上讲过好多段子,他嘴快,又要追求讲得好听,细节讲错的地方确实是不少的,但是总体来说,他大部分讲的东西,都是他看了很多书后总结出来的,倒不一定是他自己的发明,所以关于历史的见解,他讲的东西,一般还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而且他讲历史,有一个优点就是眼界比较大,把历史形势讲得很透彻,关键是他分析问题喜欢讲道理,而不是像网上的很多写手那样不是分析问题,而是宣泄情绪。就这几点,高晓松还是懂历史的,也是有资格讲历史的。

当然,具体到高晓松说郑成功不姓郑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纯属口误,二是他把郑和和郑成功他们家搞混了,郑和本来姓马,跟着明成祖混好了,被赐姓为郑,他可能以为郑成功他们家跟郑和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郑成功的身份本来就很复杂,历史上本来不存在一个叫“郑成功”的人,郑成功原名“郑森”,后来被南明的隆武帝看中,赐了国姓,还赐名“成功”,号称“国姓爷”,自然是叫“朱成功”,所以“郑成功”这个名字确实有点莫名其妙,是个“拼凑”出来的名字。郑成功自己都是不承认的。但清朝官方基本上是一直这么叫他的,因为对于清朝来讲,郑成功只能姓郑,是不可能承认他是什么“国姓爷”的!


只爱潘多拉


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会有搞错的时候,高晓松不是历史领域的专业学者,出点错也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事儿。懂不懂历史,不能以出了点小错误来判断。只不过这也算是个提醒,要真想搞清楚,还是自己多读书吧。光靠听“晓松奇谈”,是靠不住的。

高晓松进过清华大学,不过是学电子工程的,后来退学去北京电影学院,学的是导演,也不是研究历史专业的。高晓松做这类节目,应该还是做过功课的,甚至也可能有团队,所以从节目上看,他能知道很多有趣的历史细节,大体上不错,应当承认他是业余历史爱好者当中比较专业的吧,尽管如此,他毕竟还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网络知识经济的红人而已。

一般来说,历史学家算得上懂历史的吧。历史学家的研究,很多时候是研究历史当中一些规律性的重大问题。哪怕是一些历史细节,也仍然是从历史细节当中去爬梳、整理、分析和判断历史规律。这需要专业的历史训练,需要对某一个历史领域有较为充分和全面的掌握。如果把这样的专业旨趣看为懂历史,高晓松算不上懂历史。

只不过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历史学家很多,相信掌握到的历史知识肯定更多,更专业,但为什么是高晓松执网络知识经济的牛耳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讨论的有趣话题。


历史学家固然也犯错,甚至犯低级错误,但他们的历史旨趣很显然和高晓松完全不同。

我也看过一些高晓松的节目,他讲的更多是有趣的历史细节,这是市井细民所关心的。比如题目里面说的,郑成功被赐姓为国姓爷一类的事儿,对小老百姓来说,就是好玩的。这些历史细节,历史学家不会给老百姓去讲,不屑于给老百姓去讲,高晓松讲了,让历史细节能够走入民间,哪怕是那种纯属看热闹,觉得好玩,也是件好事儿,

毕竟给了老百姓一些历史知识。

当然,人非上帝,难免会出点错。郑成功被赐姓为朱,当然不会是赐姓郑,郑成功姓郑,是因为他是郑芝龙的儿子。也有许多网友指出他所说的其他方面的历史错误。这个时候,如果能错就改,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