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1942到1943年,河南全省遭遇旱災,秋糧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再加上政府刻不容緩的徵糧計劃,曾經的產量大省發生全面饑荒。在饑荒嚴重的那些地區,餓極了的人們吃棉絮、草根,甚至把整個村的樹皮都剝了吃掉,目之所及,滿目瘡痍。為了活下去,賣兒鬻女者有之,年輕婦女賣身者有之,甚至發生不少吃死屍、殺死活人的惡性案件。苦難面前,人性變得不堪一擊,絕望的人民開始踏上逃荒之路。但是逃向哪裡?

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南邊,日本人佔領了武漢,東邊,黃河以東都被日軍佔領。當時,大多數災民選擇西出潼關進入大後方,少部分南下逃亡湖北,還有一部分北上進入抗日邊區。步履維艱,逃荒路上又上演著多少生離死別的悽慘故事。

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西出潼關的大部分饑民只能徒步逃難,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一天只能走一二十里地,途中餓死、病死,被日軍炮擊致死是常事,能夠坐火車逃難的是極少數,更多的是如螻蟻般爬上火車車頂的人,在過涵洞時被掃下車,被推踩致死的不計其數。有幸活著出了河南的,是否能夠找到渴望中的溫飽還得另說。

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事實上,即使活著到了西安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街道上不像洛陽那樣到處都是餓死的人,但是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十分落魄,難民們只能排隊領粥,每人每天只能領一次,由於太多災民的湧入,政府下令將大批災民擋在西安城外。這些孤苦無依的人不得不繼續西進。當時的河南百姓大多並不知道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而那些無意中闖入邊區的災民,等待他們的又是什麼呢?

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將難民一對一地安排在當地農戶家中,並推出減免公糧措施;出動部隊幫助災民捕蝗、耕地;政府還通過縮減自己的口糧幫助災民,政府曾發佈指示,規定縣以上機關每人每日節約小米半兩,並把節約的數量每月結報一次;同時還組織災民開展運輸、紡織等生產自救運動。大生產運動不僅滿足當地需求,災民還向敵佔區推銷紡織品,換回了大批糧食,根據地標本兼治的救災措施,使得生產下降的趨勢得到控制。1943年後,晉冀魯豫邊區的許多村莊糧食滿囤。

1942到1943年,一段讓人心痛到不堪回首的記憶,看了讓人淚流滿面

在1942到1943年的大饑荒中,一千萬人口的河南300萬人餓死,300萬人西出潼關成為流民,只有20多萬有幸闖進根據地的老鄉真正找到了立足之地。

銘記歷史,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