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科——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全)

一、定義和分型

不穩定型心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痙攣及遠端血管栓塞所導致的一組臨床症狀,合稱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徵。UA/NSTEMI的病因和臨床表現相似但程度不同,主要不同表現在缺血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導致心肌損害。

根據臨床表現UA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靜息型心絞痛:發作於休息時,持續時間通常>20min。

2、初發型心絞痛:通常在首發症狀1-2個月內,很輕的體力活動,可誘發程度(至少達CCSⅢ級)。

3、惡化型心絞痛:在相對穩定的勞力性心絞痛基礎上心絞痛逐漸增強(疼痛更劇烈,時間更長或更頻繁,按CCS分級至少增加Ⅰ級水平程度,至少CCSⅢ級)。

變異型心絞痛的特徵為靜息心絞痛,表現為一過性ST段動態改變,(抬高),是UA的一種類型及發病機制為冠脈痙攣。

二、臨床表現

1、症狀:UA胸部不適的性質與典型的穩定性心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重,持續時間更長可達數十分鐘,胸痛在休息時可發生,如下臨床表現有助於UA的診斷:誘發心絞痛的體力活動閾值突然或持久降低,心絞痛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增加,出現靜息或夜間心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的或新的部位,發作時伴有新的相關症狀,如出汗,噁心,嘔吐,心悸或呼吸困難,常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只能暫時甚至不能完全緩解症狀,但症狀不典型者也不少見,尤其在老年女性或糖尿病者中多見。

2、體徵:體檢也可出現一過性地三星或第四心音,以及由於二尖瓣返流引起的一過性收縮期雜音。

三、心電圖表現

大多數患者胸痛發作時有一過性ST段(抬高或壓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改變,其中ST段的動態改變(≥0.1mV的抬高或壓低)是嚴重冠脈疾病的表現,可能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通常上述心電圖動態改變可隨著心絞痛的緩解而完全或部分消失。

四、連續心電監護

一過性急性心肌缺血並不一定表現為胸痛,出現胸痛症狀前就可發生心肌缺血,連續的心電監測可發現無症狀或心絞痛發作時的ST段改變,連續24小時心電監護髮現,85%-90%的心肌缺血可以不伴有心絞痛症狀。

五、冠脈造影和其他侵入性檢查

冠狀動脈造影能提供詳細的血管相關信息,幫助指導治療並評價預後,在長期穩定型心絞痛基礎上出現的UA患者常有多支冠狀動脈病變,而新發作的靜息心絞痛患者可能只有單支冠狀動脈病變,在冠脈造影正常或無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些患者的心絞痛診斷可能為誤診,在另外一些患者中,胸痛可能為冠脈痙攣,冠脈內血栓自發性溶解,微循環灌注障礙所致,冠脈內超聲顯像和光學相干斷層顯像可以準確提供斑塊分佈、性質、大小和有無斑塊潰爛及血栓形成等更準確的粥樣硬化斑塊信息。

六、心臟標誌物的檢查

心臟肌鈣蛋白(cTn)T及Ⅰ較傳統的CK-MB更為敏感、更可靠,根據最新的歐洲和美國心肌梗死新定義,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cTn的峰值超過正常對照值的99百分位需考慮NSTEMI的診斷,另外,cTn陰性者需考慮由於骨骼肌損傷所致的CK-MB升高,臨床上UA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以及發作時心電圖ST-T的動態改變,如cTn陽性意味該患者已發生少量心肌損傷,相比cTn陰性的患者其預後較差.

七、嚴重程度分級及危險分層

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程度分級

嚴重程度 定義 一年內死亡或MI的發病率%

①Ⅰ級:嚴重的初發型心絞痛或惡化型心絞痛 無靜息疼痛 7.3

②Ⅱ級:亞急性靜息型心絞痛(1月一個月發生過,但48小時內無發作) 10.3

③Ⅲ級:急性靜息型心絞痛(在48小時內又發作) 10.8

臨床環境

A:繼發性心絞痛,在冠脈狹窄基礎上,存在加劇心肌缺血的冠脈以外的疾病 14.1

B:原發性心絞痛,無加劇心肌缺血的冠脈以外的疾病 8.5

C:心肌梗死後心絞痛,心肌梗死後兩週內發生的不穩定型心絞痛 18.5

心內科——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

1、治療原則:UA/NSTEMI是嚴重、具有潛在危險的疾病,其治療主要有兩個目的:即刻緩解缺血和預防嚴重不良反應後果(即死亡和心肌梗死或再梗死)其治療包括抗缺血治療,抗血栓治療和根據危險程度分層進行有創治療。

2、一般治療:患者應立即臥床休息,消除緊張情緒和顧慮,保持環境安靜,可以應用小劑量的鎮靜劑和抗焦慮藥物,約半數患者通過上述處理可減輕或緩解心絞痛,對於有發紺、呼吸困難或其他高危表現患者,給予吸氧、監測SaO₂,維持在90%以上,同時積極處理可能引起心肌耗氧增加的疾病。

3、抗心肌缺血藥物:目的是為減少心肌耗氧量或擴張冠脈,緩解心絞痛發作,藥物包括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CCB類藥物,其中硝酸酯類擴張靜脈,降低心臟前負荷,並降低心室舒張末壓,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心室局部和整體功能,還可擴張正常和粥樣硬化的冠脈,緩解心肌缺血,β受體阻滯劑主要作用於心肌β₁的受體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心肌缺血反覆發作,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對改善近、遠期預後均有重要作用。CCB類藥物可有效減輕心絞痛症狀,可以作為治療持續性心肌缺血的次選藥物,CCB為血管痙攣性心絞痛的首選藥物,能有效降低心絞痛的發生率。

4、抗血栓治療;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其中抗血小板治療為阿司匹林,ADP受體拮抗劑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的治療,除非有禁忌症,所有UA/NSTEMI,患者均應儘早使用阿司匹林受體拮抗劑的治療,除非有禁忌症,所有患者均應儘早使用阿司匹林受體拮抗劑,ADP受體拮抗劑通過阻斷血小板的P2Y12受體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活化,與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不同,聯合應用可以提高抗血小板療效,常用的藥物包括氯比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GPⅡⅢab/受體拮抗劑通過結合血小板表明的GPⅡⅢab受體,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主要用於計劃接收PCI術的UA/NSTEMI患者,包括替羅非班、依替巴肽和拉米菲班,抗凝治療常規應用於中危和高危患者的UA/NSTEMI患者中,常用的抗凝藥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達肝癸鈉和比伐盧定。

5、調脂治療:他丁類藥物在急性期可促使內皮細胞釋放NO,有類硝酸酯的作用,與其有抗炎症和穩定斑塊的作用,能降低冠脈疾病的死亡和心肌梗死發生率,無論基線血脂水平,UA/NSTEMI患者均應儘早(24h內)開始使用他丁類藥物。

6、ACEI或ARB:對MIUA/NSTE患者長期應用ACE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7、血用重建治療: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

九、預後和二級預防

UA/NSTEMI的急性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在此期間發生心肌梗死或死亡的風險最高,儘管住院期間的死亡率低於STEMI,但其長期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STEMI接近,因此出院後要堅持長期藥物治療,控制缺血癥狀,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發生,包括服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至少12個月,其他藥物包括β受體拮抗劑,他丁類藥物和ACEI/ARB,嚴格控制危險因素,進行有計劃及適當的運動鍛鍊,根據住院期間的各種事件、治療效果和耐受性,予以個體化治療。

所謂ABCDE方案對於指導二級預防有幫助,A:抗血小板、抗心絞痛治療和ACEI。B:β受體阻滯劑預防心律失常,減輕心臟負荷,控制血壓,控制BMI。C:控制血脂和戒菸,中醫藥治療。D:控制飲食和糖尿病治療,複合維生素。E:教育健康和運動,控制情緒。

心內科——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

心內科——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