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社评|唯有直面“性骚扰”,才能捍卫大学的面子

中大“长江学者”张鹏性骚扰事件再次让教师群体蒙羞,但学校处理意见却闭口不提“性骚扰”。唯有直面性骚扰才能捍卫大学的面子。

随着7月8日一篇反映中山大学“长江学者”张鹏教授性骚扰女生的文章——《她曾经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在朋友圈刷屏,张鹏被中山大学停止任教和取消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合同,并被报请主管部门,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称号。此时,距这位教授最早的性骚扰劣迹已经过去了七年。

北科社评|唯有直面“性骚扰”,才能捍卫大学的面子

中山大学对这一事件消极应对的态度受到舆论的批评。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大一些女生今年4月份就向学校反映了张鹏的性骚扰恶习,五四青年节时他甚至被五位女生举报到了中大纪委,然而张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理,举报者才在近日选择了网络曝光方式。

在媒体的持续跟进中,中山大学依旧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直到7月10日晚中大官网才发布“情况通报”,公开对张鹏的处理意见。而在这份通告中,全程未提“性骚扰”三个字,而是用“师德师风”“教师职业道德”等词来代替。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是性骚扰、性侵的高危地带。最近接连曝出的厦大教授吴春明、北大教授沈阳(后在南京大学任职)、北航教授陈小武、人大教授张康之(后在南京大学任职)等事件,已经令教师群体蒙羞。而张鹏也已经是今年以来被指曾性骚扰学生第四名“长江学者”。

尽管事件如此密集,由于事关大学的面子,“性骚扰”对高校来说依然是一个无法直面的禁忌话题。

大学的面子固然重要,但不管是大学之“大”,还是高校之“高”,都不是一味回避性骚扰指控就能够捍卫的。事实上,唯有直面性骚扰,始终态度鲜明、坚决反对,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才能更好地捍卫大学的面子。大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不可能是一片净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最为关键的是是否有直面性骚扰丑恶的勇气和决心。

直面性骚扰,也不是处理几个当事人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学校从根子上分析性骚扰事件发生的根源,并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机制。

究竟该如何去做?以下三个方面不容忽视:

其一是将德才兼备落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处。高校是科研的重要场所,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师德始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师爱为魂,身正为范,这也是对师德的根本性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充满爱心,还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不必苛求所有人都能够像圣人一样为人处世,但身正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身不正,何以为人师表?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过于强调术,主要考察教师的学术能力和头衔,而忽视了德的要求。这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教授在学术上有较高成就,但却出现了师德崩溃。不管是张鹏,还是之前被曝光的几位长江学者,都是如此。

张鹏在学术上的荣誉并不少,他从日本留学归国专注灵长类动物研究,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跨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2016年青年长江学者。这在学术界,是一份十分靓丽的履历。但从师德方面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很难想象,从2011年到2017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他一直在性骚扰女学生及女教师,可见其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道德品质存在严重问题。如果学校将师德的准绳和标杆落到实处,想必张鹏不会如此嚣张。

其二,建立完善的性骚扰惩处机制。在高校中,很多教师掌握着学生学业的生杀大权,不管是单科成绩的评定,还是毕业论文的审核,都是如此。另外,教师群体中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越是水平高的教授,掌握着越多的学术资源。这样的局面让高校教师队伍中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

一些高校中存在的情色与学业、情色与学术的交易,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个别高校教师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实施性骚扰,也与其手中掌握的评定、审核权或者是学术资源具有很大的关系。在平日里,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绝大多数师生在面对性骚扰时都选择了“忍气吞声”,但这种局面往往会让部分师德不正的教师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因此,当前高校迫切需要针对性骚扰问题建立完善的惩处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教师的行为,避免权力寻租在两性关系中蔓延,并能够及时将性骚扰或者性侵者逐出教师队伍,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处理。

近些年,当有明星教师出现性骚扰丑闻时,高校往往出于功利性的衡量取舍,仅仅通过取消荣誉等一些轻描淡写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其实,教育部在“北航陈小武事件”发生后,早就亮明态度: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各高校应将主管部门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三,构建起能够充分保障师生权益的性骚扰救济体系。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的组织和人员,为师生提供性骚扰事件的反馈通道,并及时为受害者提供救济。高校之所以性骚扰、性侵事件频发,学校反馈渠道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曝出的一些性骚扰、性侵事件,大都是在当事人离开学校多年以后、甚至是出国后才发声。

因为缺乏合适的渠道,举报者常常举报无门,有的甚至还要遭受打击报复,身心遭到重创。在20年前的北大教授沈阳性侵事件中,受害女生高岩最终自杀。如果有相应的举报通道,受害者就可以及时获得帮助,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另外,积极支持师生建立防范性骚扰的互助组织,这样师生在遭受侵害后就不会感到孤单,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维权。

北科社评|唯有直面“性骚扰”,才能捍卫大学的面子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