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白居易《卜居》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卜居》,其中對房價的抱怨可謂相當精準,古代官員在一線城市買房、租房的困難,古已有之。在詩歌中,白居易不敢對居住環境有高標準要求,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恰恰反映出在首都買房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白居易32歲正式成為公務員,在秘書省做校書郎,雖然工資還可以,但也買不起首都長安的房子。那麼只能租房了,常言道,上班窮三年,剛入職的白居易也租不起長安市區的房子,只能在郊區租了幾間茅屋,這樣一來上班太遠,又要“公交費”,於是又養了匹馬代步。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比起白居易,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面對房價更無能為力。杜甫一生買不起房,在成都被資助了座茅屋,還被風吹得七零八落;劉禹錫仕途也不順利,幾次搬遷以後,住進了著名的“陋室”,傲嬌地寫下了“孔子云:何陋之有”來寬慰自己;文豪韓愈當過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又做過禮部侍郎,待遇也不低,但也是租了大半輩子房,到了晚年才買了套小住宅,不過已經很知足了。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唐朝中後期高級公務員買不起房,宋朝也一樣。宋朝首都開封的房價地價,跟現在的北上廣沒啥差別,用目擊證人北宋詩人王禹偁的話說:“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買不起,就只能租吧,但租房也有各種煩心事。

第一,不穩定,房東想漲價就漲價。比如杜甫就被逼得“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一年之中搬了四次家,本來文人們書就多,搬一次家真是傷筋動骨啊;

第二,租房環境差。如陶糓描述中所說“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租的房子特別小,但是沒錢,只能自己動手改造,於是,很多人把房子攔腰隔成了小複式,下面大人住,上面給子女住。上面空間太小,也放不下什麼床和炕,只有堆點箱子櫃子,讓他們當床睡。可見當時人蝸居的困苦和憋屈。現在北上廣所謂的“複式公寓”,大抵也是這樣;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第三,房價行情不穩定。比如,宋朝的宋綏和兒子宋敏求倆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藏書三萬卷,父子倆也比較慷慨,把自家當成圖書館,允許各位士大夫們來借閱。於是,不少士大夫和讀書人為了方便借閱,就都在他們家汴京春明坊一帶租房子,由於來的人太多了,出租房供不應求,包租公包租婆們見此形勢就開始狂漲房價,以至於這一帶的租房價格比周邊貴了一倍多。

古代高房價,官員買不起,買房還得鄰居同意

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不出限購政策呢。唐朝也有限購令:“天下諸郡,應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想買賣房子和地皮,先問鄰居同不同意,算是增加了一戶買多套房的難度。

可即便如此,房價和限購令依然難不倒大土豪們,辛苦奔走掙扎在買房線上的,永遠是窮苦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