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六封信:阿里巴巴「人才班」的教學大綱(建議收藏)

“做老師最大的快樂莫過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彭蕾常說的一句話,想必也是她今日的內心寫照。

今年4月9日,掌舵支付寶八年的彭蕾,正式卸任螞蟻金服董事長一職,現任螞蟻金服CEO的井賢棟將接替她,兼任董事長。

8年,這大約是一次本碩博連讀所需要的時間,對於老師出身的彭蕾來說,這場交接棒似乎更像是她辛勤培養了8年的“螞蟻班”,終於戴上了博士帽,拿到了畢業證書。

馬雲的六封信:阿里巴巴“人才班”的教學大綱(建議收藏)

馬雲的六封信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領導團隊的交接棒已經不陌生了。

2009年9月10日 18羅漢辭去創始人職位,馬雲宣佈阿里進入合夥人的時代

2013年1月15日 馬雲宣佈辭去阿里集團CEO一職

2013年3月11日 阿里集團董事局任命陸兆禧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

2015年5月7日 張勇接任陸兆禧任阿里巴巴集團第三任CEO

2016年10月8日 井賢棟接任彭蕾任螞蟻金服CEO

2018年4月9日 井賢棟接任彭蕾任螞蟻金服董事長,兼任CEO

這是馬雲在過去5年時間裡向阿里員工發出的份量極重的6封信,也是阿里人才制度的縮影。

雖然阿里是在2013年首次嘗試管理者交接棒,但真正奠定其人才制度基石,並開啟管理層培育與更迭的起始點是在2009年。那年的阿里巴巴十週年年會,十八位創始人集體辭去創始人身份,和其他一些員工共同組成合夥人,以表明拒絕“元老”心態,培養更多接班人,這也是後來合夥人制度最初的由來,而像馬雲妻子張英這樣的創始人,更是在更早之前就已經退出公司實際管理。

合夥人制度被馬雲稱為阿里的內在動力機制,合夥人的構成既不全是創始團隊,也不是大股東,而是一些對公司文化高度認同、在業務上有重要貢獻的員工。所以,在進入合夥人時代後,這家對外表示要做102年的公司,在自己十四五歲的時候,開始有節奏地在積累組織傳承的經驗。在陸兆禧接棒時,馬雲曾說,這是第一次,未來還會有很多次。

果不其然,2015年開始,60後下70後上,阿里開始全面向70後交棒,張勇和井賢棟先後接任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CEO一職,成為兩大集團實際的業務操盤手。而且,不僅是阿里和螞蟻,阿里雲、菜鳥等阿里體系的重要板塊也都完成了至少一次的管理團隊交接。

在張勇和井賢棟們接棒後,他們也開始培養更年輕的管理者,淘寶總裁蔣凡是加入阿里四年多的85後,在張勇出任CEO後,這位只用電腦不用手機的85後開始在張勇的團隊負責淘寶的無線化。現在像蔣凡這樣的80後,在整個阿里的管理團隊中佔比超過一半,而阿里特色的合夥人制度中,也已經開始出現80後的身影,去年,兩位80後技術人才胡喜與吳澤明成為新晉合夥人,當時內網有員工調侃,90後可以開始準備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方可閒庭信步,這是人才隊伍上最大的成功。”這是馬雲對井賢棟接棒彭蕾任螞蟻金服董事長的評價,也是他對其他5封“交棒”信背後意義的總結。

馬雲的六封信:阿里巴巴“人才班”的教學大綱(建議收藏)

團隊帶不好,個人能力再牛也白搭

在中國互聯網圈,阿里的人才梯隊建設一直讓很多同行羨慕。曾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BAT:如果李彥宏離開百度,公司所受的影響是70%;如果馬化騰離開騰訊,公司所受的影響是50-60%;如果馬雲離開阿里巴巴,公司所受的影響大約只有30%。據說馬雲聽聞,覺得這個比例“還應該再低些”。馬雲的自信正是阿里巴巴的人才機制。

眾所周知,阿里有名為“十八羅漢”的18人創始團隊,但鮮為人知的是,阿里巴巴成立之初,馬雲就和18名創始人定下軍規,彭蕾曾在一次外部分享中回憶說,“當時馬雲說,隨著公司的成長,你們在座的每個人只能做連長、排長,未來我們還會引進軍長,師長,因為不引進外腦,公司就無法壯大。”

一位在阿里工作多年的HR告訴記者,阿里能建設出較為成熟的人才梯隊,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管理者的考核制度,“在阿里,交接棒並不僅僅出現在CEO層面,只要到M4(總監)層級,公司就會要求其為自己的崗位尋找和培養接班人,如果這點做得不好,即使日常業績很好,年終績效也會大打折扣。”

據瞭解,阿里對M4層級及以上人員的有一套專門的績效考評方法,大體分為三部分:做業務、建團隊、傳文化,佔績效考評的比例分別為433。業務佔比還不到50%,也就是說即便個人業務能力再強,如果沒有帶團隊和傳遞公司文化的能力,年終考評或許也難逃3.25(3.25是阿里績效考評體系中的不合格)。

所以,“薪火相傳”是阿里高層級人員必須去掙的學分。這一制度在2003年就開始推廣,以至於在2013年1月卸任CEO的那封信中,馬雲感慨:“期待寫這封信很久了,終於等到了這一天,這一刻。”

馬雲的六封信:阿里巴巴“人才班”的教學大綱(建議收藏)

阿里的四字真經:超越伯樂

和馬雲一樣,彭蕾也是老師出身,在跟隨馬雲創立阿里之前,她是浙江財經學院的一名老師。或許是因為多位創始人都出身校園,阿里的企業文化中天然帶上了校園味。員工除了上班,一般都還要參加各種培訓課程,新員工入職需要參加“百年阿里”培訓班;

如果是M4(總監)及以上的新員工,要額外參加“百年湖畔”培訓班;在螞蟻金服,如果是公司認為潛力巨大,需要重點培養的人才,還需要參加“螞蟻班”;為中途加入公司的高級人才量身定製了“降落傘”班,希望他們能更好的在新環境落地。

這些培訓班的講師一般都是副總裁級別人物或者骨灰級老員工,甚至是合夥人。許多一線員工和馬雲、彭蕾、井賢棟、逍遙子等人的接觸,都並非是以員工和老闆的身份,而是學生與老師的身份。據瞭解,在阿里內部還有馬雲親自當班主任的“風清揚班”,而第一屆螞蟻班(當時還叫小微班)開班時,班主任則是彭蕾,而學生們的表現也未令其老師失望,比如百年湖畔第一期的學員井賢棟。

馬雲對井賢棟的評價是:一個理想主義、樂觀主義和專業主義的罕見結合。而在擔任部門總裁後,井賢棟也開始從學生轉變為老師,他如今的內網身份標籤是百年湖畔講師。

“超越伯樂”,這是阿里HR的四字真經,意思是管理者需要有老師精神,必須敢招比自己更牛的人,這一理念對阿里的人才引進影響深遠。在2014年阿里上市和螞蟻金服成立後,其人才引進大幅提速,有老員工回憶說,有段時間,感覺每天都有大牛來公司。

在一組來自獵聘網的數據中,到2016年,杭州已經在人才淨流入佔比中,排名全國TOP20城的首位,逆襲北上廣,北京和杭州的機場甚至專為對方設立了快速值機通道,這當中,阿里貢獻想必不小。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 每週五下午,大量員工要從杭州回到在上海的家,公司會專門組織“幸福大巴”,而大巴的數量已經從前兩三年的7輛上升到25輛。

馬雲的六封信:阿里巴巴“人才班”的教學大綱(建議收藏)

馬雲的這六封信,每封信都涉及企業重要人事變動和重要戰略的調整,正如馬雲在信中所講:“這是螞蟻歷史上最重要的領導團隊更替,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更重要的是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