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專家50句教育箴言,讀懂這些,你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中外教育專家50句教育箴言,讀懂這些,你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成為家長的門檻很低,但不是每個家長都懂教育。所以指南君為家長朋友們精選了50句教育箴言,真正讀懂並切實做到這些,才會讓孩子幸福成長。

01蒙臺梭利

——教育史上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

1. 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蒙臺梭利

2. 在成長過程中,人的潛意識當中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推動著人的成長,正是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促成每一個體的構建。如果給予孩子充分的成長機會,並配合其內在需要,使他們能盡全力實現自身的發展,那麼成長本身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蒙臺梭利

3. 人類的第一個老師是兒童本人,更確切地說,是無意識中引導兒童的生命衝動和宇宙規律。

引導他成長的不是我們所說的“兒童的意志”,而是一種神秘的意願。我們應該接受這樣的意願,並以之作為我們幫助孩子成長的引導。——蒙臺梭利

4. 成人的幸福其實是與他童年時期的生活緊密聯繫的。我們的錯誤往往會落到兒童的身上,並給他們帶來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們終將會死去,但兒童卻要承受因我們的錯誤而造成的後果。對兒童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就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秘密時期形成的。為兒童的權利所作的不斷的和真誠的努力,將使我們能夠發現人類的秘密,正如科學的調查使我們能夠洞察眾多自然界的秘密一樣。——蒙臺梭利

5.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蒙臺梭利

02蘇霍姆林斯基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

6. 孩子的心靈中有一個最隱蔽的角落——這就是人的自尊心。這個角落裡的組織是嬌嫩的,微妙的,脆弱而又敏感的,很容易受到損傷,更容易變得粗糙起來。——蘇霍姆林斯基

7.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這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所以,今天的幼兒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度過童年,童年時代由誰攜手領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蘇霍姆林斯基

8. 孩子們沒有有能無能、有才無才之分。所有的孩子都毫無例外的是有能又有才的。應該在每個學生身上找到他們獨有的、與眾不同的能力,並開發它、孕育它、培養它,使之充分顯露出來——也就是說,要把人的個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來。——蘇霍姆林斯基

9. 請記住,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教會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的手段。——蘇霍姆林斯基

10. 決不允許熱衷於那些“高效快速”教學法,因為那些教學法是把兒童的頭腦當做能夠無限制地貯存信息的電子機器來使用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東西,他的大腦是最精密、最柔嫩的器官,我們應該小心翼翼地對待和愛護它。——蘇霍姆林斯基

03王人平

——新浪育兒名博

11. 所有的教育最終指向都是自我教育。多重要的考試,多NB的學校,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徑,且不是唯一的。沒有一次考試,一所學校能必然地決定人生的幸福和成就。唯有具備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有了這份領悟,面對考試、擇校自會少一份焦慮,在育兒育己中多一份平靜和力量。 ——王人平

12. 你看過孩子的期末成績單了嗎?請不要把孩子的成績高低、排名前後,作為你愛的條件。只有無條件的接納,才能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建立自我,並將父母的信任、關愛和尊重,轉化為自信、自愛和自尊,從而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力量去面對未知的困境和挑戰,也更可能收穫一個好的成績。——王人平

13. 當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能具備真正的自信、勇氣和獨立性,做到更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非成績,更關心孩子的幸福,而非成功,愛現實中而不是我們期待中的那個人時,那就意味著,我們不僅會給孩子一個更快樂的童年,也將會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未來。——王人平

14.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1、有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認知。2、心持善念,相信愛。有愛和分享的能力。3、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4、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懂得恰當的表達方式。5、謙和友愛,有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6、一定的挫折承受力。7、獨立思考的能力。8、能夠接納環境,同時勇於做自己。——王人平

15. 媽媽:“你打了他?”孩子:“是,他佔著木馬不讓我玩。”“他什麼反應?”“生氣!還打了我!”“你什麼感覺?”“生氣!”“有沒有方法既能玩上木馬,又不讓你倆都生氣?”“讓他玩會我的玩具。”無需強調你認為的對錯,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各自的感受,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並預估後果,才是幫孩子成長。

——王人平

16. 引導孩子肢體衝突時保護好自己是第一位的,包括先警告對方、離開、還擊、找父母或老師等。要孩子一味忍讓和堅決還擊,都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當孩子只能靠忍讓來證明自己的包容,或只能靠還手來證明自己不懦弱時,已處於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恐懼中,而失去了真正的力量來源:平靜和靈活。 ——王人平

17. 一個人閱讀和行走的範圍,就是他的世界。對孩子而言,如果上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讀書,去記憶和吸收,那假期的意義就在於自由的出走,去感受和體驗。後者的現實意義或許更大。如龍應臺所說:古人告訴我要“讀萬卷書”,可是古人不能告訴我,那萬卷書裡有多少是想象,多少是謊言,所以我“行萬里路”。——王人平

18. 你會用“努力就會成功”去激勵孩子嗎?孩子會想:媽媽對我期待很大啊,失敗了怎麼辦?你會用“成績不重要”去安慰孩子嗎?孩子會想:媽媽可能對我沒信心。任何針對“結果”的指向,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厭倦。告訴孩子,

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全力以赴,享受學習的過程,接受任何結果,你都會為他鼓掌。——王人平

19. 把學習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而不只是為了某個目的。為了考試,那考前學,考後不學;為了作業,那有作業學,沒作業不學;為了父母,那父母要求學,不要求不學。而成為一種習慣,就是為自己學,每天特定時段就是學習時間,雷打不動,或每天不特定時間必記十個單詞、看五頁書、做一個實驗,風雨不誤。——王人平

20.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孤品、原創,卻因父母的虛榮、自卑、或缺乏耐心,而把孩子趕到同一條起跑線上,扣到同一個模子中,最終把孩子變成贗品、山寨。其實,世上本來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而沒有了。人多的地方熱鬧,但熱鬧不重要,方向才重要,要有勇氣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王人平

21. 做唯一,不爭第一。讓孩子處處爭第一,內心只有你死我活的輸贏,整日生活在超過別人的驕傲和對別人超過自己的恐懼中,既遠離了生命的那份從容優雅,又扼殺了自己的天賦特長。做自己是對生命的責任,也是讓自己無可取代的原因。——王人平

04尹建莉

——教育專家,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22. 俗語“娶個好女人福三代”,說的是女性對家庭的影響。除了體現在子女教育上,還體現在對丈夫的成全上。不著痕跡,緩慢卻深入。蓋茨說我老婆成全了我,奧巴馬和小扎說我老婆特別好……很多傑出男性都讚美妻子——任何一對長久相守的夫妻都在對方身上呈現著自己,枕頭風是天底下最強勁的風! ——尹建莉

23. 很多人擔心“給孩子自由”會不會導致孩子無法無天。這是對“自由”的誤解。哲學家康德對此給出答案: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依這個答案,家長就可以知道如何保障孩子的自由,尤其是如何約束自己。 ——尹建莉

24. 霸凌發生的唯一原因,是一個人的恨意和另一個人的懦弱遇到一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恨意與懦弱表現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各種不認可和限制所致。施暴者的父母本身往往直接表現出人渣品質,是壞榜樣;受害者的父母則可能品行端正,其過失在於太想做好,從而對孩子有太多的規範與要求。 ——尹建莉

25. 如果有了孩子後你發現自己脾氣不好了,身心兩方面勞累,這是因為你太想在方方面面控制孩子而又不得法。所以,想要不累,無非兩條:減少控制或想辦法改善——這兩條,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能否獲得,不僅影響當下的生活質量,更決定孩子未來面貌。真正的美好無須費力。 ——尹建莉

26. “我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這是一句糟糕的話。家長但凡說出,就是在抬舉自己,貶低孩子。說多了,必然消解孩子的學習興趣,打擊他自信,製造無力感。正確做法是真誠誇孩子聰明,僅僅誇他聰明,絕不和學習聯繫。“用功學習”之類的話應成為忌語,這樣才有可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尹建莉

27. 給孩子選繪本或動畫片,最好不選成人化思維、二元對立的,比如好人與壞人、正確與錯誤、疾病與健康、生與死、成功與失敗等。最好選充滿童心的,無所謂好壞,甚至“壞人”也可愛的,例如《唐老鴨和米老鼠》系列,《哆啦A夢》系列等。選喜劇不選悲劇,選鬧劇不選正劇——大約就是這樣。 ——尹建莉

28. 家長的三個境界:1、看孩子處處有問題。2 、坦然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3、看孩子什麼事都不是問題——家長用什麼眼光看孩子,基本上決定孩子長成什麼樣:1、一身問題。2、健康優秀。3、幸福出色——轉一位網友的感想,深表認同,家長可自測。坦白:我是從2慢慢進入3的。 ——尹建莉

05朱永新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29. 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對子女的態度,是影響子女人格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型家庭的父母往往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現,他們給予孩子發展興趣和愛好的自由,能經常與孩子交流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常常對孩子表示信任,即使考試失敗也會給予孩子熱情的鼓勵,讓孩子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朱永新

30. “家長”這個概念,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沒有人格平等的教育,是走不遠的。——朱永新

31. 好父母不把教育孩子看成是枯燥的責任和義務,而會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富足”。只有能夠享受教育的父母,才會演繹教育的精彩。——朱永新

32. 體罰表明父母無能。棍棒讓孩子失去尊嚴,讓孩子產生恐懼,讓孩子模仿暴力,讓孩子產生對立。做人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毀,孩子將很難真正地站立起來。——朱永新

33. 所有人都說為了孩子的將來,就是很少有人考慮孩子的現在。我們許多父母也是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孩子未來的幸福,而忽視了他們當下的感覺。把未來的幸福建立在現在的痛苦之上,無疑是不正確的做法。親愛的父母,請記住,教育不僅是為了將來,更是為了當下。——朱永新。

34. 為何教師家庭更易出尖子生?編輯告訴我,最近《致教師》一書再次加印。我突然想起,書中在討論教師職業的特點時,還沒有談到一個現象:教師子女“學霸”多。今年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父母為教師的佔了很大比重。如獲得理科713分的山東臨沂考生馬國慶,父母都是當地的初中教師。他的父親總結了幾條原因:教師對教育的認知平均程度高於其他職業,作息時間規律、應酬少,陪伴孩子的時間長,有利於孩子心身健康,最後才是在功課輔導上更有優勢。——朱永新

35. 教育,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和創造最適合的條件。成長,就是教育的目的。成長的過程遠遠比結果更加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長任務與成長可能性。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儘快度過兒童期,儘快告別幼稚,而是為了讓他們真正擁有成長的空間,享受成長的過程。——朱永新

06羅靜

——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

36. 誇努力,誇練習,誇能力,而不誇聰明。例如孩子聽懂了你的話做了什麼,我們說“哇,寶寶聽懂了媽媽說的話,真厲害呀”而不說“哇,你太聰明瞭,都能明白媽媽說的話了”。兒童自己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積極的想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而不說“你太聰明瞭,我都沒有想到”。——羅靜

37. 積極回應而未必是事事認同。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願意認真傾聽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滿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規矩。所以,表達共情與堅持規則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執行先後順序的問題。先共情,再遵循規則,解決問題。——羅靜

38.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管你覺得他太好動了、還是太安靜了,總之,不貼標籤。否則,你的主觀評判、你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自信、自尊等自我建構與健康發展。——羅靜

39. 每個人都會有三種基本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親子關係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的規則,解決了孩子內心是否接納自己的問題,讓他知道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師生關係帶給孩子懂得尊重權威,尊重知識,尊重他人的規則;同伴關係帶給孩子的是競爭、合作、分享、親社會、妥協、服從的社會規則。只要這個孩子有父母、有同伴、有老師,他們自然都會學到這些規則。正是因為規則不同,所以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就各如其面——這裡的“樣子”更多指的是性格層面的。——羅靜

40. 靜靜地陪著孩子也是共情。當人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時,往往不想說話,也不願意聽別人在身邊喋喋不休。這時,父母可以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什麼也不說。例如,當媽媽看到女兒淚眼婆娑地從學校裡回來時,也許她不想馬上講述在學校裡的遭遇。媽媽可以走過去擁抱她,陪她靜靜地坐一會兒。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的最大支持。——羅靜

07孫雲曉

——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41. 養成讀書的習慣等於在孩子的心中裝了一臺發動機。——孫雲曉

42. 凡是沒有被父母擁抱過的孩子都是有問題的孩子。——孫雲曉

43. 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學習好,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孫雲曉

44. 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但模式化和一刀切也可能傷害人。因此,設立寒暑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過另外一種生活。 ——孫雲曉

45. “好孩子”是危險的,他們往往乖順於成人,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又因為父母和教師對“好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過於偏愛和寬容,從而使其弱點變成隱患。——孫雲曉

08李躍兒

——兒童教育專家

46. 6歲之前的孩子是屬於自然的,屬於上帝的,6歲之後才開始變成“人”。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他們內在的發展機制。我們連養貓養狗養動物,都知道要按他們自然地機制去養,但養孩子的時候,卻忘了。——李躍兒

47. 有的家長把孩子看成一張白紙,自己可以隨意在上面畫畫。有的家長畫得不錯,培養出了劉亦婷、卡爾.威特,但絕大多數家長,畫壞了畫,甚至把紙戳露了。

你按照劉亦婷的路子去培養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劉亦婷,而且,這個社會也不需要那麼多劉亦婷。這個社會更需要的是許三多那樣的人。

還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空罐子,拼命地把知道的東西都灌給孩子,這樣的孩子的創造力很容易受到損害。——李躍兒

48. 兒童是完全心靈化的,你必須用心才能感受到,用大腦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李躍兒

49. 人類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人類的前20年,是為之後的人生做準備的,學習是為了得到足夠的經驗。那麼之後的人生是在做什麼呢?很顯然,不是考試。——李躍兒

50. 凡是孩子喜歡的,就是他需要的。比如他就喜歡數學,他就喜歡音樂,那這個孩子可能就是這塊材料。但千萬不要因為他喜歡,就把他往死裡搞,不要學習莫扎特,37歲就病死了——在他6歲的時候,身體就已經非常不好了,但他的父親沒有注意這些。——李躍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