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縫春天
雖說現在農民的種植技術在不斷提高,但是在施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1、發現農作物缺肥現象後才開始施肥。其實,肥料施入後,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
2、施肥時越靠近植株莖部,肥料越易被吸收。其實,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施肥時肥料離植株越近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還會出現“燒苗”現象。所以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
3 只要作物長勢好就能高產。其實,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所以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中後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
4 、施肥越多就越能高產。其實,當施肥達到一定數量後,投入產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造成減產。而且在不同生育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不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使作物出現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同時還造成肥料浪費。所以,應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種植密度、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5 、只要把肥料施進田裡,就有肥效。其實不然,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不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盲目施肥就會造成養分流失,不能發揮肥效作用。例如: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粘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后施肥。
6 、只重視施肥數量,不看養分含量。有些農民認為用了複合肥以後,別的肥就不用了。其實,一般複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鉀元素,少量品種含有鋅、硼元素,而且,現在市場上一些位價格較低的複合肥,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發生。所以,在使用複合肥時,要弄清楚其中氮、磷、鉀的含量,並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單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7、重視大量元素,輕視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是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所以,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
8、只施底肥,不追肥。其實作物在早期對養分需求較少,施足基肥後確實能夠保證長時間作物對養分的需求,但是其肥效持續期也是有限的,特別對於保肥保水能力較差的土壤,不及時追肥更容易造成脫肥現象。所以,對生長期超過2個月的作物應適當追肥,保證作物對養分的需求。
9、肥料溶解越快越好。其實,作物對養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樣,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是浪費,所以好品質的肥料養分釋放速度應該與作物對養分的需求相對應,保證作物對養分的全程需要。
10、追肥偏施氮肥。很多用戶在追肥時偏施碳銨、尿素等氮肥,雖然這對於作物的長勢會產生明顯的效果,但並不能帶來產量的增加。因為隨著作物的生長,對磷鉀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氮的需要反而減少,偏施氮肥只會使作物旺長。所以應該注意追施複合肥。
11、鈣鎂磷肥作追肥 。 鈣鎂磷肥在水中不易溶解,肥效緩慢,作追肥利用率較低,效果也差。所以,鈣鎂磷肥只能作基肥與有機肥混施,也可以拌種。
12、過磷酸鈣直接拌種。 過磷酸鈣中含3.5%-5%的遊離酸,腐蝕性很強,直接拌種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和出苗率。所以過磷酸鈣應作追肥應開溝深施。作種肥時應施在種子的下方或旁側5-6釐米處,用土把肥料與種子隔開。
13、鋅肥與磷肥混合施用 。由於鋅、磷之間存在嚴重的“拮抗作用”,如將硫酸鋅與過磷酸鈣混合施用,在很大程度上可抑制硫酸鋅的肥效,使其有效性下降。 所以 ,鋅肥與磷肥應分開施。
另外,施用生物菌肥應注意事項:含硫高的土壤和鏽水田,不宜施用生物菌肥,因為硫能殺死生物菌;菌肥的最佳溫度是25℃~27℃,固氮菌適宜的土壤溼度為60%左右,即見幹見溼的土壤溼度最為適宜;生物菌肥不能和其他農藥混用,因為這些藥、能殺死生物菌,施菌肥後隔48小時再打藥;同時還應防止與未腐熟的農家肥混用,因為農家肥在腐熟的過程中會發酵,這樣會直接殺死生物菌;也不能與化肥混用,化肥中的化學物質對菌肥裡的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尤其注意不能與碳酸氫銨等鹼性肥料和硝酸鈉等生理鹼性肥料混用;不同菌肥不能混用,市場上的菌肥種類很多,其所含的活性菌不同,它們之間是否有相互抵制作用不清楚,若相互抵制,則會降低肥效。
施用有機肥應注意事項:生糞不能直接施用;不能過量施用,容易引起燒苗。
施用尿素應注意事項:尿素不能與碳銨混用;不能地表撒施,否則會使大部分氮素在尿素轉化成銨的過程中被揮發掉;尿素不能作種肥,因為尿素中的縮二脲會對種子和幼苗產生毒害,影響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施尿素後不能馬上灌水,因為尿素是酰胺態氮肥,施後必須轉化成銨態氮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若尿素施後馬上灌排水,尿素就會溶於水而流失;尿素不能與鹼性肥料混施;尿素施後須轉化成銨態氮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銨態氮在鹼性條件下,大部分氮素會變成氨氣揮發掉,所以,尿素不能與石灰、草木灰、鈣鎂磷肥等鹼性肥料混施或同時使用;尿素不能施於芹菜上,因為追施尿素,芹菜纖維增多變粗,植株老化,生長緩慢,且食用帶苦味,品質低劣。芹菜適宜施碳銨、氨水和有機肥料,有利提高品質。
xiulingZhang
農作物種植中施肥很重要,但卻存在許多施肥誤區,該如何避免?
常言說得好,"荘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栽培的農作物都是通過旱澆澇排,施肥除草,防治病蟲等措施來保證農作物的豐收,其中施肥在農作物種植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項措施,但我們在施肥過程中,往往有幾大誤區。
一,施肥時間上的誤區:一般要等到稻葉發黃了,菜葉老了,玉米葉色轉淡了,麥子落黃杆紅了,才去施肥,諸不知,肥料施入土中要進過分解才能被作物吸,如水稻田施入尿素,要3~5天,旱地的玉米,小麥,要7~8天,當然它們還受氣溫的影響,溫度低顯現就慢。磷肥,有機肥等顯效更慢,所以我們在施肥時,一定要按作物生長髮育階段對肥料要求,施足肥料,避免似挽救式的用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施肥的方式與位置的誤區,都認為旣然是化肥,不管氨態,硝態,只要施在田中總會被作物吸收,而且施扵作物的根部越近越好,據不知,氨態氮肥如尿素,施到田裡,要溶解為氨才能被吸收,氨,容易揮發,要深施,要穴施,施後要覆土,水田要渾水等。硝態氮要面施,在厭氣條件下容易被固定。而且作物對養分是靠根毛收收,不能施肥過近毛根。
三,重氮輕磷鉀的誤區,一般都認為作物會嫩,肥料力頭大,施上尿素等含氨肥料,3~5天后一片嫩綠,都喜歡,而磷肥,鉀肥,效在莖杆,果實上,現象很難顯現,常常被勿視。所以往往偏氮倒伏,延遲成熟等。
四,重化肥,輕有機肥的誤區,當前出現這一偏向,認為複合肥含有三要素,與有機肥一樣,諸不知有機肥含有複合肥所沒有的各種微量元素,硅,鉬,鐵,銅,鋅元素等都是作物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等。而複合肥,混複肥均屬扵化肥。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桔杆還田。注重微肥的投入。
五,重大量元素肥料,輕微量元素肥料的誤區,口徑口只說多少氮肥,多少磷肥,產多少產量,把微量元素肥料作為保健品,比如,作物偏旺了才用磷酸二氫鉀,作物繡斑了,才補鋅鉬肥等,把微肥作常態應用,缺乏共識等。
天天行3
您好,題主,鄉辣梅子為您解答。
肥料對於農作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管種植什麼農作物都要施入一定的肥料,如果沒有施入充足的肥料那麼農作物的長勢就會令人堪憂,比如會出現早衰、結果率低等情況。但施肥也是一門技術活,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反效果,要繞開施肥誤區。那都有哪些施肥誤區呢?往下看。
農作物施肥誤區有哪些、如何避免
* 誤區1:肥料離農作物莖部越近就更容易被吸收
有些農戶在給農作物施肥時,把肥料撒在農作物的莖部,自認為離得莖部越近它就能更好的被吸收,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農作物吸收肥料的部位主要是在農作物的根毛區域,而農作物的莖部不屬於它的根毛區,所以肥料施在該區域不容易被吸收。其次當肥料施入過多溶度過大時,還會造成它的根部“燒苗”。
如何避免:在給農作物施肥時要根據它的長勢來施肥,比如地上的長勢以及根系的長勢狀況,摸清楚它的生長情況後再尋找準備的施肥位置,這樣才不會浪費肥料,還能避免“燒苗”現象的出現。
* 誤區2:農作物出現缺肥徵兆再施肥
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出現缺肥現象後,農戶才著急忙慌的開始施肥,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因為農作物施入肥料後它是不能馬上被吸收的,比如水生農作物它需要4天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旱生植物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才能被吸收,所以當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再施肥這個效果不大,還會使農作物缺肥現象增長,其產量就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如何避免:給農作物施肥要根據它的需肥性能來施,當時水生植物出現缺肥時要提前一個禮拜施肥,旱生植物要提前十天左右施肥。其次農作物吸肥能力還和外界因素有關,溫度高、光照強它的吸收就快,溫度低吸收就慢。如藥物是直接施入到農作物的葉子上或根部,那麼可以晚些施,直接施入在農作物中它的效果會變快。
* 誤區3:農作物長勢好不用施肥
有些農戶種出農作物長勢佳,感覺就不用施肥了,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誤區,一般的農作物它都有兩個生長階段,一個是生長期另一個是生殖期,在農作物的生長期出現缺肥,那麼農作物雖然看起來長得好,其實它的營養轉化功能降低了不少,其產量和質量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何避免:給農作物施肥並不是它長得好就不要施肥,應該根據它的生長階段施入不同的肥料。比如在前期的生長期可以施入適量的氮肥,氮肥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到了中期和後期還可以施入適量的微量元素、比如磷肥、鉀肥等,微量元素可以促進它結果,使得產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 誤區4:底肥施足就能高產
在種植農作物前一般的農戶都會施入適量的基肥,基肥有的人使用有機肥有些人使用農家肥,當這些施肥施入後有些農戶就坐等農作物高產了,後期也不施肥,這也是一個誤區。因為基肥雖然在農作物整個生長階段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每個階段的農作物它的需肥特性是不一樣的,單單的基肥跟不上它的生長速度。
如何避免:根據農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施入不同的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和結果,不能單一的靠基肥來維持它的整個生長過程。在選擇肥料和用量時還應根據它的長勢而定,不同的肥料給農作物帶來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對用好才能給農作物帶來幫助。
* 誤區5:不管施入什麼肥料都能出現肥效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很多人把這個運用在給農作物施肥上,只要施入了肥料農作物都能出現肥效,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因此農作物吸收肥料會受到種植地的水分、溫度、氣候等影響,如果各方面沒有考慮到位,那麼就很容易出現肥料流失從而造成缺肥現象,比如沙質的土壤它吸肥快流失也快。
如何避免:如果是沙質的土壤給其施肥要根據少施多次的原則進行,如果土壤的性質是粘性的,那麼肥料施入後它的吸肥能力比較慢,所以在種植農作物前要施入適量的基肥,同時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追肥要早些,不能等到農作物迫切需肥再進行追肥。
* 誤區6:不追求肥料養分,只追求數量
肥料的養分配比營養品一樣,養分高它的效果才好,養分低使用後沒有什麼效果,就算用了很多包肥料其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複合肥,有的複合肥單價比較低,它低的原因是裡面的成分比較少,比如氮、磷、鉀等缺失,農作物使用後造成缺肥現象,後續直接影響到它的產量和質量。
如何避免:肥料並不是使用的數量達到了,它的效果就會更好,應注意肥料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比如三大元素的含量是否達標,同時還應根據農作物的需肥能力進行施肥,這樣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生長長勢良好。
* 誤區7:施肥施得多,效果就越好
還有一些農戶在施肥時覺得施肥越多農作物就長得越好,這也是一個誤區,因為施肥過量不僅對農作物有影響,同時還會使土壤板結,從而影響到它根系的生長,反而對農作物來說是有害的。
如何避免:給農作物施肥要根據它的需求以及土壤的肥力來施,同時還應根據農作物的密度來決定肥料的用量,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肥料開支,同時對農作物來說也是比較有益的。
總結:以上就是關於農作物施肥的相關闡述,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幫助,肥料有利有弊,但只要方法使用對了對農作物來說還是很有好處的,因此在施肥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鄉辣梅子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肥料是作物的糧食,可以給作物提供營養,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在植物的生長的不同發育階段所需要肥料的種類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們要根據作物的需要施用肥料才能滿足作物要求,達到優質高產的效果,然而,在現實生產過程中,人們給作物施肥往往陷入了誤區,不僅作物生長收到影響,還會造成肥料浪費,有時候甚至會起副作用,導致作物減產或絕產。下面我來說說肥料施用過程中存在哪些誤區,有不足的地方希望朋友們補充指正。
誤區一:施用肥料總類越多,養分越全面
很多種植戶認為使用的肥料總類越多,作物就會獲得更多的營養,於是把很多種肥料摻混在一起施用,而沒有想到不同性質的化肥摻混之後會發生化學反應,反應後會減輕或喪失肥效,有時候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或氣體,對作物產生毒害作用。比如草木灰不能與過磷酸鈣混合使用、化學肥料不能與細菌性肥料混合使用等。
誤區二:施肥時距離植株根部越近,效果越好
作物植株吸收土壤中的養分確實要依靠根系來吸收,但並植株的主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並不是很多,植株對養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毛細根系,只有肥料距離毛細根系距離近的時候才利於植株的吸收,如果是把肥料施在主根系附近,會遠離毛細根系,造成吸收困難,如果施肥量過多,還會產生燒根爛根等副作用。
誤區三:作物沒有缺肥症狀就不會缺肥
如果發現作物表現出缺肥症狀,說明已經對作物的生長產生影響,這時才進行施肥,自然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但是缺肥時造成的影響是無法補救的。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不同,有條件的在種植前應該做好土壤肥力檢測,確定施肥方案。
誤區四:施入肥料,作物就會吸收
肥料施入後,作物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很好的吸收利用,通常都是作物在良好的光照、充足的水分供應、適合的溫度條件下才能正常吸收養分,所以在施肥時如果幹旱、低溫就會影響植株對肥料的吸收,所以在施肥時要注意環境條件。
誤區五:不注重肥料養分的成分含量
一些種植戶朋友在購買肥料時,不注重肥料營養成分的含量,只是認為價格高的就是好肥料,其實不是這樣的,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的三要素,如果肥料中缺少其中的一種元素,就會造成三要素的比例失衡,勢必會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誤區六:認為肥料是萬能的,不注意其它微量元素
肥料中含量最多的都是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都是需要另外施用的微量元素肥料,如果作物只吸收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而缺少微量元素會導致作物果實或植株畸形、落花落果、品質低下、產量下降等,所以在施用肥料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作物微量元素的供應,比如鎂、鋅、硼、鉬……等微量元素的供應。
誤區七:只注重底肥,忽視追肥
多數種植者在播種前會施入大量底肥,認為就可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營養需要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作物在不同的發育期對營養的需求量和需求種類也是不同的,而且基肥也不能在作物的整個生長髮育期維持有效的肥力,在作物的不同發育期,根據需肥特點進行追肥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以上是個人對於農作物施肥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朋友們還有哪些需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草原話三農
一、農作物施肥要四項原則,是必須要注意的。
1.禾穀類作物、葉菜類蔬菜對氮肥需要量較多;豆科類作物對磷鉀肥需要量較多;微量元素硅和鈉水稻、甜菜有益營養成分而對其大多數作物並無明顯增產作用
2.土壤性狀:鹼性土壤宜施用鈣鎂磷肥和磷礦粉;粘性重土壤適量施用些爐渣灰等物質改良土壤通透性沙質重土壤宜少量多次施用速效化肥減少肥料流失損耗多施有機肥土雜泥土提高保肥保水功能
3. 肥料特性:有機肥和緩效化肥宜作底肥施用而種肥應選擇對種子萌芽出土沒有影響腐熟有機肥化肥易分解、揮發養分肥料宜深施覆土減少養分損失提高肥效
4.氣象條件:雨量多少及溫度高低都直接影響施肥效天氣乾旱利施肥發揮作用而雨水過多施肥又容易使肥料流失
二、需要注意的合理施肥原則
1、 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用糞肥、餅肥、廄肥、堆肥、漚肥、以及經化工廠加工的優質有機肥,如膨化雞糞肥、微生物肥、有機葉面肥等。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營養需求進行配方施肥。
2、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在有機肥為主的施肥方式中,將有機肥為主的總肥分的70%以上的肥料作為基肥,種植前施入土壤中肥分不易流失,並可以改善土壤狀況,提高土壤肥力。追肥要根據作物生長情況與需求,以速效肥料為主。採用根區撒施、溝施、穴施、淋水肥積葉面噴施等多種方式。
3、 注意各養分的化學反應和拮抗作用,磷肥中的磷酸根離子很容易和鈣離子反應,生成難溶的磷酸鈣,造成植物無法吸收,出現缺磷,南方紅壤中的鐵、鋁、鈣離子會與磷酸根生成難溶的磷酸鹽,過磷酸鈣等磷肥不能單獨直接施入土壤 ,必須先與有機肥混合堆漚,然後施用。磷肥不宜與石灰混用,也不宜與硝酸鈣等肥料混用。鉀離子與鈣離子相互拮抗,鉀離子過多會影響作物對鈣的吸收,相反鈣離子過多也會影響作物對鉀離子的吸收。
4、 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肥料。城市生活垃圾、汙泥、城鄉工業廢渣以及未經無公害化處理的有機肥,不符合相應標準的汙跡肥料等。禁氯作物禁止使用含氯肥料。
5、 因作物施肥原則。不同作物因遺傳特性不同決定了對土壤養分的吸收有很大的差別。水稻、小麥等禾本科作物硅含量較高,芝麻、花生、大萬等油料作物對氮、磷、鎂的需求較高,菸草、甘蔗、茄子、香蕉對鉀肥,西葫蘆、番茄、青淑對鈣肥需求較高。注意在相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種間、相同品種不同的土長髮育期需肥也不相同。
6、 因土壤施肥原則。土壤是作物賴以生存的基礎。肥料施入土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保蓄起來,還有一部分隨水流失或時氣化損失。我國幅員遼闊,土壤類型多樣複雜,土壤營養的構成不同,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補充量也會隨土壤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我國的南方由於高溫多雨,土壤的硫、鉀、氮等易溶於水的營養物質易流失;在我國的東部和南部包括紅壤、黃壤和黃潮土區以及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物發育的土壤地區一般缺硼;鋅營養主要在石灰岩土壤中較缺;淚營養主要在北方黃土發育的土壤和南方紅壤中較缺;錳肥主要在北方土壤中較缺,南方土壤不缺。
7、 一個施肥原則要堅持貫徹
一個施肥原則是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配合使用的原則,這個施肥原則不僅適用於大田作物的種植,而且對蔬菜和果樹栽培也很適用,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肥料。而且,有機肥的優點正是化學肥料的缺點,而化學肥料的優點正是有機肥料的缺點,兩者配合使用,可以取長補短,增進肥效,同時它還是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的有效措施,這個是非原則太重要了。農民種田一定要堅持貫徹。
有機肥: ⑴.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有顯著的改土作用 ⑵.含養分種類多,但養分含量低 ⑶.供肥時間長、肥效緩慢 ⑷.既能促進作物的生長,又能保水保肥,有利於化學肥料發揮作用
化學肥料 ⑴.只能供給作物礦質養分不含有機物質,一般沒有直接的改土作用 ⑵.養分含量高,但養分種類比較單一 ⑶.肥效快、供養分數量多,但肥效不能持久 ⑷.含養分濃度大,容易揮發、淋失或發生強烈的化學固定,肥效明顯降低
8、 兩個養分平衡要切實做到 兩個養分平衡,一是指氮、磷、鉀大量營養元素之間的平衡;而是指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之間的平衡。不管種什麼作物都要走“平衡施肥”之路,再不能盲目的單施一種肥料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綜合目標。
9、三種施肥方法要靈活使用 首先要明確基肥、種肥和追肥是三種施肥方式,而不是三種施肥方法;基肥是作物播種前施用的肥料。主要以有機肥料為主,還應施用部分化肥,特別是磷鉀肥。種肥是作物播種或定植時,施於種子附近、供應苗期營養的肥料。追肥是作物生長期內施用的肥料。一般應在作物旺盛生長期進行,此時肥效最好。第二,要說明的是一個完整的施肥方案是由基肥、種肥和追肥三種施肥方式組成的,但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不要強求一致。現在有一種傾向:不講條件,為了減少施肥次數和節省勞力,片面追求“一次施”或“一炮轟”。在乾旱少雨的地區提倡’一炮轟”,即將肥料以此作為基肥施入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強調“一炮轟”,肯定會影響肥效,因而是不可取的。 那些化肥不能作種肥? ·高濃度的化肥(如尿素)不宜做種肥; ·吸溼性強的化肥(如硝酸按)不能做種肥; ·揮發性強的化肥(如碳按)不能做種、肥; ·含氯化肥(如氯化鉀和氯化按)不能做種肥; ·高濃度的複合肥料,也不能做種肥。 種費的幾種用法: 用液體微肥拌種、浸種;水稻用磷肥蘸秧根均屬種肥範疇。 注意:用量太大,容易燒苗
10、四個施肥理論要深刻領會 沒有理論指導的施肥實踐就是盲目施肥,要防止盲目施肥首先要從思想上承認施肥理論對施肥實踐的指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盲目施肥的問題。其次要真正吃透這些理論的實質,解決施肥的實際問題。
具體來說: ⑴、養分歸還學說 ·目的:恢復地力和提高單產 ·投肥的必要性:作物每次收穫是用土壤養分換來的,肉、蛋、奶是間接用土壤養分換來的。 ·歸還方式:從物質循環角度來看,應提倡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 ·正確方向:主要要靠化肥的合理投入,也要積極利用一切有機肥源。 ·兩個極端:不歸還養分的“衛生田”;超額歸還的“衛星田” ·要求:合理投肥,均衡增產。
⑵、最小養分律 ·概念:.最小養分是土壤中相對作物而言含量最少的養分,它是決定作物產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要求:施肥要有針對性,才能取得明顯的增產效果,施用最小養分以外的其它養分,只能增加生產成本,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最小養分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生 產條件變化而變化的。大量營養元素可能最先成為最小養分。 ·特定條件下,微量營養元素也可能成為最小養分。 ·舊的最小養分解決了,還會產生新的最小養分,這就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⑶、報酬遞減律 ·概念:報酬遞減是客觀存在的規律。養雞有飼料報酬遞減問題,施肥也有報酬遞減問題。
·要點:①作物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②單位肥料的增產量(即報酬)卻隨施肥量的增加而遞減。 在作物增產過程中肥料報酬有三種情況: ·在最高產量前,肥料報酬是遞減,但仍為正值; ·在最高產量之時,肥料報酬為零; ·在最高產量之後,肥料報酬出現負值。 ·最高產量時的施肥量是施肥的上限,即最大施肥量。 這一理論的啟示: ·施肥要有限度,即最高產量時的施肥量。 ·在生產條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報酬遞減必然在起作用。 ·報酬遞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一認這一規律,必然進入”施肥越多越增產”的誤區,導致盲目施肥。
⑷、因子綜合作用律 ·特點各個增產措施相互配合,不僅有單獨因子的效應而且還有因子配合的交互效應。 ·說明:1 +1 >2(大於2的部分即交互效應) ·作用:在不增加施肥量的前提下,使有限肥料發揮最大效益。 綜述得: ⑴.學習養分歸還學說提高農民的投肥自覺性。 ⑵.學習最小養分律解決施肥要有針對性。 ⑶.學習報酬通減律目的在於掌握施肥應有“度”。
11、五項施肥指標要全面評價 評價施肥合理與否,不能只看產量,“一俊遮百醜”,而要從高產、優質、高效、環保和改土等方面全面評價。不僅要重視短期的利益怎麼樣增產,而且要重視長遠的效果,使土地越種越肥。要科學施肥保護生態環境,不受汙染,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土壤的增產潛力。
產量指標 ·在原有產量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量就算合理施肥。 ·產量指標只有相對意義,不能以絕對產量論高低。 ·在原有產量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量就算合理施肥。 ·產量指標只有相對意義,不能以絕對產量論高低。 ·“高產”是5項施肥指標之一,不能一俊遮百“醜” 質量指標 ·質量好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為重要。 ·瓜果甜度下降,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棉花纖維強度不夠;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下降等都是質量不好的表現。 經濟指標 ·經濟效益高是合理施肥的重要指標之一。 ·高效是以合理施肥提高作物單產為前提的。 ·企圖減少化肥投入來增加經濟效益的做法是消極的。 生態指標 ·生態指標是指合理施肥與環境的關係。 ·過量施肥(特別是氮肥)才會造成環境汙染。 ·過量施氮引起氨揮發對大氣會造成汙染;地下水硝酸鹽富集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 ·用未經處理的汙水灌溉農田,極易造成重金屬汙染。 改土指標 ·經營農業生產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必須樹立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的觀點。 ·重視改土培肥工作是農業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旦土壤得到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就會越種越肥,從而能節省用肥,提高肥效。
12、六項施肥技術要綜合運用 施肥技術施肥料種類或品種、施肥數量、養分配比、施肥時期、施肥方式和方法以及施肥位置等6項內容的總稱。其中施肥量的確定施施肥技術的核心。這裡要強調的是施 肥施肥技術的綜合利用。因為科學施肥的效果是各項施肥技術的綜合反映。 肥料種類或品種 ·總的要求是肥料施用要對路。 ·要根據化肥性質施於不同土壤和作物上。 ·要根據土壤條件(如旱地和水田)合理施用化肥。 ·要根據作物營養特性選用適合的化肥。 施肥量 ·要用科學方法確定施肥量,因為它是施肥技術的核心。 ·施肥量偏高,浪費已成定局;施肥量偏低,難以發揮土地的增產潛力。 ·施肥量太大,肥料利用率必然降低,肥效差;同時也是造成環境汙染的根本原因。 養分配比 ·養分配比失衡是指施肥的養分比例不符合土壤供肥狀況,從而難以協調作物的營養需要。 ·平衡施肥的最大特點是養分配比適當,可以允分發揮肥料的增產效益。 ·養分配比應隨條件(特別是土壤速效磷積累)變化作適當調整。 ·高產田調整養分配比比增加施肥量更重要。 施肥時期 ·營養臨界期 一般在苗期; ·營養最大效率期 一般在旺盛生長期,如小麥在拔節期,玉米在大喇叭口期,棉花在開花結鈴期。 提示: 小麥施肥時期關係到穗大、粒多和產量的高低。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最終關係到肥效,十分重要。 ·施肥方法大田作物有:撒施、條施、穴施、根外追肥、蘸秧根等。此外,果樹還可採取環狀、半環狀和放射狀溝施等。 ·按態氮肥和尿素均應深施覆土,才能減少氮的揮發損失;磷肥一般應深施,採取集中施用可減少土壤的化學固定。 ·密植作物難以做到深施覆土,可撒施後及時澆水。 施肥位置 ·原則:肥料應施在根系分佈較多的溼潤土層,有利於根系吸收養分。 ·對於中耕作物,氮肥應施在植株側下方,部分農民習慣將肥料施於植株基部是不對的。 ·對於壟作作物,肥料條施後起壟栽培,即下位施肥。
提示: ·施肥量是施肥技術的核心。 ·施肥效果是各項技術的綜合應用。
三、總體原則:
1、根據不同的土壤和農作物,採用不同的配方;
2、氮磷鉀合理搭配,適量施用中微量元素;
3、要注意薄肥勤施,少量多次施用,防止燒根;
4、基肥要在整地時施用,追肥要開溝施用,或隨水衝施。
四、肥的質量
一定購買大廠家、值得信賴的化肥品牌。
如約而至的夢想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營養的供應,當土壤中所含營養不足以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時,就需要通過我們人工施肥來補充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包括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及鈣硼鎂等微量元素。農作物營養缺失會對農作物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可想而知施肥的重要性了。那麼,我們在給農作物施肥時都存在哪些誤區呢?
農作物施肥誤區
誤區1:作物產量主要由肥料決定論專業技術人員常向農民介紹說,使用通過測土配方的肥料可以增產10%以上等等,而實際農民在每年收穫時的產量不一定是播種時推薦施肥量的目標產量,或多或少,有時比目標產量少的很多,於是給農民帶來一種不信任感,認為測土配方施肥作用不大。
其實,決定作物產量的因素很多,多數因素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比方說降水和溫度,作物一生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生育期,這期間可能發生任何事情包括自然災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只是作物綜合栽培技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對產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其他措施配套得不好或環境條件不協調,作物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產量。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增產10%以上,是指在比較理想的試驗條件和管理措施得當的情況下得出的。每戶農民的每一地塊實際管理水平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因此,認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遍可以增產10%以上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些地塊可能增產50%,而另外一些地塊可能不增產,少量地塊也可能減產。更確切地說,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通過施肥方式力爭將土壤養分協調到最佳狀態,使其不至於成為作物產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在此條件下,如果其他因素都正常就可增產。總而言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作物增產的一個重要潛力措施。
誤區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年年增產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產是相對於不測土之前農民的常規施肥方式而言的,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之後的頭2年,產量可增,但是,當產量增加到一個限度時,土壤養分協調性已經不是限制因素時,產量再提高必須改善其他條件,這時作物相對於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理想產量就相對地穩定了,不會超過綜合肥力決定的產量水平。
誤區3:配方施肥以測土為主
測土配方施肥不能顧名思義。科學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首先建立在作物肥料田間試驗的基礎上,因為作物生長是生物學過程,整個一生根系吸收養分都是生物學過程。
然而肥料田間試驗消耗很多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數量有限。因此人們總想通過測定土壤裡面的有效養分來評價土壤的供肥能力,於是出現了測土工作。
可是到目前為止的任何測土方法都是化學方法,所測定的土壤有效養分是採土時刻的,不能代表作物整個一生從土壤中的有效態養分、無效態養分和耕層以下吸收的養分總量。於是,人們又想通過測土數據與產量之間的相關關係方法來大體上預測土壤的供肥能力,遺憾的是這種方法由於以上所述原因相關性並不理想。但是,測土畢竟能反映土壤肥力的相對水平,所以,它仍然作為配方施肥技術的重要輔助方法而被廣泛應用。
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許多測土數據的綜合分析結果可以幫助確定區域性施肥量,這是測土的真正意義,同時也可以具體指導測土地塊的配方施肥。
誤區4:測土配方能減少肥料用量
農民總希望自己的土地能多產糧食,多些經濟效益。於是,希望通過測土減少肥料的投入量,這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保持或提高作物產量。
測土配方施肥的目的不是增加或減少肥料的用量,而是因土確定最合適的養分比例和用量,施肥多的可能減少些用量,施肥少的可能增加些肥料用量。總之,施肥的目的是追求在沒有汙染情況下的經濟效益最高
誤區5:單施化肥不能養地,會使土壤板結和生產力下降化肥和有機肥一樣,科學應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改善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這已經是國內外大量研究所證實的。
化肥和有機肥一樣,不合理應用也有可能影響土壤質量和生產力,影響環境質量和農產品品質,但這是由於對肥料的無知和使用不當造成的,絕不是肥料應用的必然結果。
化肥的施用可以增加綠色植物生物量,同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1公頃土地生產6.3噸玉米(不計根茬和莖葉),可同化8噸二氧化碳,釋放5.82噸氧氣,可滿足12個人呼吸一年;每增產1噸玉米將可多固定1.28噸二氧化碳;在稻麥兩熟,不施肥每年固定碳8.7噸/公頃,施肥增加到15.6—16.6噸/公頃,增加量化肥多於有機肥。
同時,化肥促進植物茂盛生長,增加地表覆蓋,減少水土流失;促進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減少養分下滲。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最好的施肥方式是化肥和有機肥配合施用,在缺少有機肥的情況下,調整好化肥中養分比例和重量也能夠達到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目的。
誤區6:有機肥不汙染環境,施用越多越好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裡面都含有大量的養分(N、P、K),化肥養分濃度一般高於有機肥。除去個別磷肥含有重金屬等汙染物質外,一般化肥不含有汙染物質。而有機肥特別是現代化養殖場糞便生產的有機肥含有一些重金屬元素、激素獸藥等。
所以,如果施用過量的有機肥,同樣會使土壤裡面的N、P等物質濃度大增,同樣會汙染環境和農產品,並不是施用越多越好,另外激素和重金屬等對農產品品質和環境危害更大。所以,凡事適“度”最好。
誤區7:施用肥料時如果不增產就不必施肥
實踐中有時會遇到施肥或添加某一營養元素也不增產的現象,與不施肥產量差不多,這種情況下肥料的作用在哪裡?
在連續略微過量施肥的情況下,P、K和N都會在土壤裡有不同程度的積累,這時如果某一季不施肥,作物可能不減產,但是如果連續2-3年以上不施肥肯定會減產的。
正是利用這種現象,有個別的肥料商,特別是個別的生物肥料商在向農民推銷他們的單位面積純養分施用量明顯不足的肥料產品,來獲取短暫的暴利。
其實,施肥是多目標的,即在保證單季產量情況下 不斷培肥土壤、不引起農產品汙染和環境汙染、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增加經濟效益。
按此觀點,即使當季不增產也應該施肥, 就像正常人每天都要吃飯一樣
誤區8:生物肥能代替化肥肥料分直接肥料和間接肥料。純的生物肥料是很少含有 N、P、K養分的,它們是一些活的微生物,是間接肥料。將其施到土壤中後,這些微生物會將土壤裡原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那些無效態養分活化成作物根系可以直接吸收的有效態養分。
但是外來微生物競爭不過原來土壤裡面的土壤微生物,所以這些微生物的活動時間和能力有限。
因此,生物肥料為高產作物活化的土壤養分量是極其有限的。生物肥料在植物營養中的作用雖然不可缺少,但是隻能是配角。
誤區9:一旦測了土,施肥量就是固定的測定土壤裡面的有效養分多少,然後根據計劃種植的作物,通過某種算法可以確定一個合適的施肥量,確切地說,只是確定了一個合適的基肥量和其中各種養分的比例。
因為追肥量應該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和作物的長勢而確定。
如在半乾早地區,追肥前降水適宜、土壤墒情好的追肥數量可以增加些,在作 物長勢太強可能貪青晚熟的情況下,可補施一些磷肥和鉀肥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測土配方施肥只是給出了作物適宜的施肥量,這個施肥量還要根據作物生育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微調。
誤區10:有機農業(有機和綠色食品)不能使用化肥有機農業的出發點是充分利用區域內可再生利用的養分資源,達到最小程度地使用外來肥料資源的目的。
現在規定有機農業(有機和綠色食品)不能或少使用化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因為作物吸收養分主要是離子態的,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中的養分最後都必須變成離子態的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根系分不出哪些離子是來自有機肥的,哪些來自化肥,而且這些養分在體內的功能完全一樣。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無土栽培算不算綠色食品?而它所使用的是純的化學肥料。當然,化肥用的不好容易造成農產品品質變差這也是事實,有機肥料中各種養分濃度都不算很高,比較均衡,肥效比較穩定和持久,施用量如果不是過大,一般不容易造成土壤養分比例嚴重失調和使農產品品質變差,即有機肥用量變幅比較大,比較容易控制。
所以有機肥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品質比較好。因此,從科學角度上說,有機農業不應該完全拒絕使用化肥。
總結
充足的肥力可以支持農作物健康生長,而過多或者過少的肥料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傷害,因此,我們種植戶一定要科學有效的施肥,避免施肥誤區。
我是最帥二亮子,以上就是我為大家總結的十條農作物施肥誤區,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討論指導,關注我,帶您瞭解更多農業種植知識。記得點贊轉發喲!最帥二亮子
農作物有很多種類,所以施肥誤區就更多!下面就說一說稻穀和蔬菜施肥不當與防止措施。
一、稻穀施肥注意事項。
l、產生水稻肥害的原因及表現
水稻施肥不當,會產生肥害。如在高溫天氣或田面無水情況下施用氨水或碳酸氫銨,容易造成傷葉。先是下部葉初呈暗綠色,然後轉黃橙色,葉片挺直,最後變褐枯死。在露水未乾的早晨或雨後施硫銨同樣會灼傷葉片,出現不規則白斑。同時硫銨-次施用過多,硫酸根殘留土壤中還可能引起鹽鹼害。
2、防止措施
施用氨水、硫酸銨時應注意:田間要保持淺水層,施後立即耘田,使銨被土壤吸附,這樣氨就不易揮發出來,也有利於根系吸收。還要避免在中午烈日下施用,追肥濃度在l―2%為宜。氨水原液摻水衝稀,應在空曠場地進行,並注意風向,以免氨揮發燻傷附近稻苗。
早晨露水未乾或雨後葉面尚留水滴時不能施用硫酸銨、尿素等化肥,以免肥料粘附在葉面發生灼傷。施用化肥時田裡應保持水層,施後即可中耕,以利根系吸收。
二、蔬菜施肥注意事項。
1.肥料用量過高倒置枯萎
化肥一次用量過高,或速效性有機肥,比如人糞尿、餅肥,一次性用量過高
這種情況會導致蔬菜根系吸水困難,菜苗不生長,菜苗葉片不規則,呈畸形形態。持續下去最終會枯萎而死。
2.施肥操作不妥焦枯
一些高濃度的肥料是很容易燒苗的,如果進行穴施、條施或在根系太近的部位施,都會燒苗,其表現形式為,蔬菜的葉片邊緣焦枯,猶如開水燙過一樣。
3.氣溫高施肥,導致氨氣傷害
當天氣溫度很高的時候,特別是大棚內蔬菜,往往容易造成氨氣中毒。因為大棚內空氣不流通,氣溫高的時候如果施用銨態類氮肥,或者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就會導致極短的時間裡分解出大量的氨氣,從而傷害作物,特別是幼苗期間作物,抵抗力特別小,最終會葉片出現水漬狀斑點,最後枯死。
4.氮肥過度,倒置二氧化氮中毒
我們種植蔬菜過程中,往往都會大量施入氮肥,以促進植株與葉片高速生長,但這樣做是不妥的。因為這樣很容易倒置銨轉化為亞硝酸,當亞硝酸蓄積量過大就會產生氣化,產生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種有毒氣體,會危害農作物。
症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水漬狀斑點。
5.生雞糞或生餅肥施用不當,倒置二氧化硫中毒
生雞糞與生餅肥分解時會產生二氧化硫,在適宜條件下(光照,水分,溼度),二氧化硫會轉化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危害蔬菜的葉片,在空氣溼度較大的時候,會直接破壞葉綠體,從而使受害葉片呈現水漬狀斑點,接而褪綠白化。
6.大量施肥倒置鹽分過多,影響作物生長
蔬菜施肥過多,在土表沒有被覆蓋的情況下,會倒置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分上升到土表,從而倒置土壤鹽分含量增大,從而使蔬菜因此鹽中毒。表現為植株矮小,長生產生障礙,葉色綠得過分,加重時會枯死。
7.各種肥量過度倒置生長阻礙
任何東西一旦過度就會產生反作用,這是鐵的真理。不管什麼肥料,過度就會對其他肥料產生拮抗作用。比如氮肥過度會缺鈣,像大白菜缺鈣就會燒心;土壤鹽分高會抑制根系對鈣的吸引;鉀肥過度會對鈣鎂硼吸引造成影響,倒置黃葉;磷過度會造成鈣鋅硼的有效性。
8.氮肥過多還會造成人體中毒
氮肥施入過多會產生亞硝酸,這是一種有毒物質,如果聚積過多會以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形式殘留在植株體內,被人與動物食用後,重者會發生中毒。這也是儘量要少施化學氮肥的根本原因所在。
總之,任何事物都不能過度,特別是施肥。次者,要掌握一定的科學常識,避免錯誤施肥。最後,化肥總體來說,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性,儘量要少施或者不施,我們要學習掌握有機肥的科學知識,用有機肥來代替化肥,這樣我們的蔬菜才會真正綠色、健康。
郴州老焦
農作物種植中施肥很重要,但卻存在多施肥誤區,該怎麼避免?
其實是你的土壤生病了,
一、越來越多的農民發現地裡的莊稼越種病害越多,而且噴藥撒肥還不管用?其實是因為你地裡的土出問題了。土壤板結,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等等……土不行啦!還拼命的撒化肥,撒掉的不僅僅你剩餘的錢,還有這茬和那下茬莊稼的命。
你這樣的地土PH值直接飆紅,極度酸化不在少數。那麼土壤病到底是什麼呢?土壤惡化包括哪些方面?土壤病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怎樣判斷土壤的板結酸化,最直接的就是進行土壤酸鹼性的鑑定,PH<7則為酸性土壤,PH值>7則為鹼性土壤,我們還可以直接看土的顏色,酸性土壤一般顏色較深多為黑褐色。
鹼性土壤顏色多為白、黃等顏色。有些鹽鹼地區,土表層經常有一層白色的鹽鹼,土壤鹽害有輕重之分,發青是土壤鹽漬化最初的表現,等到土壤鹽漬化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片一片類似紅磚面兒一樣的東西,或者乾燥的情況下出現白霜△青霜→紅霜→白霜, 這個時候就會造成作物的葉片萎蔫或者受到嚴重的影響。所謂土壤板結,簡單說來就是土壤變硬了,根系扎不下去了。如果土壤板結早期會出現漚根根系懷死,中期作物根系會越來越淺,出現早衰。另外作物很容易出現缺水缺肥的症狀,所以如果作物長的好不好,不是你用肥少了,而是土壤生病了。
二、怎麼解決土壤問題呢?
第一,合理使用化學肥料,對於常年大量施入複合型肥料的田塊或蔬菜大棚,土壤裡都不會缺肥料,氮磷鉀只多不少。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把土壤中殘存的氮,磷,鉀,或者說是被土壤固定的氮、磷、鉀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活化出來,讓作物吸收利用,而不是說還要繼續過多的施化學肥料……。★
改造土壤的有效途徑是→有機肥+化肥+生物菌肥二、使用土壤調理劑
微生物在土壤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當前土壤中出現的板結、酸化,鹽漬化,地力衰竭等問題,主要是因為化肥在土壤中長期積累、殘留、得不到有效分解和轉化而產生的,所以當務之急是使用生物菌劑菌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數量。
目前國內的菌肥市場產品參差不齊,選擇生物菌劑或者生物菌肥時,不管大廠家還是小廠家,不管含菌高還是含菌低,不要光聽廠家或者農資經銷商去忽悠你,你都要親自提前看到或瞭解後,瞭解清楚實驗和示範後的效果,才可以購買使用。
三、選擇使用土壤調節劑(肥料類型)
土壤調理劑型肥料的作用,就是讓細碎土壤粘連成一個個的團粒,既;恢復土壤團粒的結構。土壤調理劑型肥料雖然對土壤有改良和調理作用,但使用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是針對哪一類土壤的,是鹼性土壤?還是酸性土壤?而且用量要把握好,過量會出現副作用。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有的地方會用生石灰來調節酸性土壤,這是錯誤的。生石灰其實並不能治理土壤的酸化性質,僅僅是中和了土壤的表性酸,無法解決潛性酸化土壤的問題,而潛性酸化土壤才是土壤酸化的真正禍根。最重要的是生石灰等化學物品會造成二次汙染,形成新的板結。也會直接殺滅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種群。直接傷及作物根系。
縱橫田野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農民耕作水平較低,尤其是在施肥方面,存在較多誤區,容易出現施肥不當的現象,造成施肥後肥效差、見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誤區一: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肥料赿易被吸收
這是在農村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赿遠,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二、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
肥料施入後,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則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時,農作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作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見效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見效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幹施肥效慢,應早施。
三、誤區三:只要農作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二個階段(葉菜類、肉莖類作物除外)。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因此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後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產量。
四、誤區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獲得高產
各種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時不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一是使作物出現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養分殘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費。因此,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五、誤區五: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缺肥等現象的發生。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粘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后施肥,可減少養分的散失。
六、誤區六: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一些複合肥,因單位價格較低,在農村應用較為廣泛。這些複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但農民對這些情況重視不夠,仍延續高含量複合肥的施肥習慣,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發生,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使用這些複合肥時,應充分了解這些複合肥氮、磷、鉀的含量,並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鉀等單元素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七、誤區七:施肥赿多,效益赿高
根據報酬遞減原理,當施肥達到一定數量後,投入產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造成減產。因此,應根據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種植密度等,以供給充足但不浪費的原則,找出最佳施肥方案進行施肥,充分發揮肥效,增加經濟效益。
八、誤區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長時期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
別小白oo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由於各地的農業發展水平不一,許多地方的種植朋友在施肥方面,仍然存在較多誤區,還是會經常出現農作物施肥不當的現象,往往造成施肥後肥效差、見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下面跟大家總結一下在農作物施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幾個誤區,以及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誤區一:農作物施肥時靠近植株莖部,肥料易被吸收
這是在農村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遠,因此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
肥料施入後,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則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時,農作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作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見效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見效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幹施肥效慢,應早施。
誤區三:只要農作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二個階段(葉菜類、肉莖類作物除外)。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因此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後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產量。
誤區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獲得高產
各種農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時不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一是使作物出現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養分殘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費。因此,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誤區五: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缺肥等現象的發生。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粘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農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后施肥,可減少養分的散失。
誤區六: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一些複合肥,因單位價格較低,在農村應用較為廣泛。這些複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但農民對這些情況重視不夠,仍延續高含量複合肥的施肥習慣,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農作物缺肥、缺素症的發生,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使用這些複合肥時,應充分了解這些複合肥氮、磷、鉀的含量,並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鉀等單元素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誤區七:施肥多,效益高
根據報酬遞減原理,當施肥達到一定數量後,投入產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造成減產。因此,應根據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農作物的種植密度等,以供給充足但不浪費的原則,找出最佳施肥方案進行施肥,充分發揮肥效,增加經濟效益。
誤區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農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長時期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農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以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
以上就是列舉的幾種農作物施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誤區,希望種植朋友在瞭解之後可以及時的避免,千萬不要因為盲目隨意施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