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鄉村旅遊收入2200億 廣東釋放全域旅遊發展信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杜弘禹 王揚揚

廣東釋放出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明確信號。

7月28日,廣東召開全省全域旅遊工作現場會,並在會上發佈《廣東省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敲定”該省全域旅遊的發展總體思路,並配套出臺7條力度頗大的扶持政策。

這份《方案》中,廣東首次明確該省的全域旅遊空間格局:將優化“一核、一帶、一區、一灣”全域旅遊發展空間佈局。其中,“一核、一帶、一區”對應廣東此前提出的區域發展格局的三大板塊,“一灣”則是“粵港澳世界級旅遊休閒灣區”,這是官方層面首次正式出現該表述,“休閒”的提法也較之此前也更為具體和精準。

另一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廣東強調要“以鄉村旅遊為重點發展全域旅遊”,並將把“粵美鄉村”作為該省六大全域旅遊品牌之一重點打造,目標是到2020年鄉村旅遊總收入要達2200億元。

受訪專家說,這一佈局將整體提升旅遊產業在廣東經濟發展、區域協調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對廣東自身資源稟賦的充分提升發展利用的表現。“一灣”的提出呼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通過旅遊業加強開放合作,將有助於帶動和推進大灣區整體建設發展。

灣區旅遊點題“休閒”

《方案》顯示,“一核”即珠三角都市旅遊核,“一帶”即濱海旅遊產業帶,“一區”即北部生態旅遊區,“一灣”則是指粵港澳世界級旅遊休閒灣區,由此構成廣東全域旅遊發展的大格局。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這一佈局切合廣東實際,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個板塊的資源優勢,進而構成差異化和多元化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一核、一帶、一區”對應著當前廣東區域發展格局的三大板塊:珠三角核心區;串聯粵東、粵西和珠三角的沿海經濟帶;以生態發展區為目標的粵北山區。今年6月8日的廣東省委四次全會曾強調,廣東要以此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而在此次《方案》明確各板塊旅遊發展方向之前,近年廣東對這三大板塊的旅遊發展部署其實早已展開。比如,沿海經濟帶的綜合發展規劃中就已納入建設濱海旅遊公路,打造濱海旅遊帶等內容。

“一灣”則是首次與其餘三者並列於官方文件中,表明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東開始將灣區旅遊發展納入推動視野。

旅遊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目前大灣區的唯一官方文件,2017年出臺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便是大灣區定位之一。

不僅如此,此次《方案》中的“粵港澳世界級旅遊休閒灣區”的表述較之此前也更為聚焦,明確指向“旅遊休閒”產業發展。

據瞭解,事實上,“旅遊休閒”是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旅遊產業,尤其是澳門,近年來致力於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轉型發展,並取得不錯成績。上述協議也強調,要推進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也就是說,廣東欲打造“粵港澳世界級旅遊休閒灣區”,未來重要路徑將是強化與港澳合作。廣東也表態,將著力構建全域旅遊開放合作新格局,大力提高旅遊國際化水平,深化國內區域旅遊合作。

現實中,三地旅遊合作已開始頻頻接觸。如2017年底,珠三角9市就與港澳簽訂旅遊合作協議,近期佛山、珠海和中山等市亦相繼與香港或澳門在旅遊線路開拓、市場推介等方面展開合作。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休閒”更能與全域旅遊相得益彰,大灣區如把休閒這篇文章做好,將帶動更多發展空間,比如旅遊休閒與大灣區未來豐富的現代服務業、科技資源相結合,實現“始於休閒,終於產業升級”。

胡剛也認為,“休閒”不僅更符合未來旅遊產業發展趨勢,也將與未來大灣區科技、金融等高端定位形成配套和呼應。

林江補充,未來,基於提高旅遊休閒質量而產生的大灣區不同城市、不同產業之間的多形式合作,如一體化旅遊線路,“一站式”服務、交通和結算工具一體化聯動等,將直接推動大灣區建設發展。

鄉村旅遊收入3年後達2200億

對於廣東旅遊產業整體發展,廣東的目標是,到2020年旅遊產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全省接待過夜遊客5億人次以上,旅遊總收入達1.6萬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7%,涉旅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15%以上;展望至2025年,廣東則要建成全域旅遊示範省,初步建成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

從量化目標上看,1.6萬億元的旅遊總收入對廣東並非十分遙遠,2017年該省旅遊總收入已達11993億元,同比增長14.95%。

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旅遊”被廣東視為發展全域旅遊的重點,此次《方案》亦專門對其發展目標進行了定調:到2020年廣東鄉村旅遊接待人數要達5.2億人次,鄉村旅遊總收入要達2200億元。

更為突出的是,《方案》提出要塑造廣東全域旅遊六大品牌,其中的“粵美鄉村”品牌即將圍繞廣東鄉村旅遊發展而展開。

具體而言,廣東將要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到2020年,全省要培育建設400個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200個A級旅遊特色村、50個旅遊風情小鎮、100個自駕車旅居車營地、100家“金宿”“銀宿”、20個鄉村旅遊創客基地,文化類、體驗類、康養類鄉村旅遊產品超過9萬個。

胡剛分析,廣東此舉背後有多重考量,一方面是廣東鄉村旅遊優勢較為明顯,包括地形地貌豐富、嶺南文化獨特等,且多數下沉在鄉村,這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豐富資源和較好前景;另一方面是近年“鄉村旅遊”市場需求潛能逐步爆發,潛力巨大。

此外,多位受訪學者指出,這也受到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鄉村旅遊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細節直觀地體現了上述邏輯,《方案》中“真金白銀”的全域旅遊扶持政策,涉及7方面資金統籌,而其中多達5項資金來自於鄉村振興資金池,如“四好農村路”建設維護資金等。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對此表示,廣東打開資金池為全域旅遊發展注入“活水”,屬全國首創。

胡剛亦指出,資金問題是鄉村旅遊發展的關鍵,因為諸多鄉村正面臨著急需破解的交通不暢問題,鄉村景區景點的開發也需要大量資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投入。希望此番政府統籌調動資金支持能有助於解決這些關鍵問題,但此外還需探索更豐富融資渠道。

林江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鄉村旅遊發展面臨諸多軟硬件制約需破解,但他還提醒,這一過程中更多是要聚焦於通過激活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來解決農村滯後問題,而不是隻進行簡單扶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