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兩年中最暢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書!謝謝老梅

01 關於我

我,有了孩子後就選擇做了全職媽媽,到現在兩年多了。每天跟著個小娃轉,很忙,可有時又覺得空落落的。跟婆婆同住,可基本上沒有溝通;跟爸媽是同城,每一兩週總會見一次,可好像也都是關注娃,我和他們也沒有機會聊天;跟老公呢…他每天六點多走,八點回,回來我們也是陪孩子玩,等孩子睡了,要不就是我困的不行,要不就是兩個人除了說說孩子,好像竟然也沒什麼可說的;和朋友…現在來往多的就是身邊的寶媽了,無外乎聊聊孩子的日常。

我想,我的“空落落”可能就是太久沒有暢快、觸動內心的交流了。

生完孩子兩年中最暢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書!謝謝老梅

02 一本書竟然讓我有兩年多不曾有的交流的快感

這本書的名字叫《聰明的媽媽像傻瓜—讓孩子獨立成長的81種教養智慧》。初看到時認為它就是一本普通的育兒書,可誰知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了,261頁的書,我用了兩個晚上連夜讀完。

生完孩子兩年中最暢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書!謝謝老梅

我喜歡它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真實有共鳴。

這本書是一位媽媽從自己考慮要不要孩子到現在孩子18歲的真實記錄。雖然作者媽媽袁梅老師是作家、編劇、製片人兼影視投資人大牛,兒子王爾清是14歲舉辦個人交響音樂會、榮獲國際多項大獎的音樂神童,和我的生活相差甚遠,但這不妨礙我看到書裡的一幕幕就會想到從懷孕開始,這三年多在我身上發生的點點滴滴,感概良多,同時也從作者的經歷和見解上獲得思考和收穫。

.文風輕鬆、生動,就像和朋友在聊天。

袁梅老師不愧是靠寫字吃飯的人,文字乾淨、行文生動輕鬆,讓我這個困的哄娃睡覺都把自己先哄著的人看的津津有味、不忍釋手。

03 許多感受之一二

確實有不少感受,這裡只能分享一二。

一. 甜蜜而忐忑的孕期

“胎教”真正需要教育的是準媽媽們,在懷孕的十個月中,要學會自我教育。

首先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負面情緒及時地清理掉,孕期和哺乳期是女人真正的禪修期。

其次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懷孕容易引發各種病症,尤其是現代女性生育期都偏晚,所以高齡產婦的各種麻煩也會多一些,高血壓、糖尿病…所以在懷孕前還是應該做一次全面體檢,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引自《聰明的媽媽像傻瓜》有刪節

老梅(我還是覺得這個稱呼親切)在書中說自己因為之前的流產史,懷孕初期基本拋開工作精心養胎,後期又得了妊娠期糖尿病,住院、嚴格控制飲食、打胰島素、各種被醫生嚇唬…

看到這裡我懷孕時那一幕幕又浮現在腦海。我也是妊娠糖尿病,做完“喝糖水”的檢測當時就被留入院,物品都是家人又回去取的。然後就是飯要稱著吃、水果只吃黃瓜西紅柿,每頓飯後要走走走,然後每天三次的胰島素自己給自己扎,還有每天好幾次的扎手指測血糖。各種被醫生嚇,簽了不知道多少張告知書。

懷胎十月,我因為糖尿病住院兩次,累計兩個月,第二次住進院醫生就說孩子不出來不讓我出院。

那段日子真的是挺艱難的,不過就像老梅說的,心態調整好,對學習關於這個病的科學知識,積極配合,“是你的孩子終歸會來的”。住院過程中我也慢慢淡定下來,最終母女平安,生完孩子血糖就正常了。還交了好幾個好朋友。

二.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在他面前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他可以記住你隨意說的所有話,可能當時並不在意,但是某一天,他會突然向你發問,搞得你囧相畢露。


爾清不到兩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煮了特別好喝的排骨湯,於是他問古魯:“爸爸,這是什麼呀?這麼好喝。”古魯惡作劇的逗他:“這是屎練頭(常州方言,大便的意思)湯。” 說完,一桌子人都笑了,爾清當時似乎並不明白,只是跟著笑。過了兩週,在所有人都忘記了這件事的時候,他突然對古魯說:“爸爸,我們今天再燒點屎練頭湯吧!” 古魯和老梅都一臉尷尬地呆在了那裡,從此在爾清面前再也不敢胡說八道—孩子的記憶遠比你想象的厲害。

看到這裡我也是特別有感觸。真的是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說三個小事兒吧。

1. 孩子想拿什麼玩具出去玩兒的,而奶奶覺得太大不方便或者怕弄丟的時候就說“不能拿出去,小朋友該搶走了。”幾次下來,孩子動不動就說小朋友該搶我的了。我就很抓狂,跟她說“沒有人會搶你的東西,如果你願意可以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不願意,東西就是你的。不會被搶走。”調整了好長一段時間,也和奶奶談了不要這麼說,慢慢的才好了。

2. 爸爸有用牙籤的習慣,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女兒看到了,也往嘴裡放個牙籤。所以現在爸爸用牙籤都不會讓她看見。

3. 小孩兒好像都喜歡腿W型坐著,我女兒就特別頑固,我知道這樣不好,一直板她,告訴她不可以這麼坐,這麼坐腿就不直了、不好看了。有一天我無意也用這個姿勢坐在地墊上,她說“媽媽,你不能這麼坐著!”

生完孩子兩年中最暢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書!謝謝老梅

我現在就是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把孩子真正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去對待,而不是什麼都不懂的一個小屁孩兒,隨便濛濛就過去了。

. 給孩子寫封信

對於成長中的一些大課題,用寫信的方式來說明,比一次談話似乎更有效,也更“隆重”,而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反覆琢磨。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上小學、上初中、十八歲、上大學、第一次談戀愛…這些人生時刻,我的媽媽都會給我寫一封信。這些信我都留著,這對我的成長和我們之間的關係都大有幫助。

生完孩子兩年中最暢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書!謝謝老梅

現在我的孩子還小,等她再大一些,我也會給她寫信,用這種不急躁可回味的方式伴她成長。

看這本書有太多的共鳴和感慨,當然也不乏些許不同意見,比如爾清不到三歲就開始住校,每週接回一到兩次,這個我就不是特別能理解,真希望能和老梅繼續聊聊,讀書時就像聊天,可是,還沒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