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两年中最畅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书!谢谢老梅

01 关于我

我,有了孩子后就选择做了全职妈妈,到现在两年多了。每天跟着个小娃转,很忙,可有时又觉得空落落的。跟婆婆同住,可基本上没有沟通;跟爸妈是同城,每一两周总会见一次,可好像也都是关注娃,我和他们也没有机会聊天;跟老公呢…他每天六点多走,八点回,回来我们也是陪孩子玩,等孩子睡了,要不就是我困的不行,要不就是两个人除了说说孩子,好像竟然也没什么可说的;和朋友…现在来往多的就是身边的宝妈了,无外乎聊聊孩子的日常。

我想,我的“空落落”可能就是太久没有畅快、触动内心的交流了。

生完孩子两年中最畅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书!谢谢老梅

02 一本书竟然让我有两年多不曾有的交流的快感

这本书的名字叫《聪明的妈妈像傻瓜—让孩子独立成长的81种教养智慧》。初看到时认为它就是一本普通的育儿书,可谁知一开始读就停不下来了,261页的书,我用了两个晚上连夜读完。

生完孩子两年中最畅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书!谢谢老梅

我喜欢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真实有共鸣。

这本书是一位妈妈从自己考虑要不要孩子到现在孩子18岁的真实记录。虽然作者妈妈袁梅老师是作家、编剧、制片人兼影视投资人大牛,儿子王尔清是14岁举办个人交响音乐会、荣获国际多项大奖的音乐神童,和我的生活相差甚远,但这不妨碍我看到书里的一幕幕就会想到从怀孕开始,这三年多在我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感概良多,同时也从作者的经历和见解上获得思考和收获。

.文风轻松、生动,就像和朋友在聊天。

袁梅老师不愧是靠写字吃饭的人,文字干净、行文生动轻松,让我这个困的哄娃睡觉都把自己先哄着的人看的津津有味、不忍释手。

03 许多感受之一二

确实有不少感受,这里只能分享一二。

一. 甜蜜而忐忑的孕期

“胎教”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准妈妈们,在怀孕的十个月中,要学会自我教育。

首先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及时地清理掉,孕期和哺乳期是女人真正的禅修期。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怀孕容易引发各种病症,尤其是现代女性生育期都偏晚,所以高龄产妇的各种麻烦也会多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在怀孕前还是应该做一次全面体检,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引自《聪明的妈妈像傻瓜》有删节

老梅(我还是觉得这个称呼亲切)在书中说自己因为之前的流产史,怀孕初期基本抛开工作精心养胎,后期又得了妊娠期糖尿病,住院、严格控制饮食、打胰岛素、各种被医生吓唬…

看到这里我怀孕时那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我也是妊娠糖尿病,做完“喝糖水”的检测当时就被留入院,物品都是家人又回去取的。然后就是饭要称着吃、水果只吃黄瓜西红柿,每顿饭后要走走走,然后每天三次的胰岛素自己给自己扎,还有每天好几次的扎手指测血糖。各种被医生吓,签了不知道多少张告知书。

怀胎十月,我因为糖尿病住院两次,累计两个月,第二次住进院医生就说孩子不出来不让我出院。

那段日子真的是挺艰难的,不过就像老梅说的,心态调整好,对学习关于这个病的科学知识,积极配合,“是你的孩子终归会来的”。住院过程中我也慢慢淡定下来,最终母女平安,生完孩子血糖就正常了。还交了好几个好朋友。

二.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他可以记住你随意说的所有话,可能当时并不在意,但是某一天,他会突然向你发问,搞得你囧相毕露。


尔清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煮了特别好喝的排骨汤,于是他问古鲁:“爸爸,这是什么呀?这么好喝。”古鲁恶作剧的逗他:“这是屎练头(常州方言,大便的意思)汤。” 说完,一桌子人都笑了,尔清当时似乎并不明白,只是跟着笑。过了两周,在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件事的时候,他突然对古鲁说:“爸爸,我们今天再烧点屎练头汤吧!” 古鲁和老梅都一脸尴尬地呆在了那里,从此在尔清面前再也不敢胡说八道—孩子的记忆远比你想象的厉害。

看到这里我也是特别有感触。真的是在孩子面前要谨言慎行。说三个小事儿吧。

1. 孩子想拿什么玩具出去玩儿的,而奶奶觉得太大不方便或者怕弄丢的时候就说“不能拿出去,小朋友该抢走了。”几次下来,孩子动不动就说小朋友该抢我的了。我就很抓狂,跟她说“没有人会抢你的东西,如果你愿意可以分享给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不愿意,东西就是你的。不会被抢走。”调整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和奶奶谈了不要这么说,慢慢的才好了。

2. 爸爸有用牙签的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女儿看到了,也往嘴里放个牙签。所以现在爸爸用牙签都不会让她看见。

3. 小孩儿好像都喜欢腿W型坐着,我女儿就特别顽固,我知道这样不好,一直板她,告诉她不可以这么坐,这么坐腿就不直了、不好看了。有一天我无意也用这个姿势坐在地垫上,她说“妈妈,你不能这么坐着!”

生完孩子两年中最畅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书!谢谢老梅

我现在就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对待,而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一个小屁孩儿,随便蒙蒙就过去了。

. 给孩子写封信

对于成长中的一些大课题,用写信的方式来说明,比一次谈话似乎更有效,也更“隆重”,而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反复琢磨。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上小学、上初中、十八岁、上大学、第一次谈恋爱…这些人生时刻,我的妈妈都会给我写一封信。这些信我都留着,这对我的成长和我们之间的关系都大有帮助。

生完孩子两年中最畅快的一次“聊天”竟然是跟一本书!谢谢老梅

现在我的孩子还小,等她再大一些,我也会给她写信,用这种不急躁可回味的方式伴她成长。

看这本书有太多的共鸣和感慨,当然也不乏些许不同意见,比如尔清不到三岁就开始住校,每周接回一到两次,这个我就不是特别能理解,真希望能和老梅继续聊聊,读书时就像聊天,可是,还没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