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創新有平台 創業有舞台

——宣漢縣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改革試驗紀實

7月16日—18日,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政體處處長竇鵬輝一行來到該縣調研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工作。這是7月12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召開的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作了經驗交流發言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對宣漢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馬上派遣農業農村部調研組來宣漢實地調研的結果。

2014年以來,宣漢縣作為全省7個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工作單位之一,堅持以科技興農、科技興縣為主題,以帶動農業發展、助推縣域經濟為主線,著力構建技術入股、成果轉化、院縣合作、自主創業、科企聯合、科技服務6種創新創業模式,大膽探索事業導向和利益驅動並重的科技人才新機制,先行先試縣域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新路徑,取得了一定成效,創新改革試驗成果於2016年8月在全省範圍擴大試點推廣。

宣漢:創新有平臺 創業有舞臺

政策驅動 為科技人員創業“壯膽子”

走進宣漢縣明月鄉蜀宣花牛繁育場,只見縣畜禽繁育改良站站長石長庚正忙著為圈舍進行降溫消毒。“現在天氣越來越熱,細菌滋生得比較快,降溫和消毒千萬不能大意!”2014年年8月,石長庚帶領縣改良站16名技術人員投資500萬元,在宣漢縣明月鄉重石村創辦了蜀宣花牛繁育場,既當“站長”又當“老闆”,以前閉門俯身搞科研,現在自主抬頭創新業。

“蜀宣花牛經過30多年的培育,2012年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頒發新品種證書,是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但由於科技人員身份和政策的限制,不允許科技人員從事技術服務、技術承包等收費性的服務工作,一定程度導致了科研與生產脫節,至使養殖技術水平不高,養殖戶效益不佳,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也無法充分調動。”石長庚講起感慨地說。“現在就對了,政策允許我們兼職兼薪、離崗創業,儘管目前只是試點,也能讓我們科技人員在基層一線中轉化成果、創造價值。”

2014年12月,出臺了《宣漢縣獎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方案》《宣漢縣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實施細則的通知》等,縣內外在編在職農業科技人員,通過申報審批後,即可在宣從事承包、領辦、創辦經濟實體、開展科技服務等創新創業,所得收益歸個人所有,並在三年內保持其原有身份、職級、待遇“三不變”,讓農業科技人才無後顧之憂、安心創業。對引進的碩(博)士高層次創業人才,縣財政一次性給予1萬元安家補貼,其配偶、子女戶口可在宣漢落戶,確保其安心創業。設立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對一次性投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科技經濟實體給予40—100萬元資金扶持,並按30%給予信貸貼息。對開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的人員或團隊,支付5—10萬元服務費;對公益性創新、轉化、推廣貢獻突出的專家或團隊,給予5—20萬元獎勵。目前,已有280名農業科技人員參與創新創業,帶動培養農村科技帶頭人、創業“明白”人、農村經紀人等5000餘名。

同時,成立了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實行“一表申請、一站受理、限時辦結、免費服務”的聯動審批模式,為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開通“綠色通道”;建立創新創業項目“一對一”掛包聯繫制度,幫助解決具體困難近百個,協調項目資金達3000餘萬元,極大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宣漢:創新有平臺 創業有舞臺

產研融合 為科技成果轉化“搭臺子”

“縣委縣政府在項目立項、資金扶持、後續服務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便利,光是資金扶持獎勵就給了我們70萬元。我要是做不出點成績,硬是對不起這麼好的政策!”“我們建立了四川省菌種場川東北分場,打破了我縣食用菌菌種一直遠在福建、成都等地引進的制約瓶頸,現年生產大球蓋菇菌種生產25萬瓶,羊肚菌菌種25萬瓶(袋),反季節香菇菌種10萬袋,帶動全縣年種植規模達3.2億袋,總產量達32萬噸,產值達32億元,人均增收2860元。”“我們自主培育的‘達耳1號(木耳)’‘天豐8號(香菇)’獲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新品認定,‘香菇週年性生產出菇大棚系統’‘食用菌栽培用椴木打孔機’‘一種木屑粉碎傳送裝置’‘一種玉米套種靈芝的栽培方法’等獲得國家專利證書,《達州市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運用》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縣經作站站長李遠江對這幾年的工作成績如數家珍。

為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技術支撐,該縣成立了縣菌研所、牛改中心等專業研發機構,明確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並與省畜科院、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等6所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全力為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提供支持。已組建農業科技攻關團隊66個,啟動實施課題研發及創新推廣項目64個。按照“一個產業配套一個園區、帶動一批基地”的思路,建成方斗食用菌園區、黃金黑木耳等23個示範基地,通過技術作價入股、兼職兼薪等方式,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走進園區、入駐基地、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目前,共有17人以技術入股方式參與農業項目12個,創辦經濟實體6個。

目前,已有99名縣內外科技人員從事成果轉化,實施產業項目34個、創辦經濟實體7個、組建專合社8個。同時,制定科技成果縣內轉化推廣獎勵辦法,引導縣內科技人員創辦實體企業、申請技術專利,全縣啟動實施課題研發及創新推廣項目70個,其中省縣合作開展創新推廣項目12個、農業生產新技術8項、新品種6個,《丘陵山地玉米高產創建技術及集成應用》《蜀宣花牛新品種培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均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一種玉米套種靈芝的栽培方法” 等7項國家專利,促進了7項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轉化,實現經濟效益2億元。

宣漢:創新有平臺 創業有舞臺

把脈市場 為農民增收致富“謀點子”

“作為宣漢的一份子,脫貧攻堅我們也要出力。富昌公司充分利用在生產業鏈的優勢,創新探索發展模式,實施‘輕資產、閉環’經營,成功推廣統一豬苗、統一飼料、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和養殖戶收益保底100元/頭、承擔生豬保險、提供養殖場建設擔保貸款的‘五統、三保’的富昌500·家庭農場養豬模式,單次供豬苗500頭,養殖戶年飼養兩批,年出欄肥豬1000頭。現已發展35戶,吸引貧困戶及返鄉農民工100餘人加盟,戶均年收益20萬元左右。”創辦富昌公司的農業科技人員胡平講道。“接下來,我們還要加大富昌500·養豬模式的推廣力度,帶動更多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參與進來。”

胡平,只是宣漢農業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該縣充分利用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優勢,圍繞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目標,突出“牛、藥、果、茶、菌”五大特色農業產業,大力探索推廣糧經複合、“136”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模式,建立農業科技人員對口聯繫幫扶貧困村制度,支持鼓勵他們通過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和經濟實體等方式,以“大園區+小業主”“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等發展模式,為你們增收注入了強大活力。

通過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先後培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31個,蜀宣花牛、富硒茶、廟安脆李等品牌走向全省、全國,“宣品天下”公用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帶動全縣農業產值年均增長2億元以上,取得了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已有122名縣內外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44個、創辦經濟實體39個,流轉或集中經營土地21000餘畝、聯合農戶8000餘戶、2.8萬人,帶動2.56萬戶農戶年均增收2500元,幫助近萬餘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宣漢:創新有平臺 創業有舞臺

擴面推廣 為縣域轉型發展“添路子”

“宣漢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成功經驗,為我縣縣域經濟轉型發展開闢了新路子……”縣委書記唐廷教如是說。

先後與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清華大學化工學院等8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聘請了20餘名行業領域頂級專家作為顧問團隊,吸引了微玻纖新材料、鋰鉀等領域的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來宣創新創業,真正為縣域轉型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快推進中國(普光)微玻纖新材料產業園建設,著力打造為全國首個微玻纖全產業鏈示範產業園。目前,已成立微玻纖、不溶性硫磺等科技攻關團隊7個,啟動實施重大課題研發8個,預計到2020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同時,加大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協調彙報,力爭在宣漢建立“全國新型雜滷石鉀鹽礦科研基地”,抓好鋰鉀綜合開發園區規劃和產業規劃,聚力打造全國首個鋰鉀綜合開發示範園區。

堅持最大限度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積極鼓勵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開展招商引資,對其牽頭引進的企業,按照投產後稅收40%的比例給予獎勵,同時,高標準獎勵對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廣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切實增強科技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宣漢:創新有平臺 創業有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