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捉妖記

世事浮沉幾多難,任誰偷得半日閒?

與其苦海強奮力,不如將心向佛前!

幾句開場小詩,看起來雖然有些消極,但我覺得未嘗不是實話。最起碼,對於一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人來說還是有些道理的。眼下就不提了,太平盛世、國富民強,百姓們還沒有淪落到生無可戀,想去出家的地步。可在之前,尤其是那些個兵荒馬亂或是災荒四起的年代,這樣的人就猶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了……

言歸正傳,話說大明嘉靖年間,這位世宗皇帝迷信方士,尊崇道教,以至於不思進取,荒廢了朝政。世人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嘉靖皇帝早年間勵精圖治,是一位中興之主。而更多的人則是認為他‘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喜怒無常!如此一來,也導致了奸佞專權,吏治敗壞,眾多忠臣良將被殺,各地百姓也是民變四起。

常言說得好,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有的人但凡受到半點傾軋,立時就可以熱血上湧、義氣滿胸。而更多的懦弱或者是奸猾之輩,則是選擇了隨波逐流、苟且偷安。河南信陽羅山縣就有這麼一位,此人姓廖,喚作小乙。這可不是說他在家中排行最末,而是其父早年十分敬重一位古人,因此上才給他取了這麼一個名字。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了,他所敬重的,是那水滸當中的大英雄浪子燕青嗎?差不多,此一人還真就是水滸裡的,但卻不是什麼燕小乙,而是瓦罐寺中的那個酒肉和尚。只因其父窮苦一生,飽飯都沒能吃上幾頓,所以每每感嘆之時,這才會羨慕那些個酒肉不愁的惡人。而他也是在廖小乙降生不久,便離家出走,不知所蹤。

廖小乙長至五歲,其母也因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從打那時開始,這廖小乙便過上了沿街乞討的日子。東家要個饅頭,西家去要口水,實在沒有他就去跟那些個野狗野貓爭食,就這樣儘管朝不保夕,卻也終於讓他長到了一十三歲。這一日天色將晚,廖小乙這在為了吃的犯愁呢,忽然就見由打對面走過來了兩個粗衣麻袍的道人。

故事:捉妖記

‘無量天尊!敢問小哥可是那廖小乙?’

‘啊,是啊,你們如何知道我的姓名?’見來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廖小乙頓時就是一愣。

‘可還記得你父否?’

‘我父?倒是尚有一些印象……’其實這就是他瞎扒了,廖小乙生下來的時候,他爹就不知去了哪裡,連面兒都沒有見過,又哪能會記得。只不過,廖小乙在他娘活著的時候聽其經常唸叨,說老爹保不齊是去了哪處荒山古寺,落草為寇,做了強人,所以說,這才覺得有些印象。

‘記得就好,記得就好!實話跟你說了吧,你爹他如今已經得了富貴,只是礙於身份,故而不能前來相會。所以呢,便差遣我二人前來,帶你去享些清福,瞧你眼下這般模樣,想必家中也沒有什麼好打點的了,這就隨我二人走吧!’

‘去哪兒?’

‘去了你就知道了。’

廖小乙一聽兩個老道要領著他去享福,幾乎未加思索就應了下來。這可不是說他年紀小,容易哄騙,實在是因為餓得怕了,這才會痛痛快快答應了兩個老道。而且他也琢磨了,不論你們打算用我做什麼,即便是把我賣了,怎麼也會強過討飯吧?不管是打是罵,只要能給我一口吃的就行。於是,這兩個道人先領著他在城中洗了澡、換了衣服,接著又吃了頓飽飯,晚上尋了家客棧住下,次日清晨,三人這才一路前行,是直奔著洛陽而去!

羅山縣離著洛陽雖說不是太遠,但也不近,大概走了能有五六日的光景,三人這才風塵僕僕的來在了洛陽東南的伏牛山下。那麼說,他們不進城,為何會來在了這裡呢?原來領著小乙來的二人,就是這伏牛山上上清宮中的老道。至於他們為何要帶小乙來此,那也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具體是什麼,咱們過會兒再說。

故事:捉妖記

三人到了山下的時候,已經是殘陽西墜,明月東昇,朦朧的月光參雜著一縷清涼的晚風,讓人不覺有些心曠神怡。正朝前走著呢,忽然就聽得身後有人高喊了一聲:‘三位道友,請留步!’

小乙一聽,頓時便打了個寒顫,怎麼的呢?因為這句話他聽上去十分的耳熟,記得茶樓酒肆當中的說書先生,在講起封神演義的時候,才會經常提到。據說那裡面有一個喚作申公豹的妖道,每次蠱惑人心,就會先說上一句,‘道友請留步!’。凡是聽見的人,也必定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如今這荒山野嶺的,又是晚上,實在想不出能說出這句話來的,又會是什麼好人。他這兒胡思亂想,而領他前來的那兩個道人卻笑了,緊接著,更是轉身迎了上去。

故事:捉妖記

‘師兄,您怎麼又來了?’

‘二位師弟離山多日,為兄甚是掛念,所以這才日夜在此守候。’小乙聽他們似乎相識,於是也轉過身去觀瞧,這才發現在他們身後不遠,竟然也站著一位出家的道人。

‘打住!師兄掛念咱們是假,恐怕還是為了那黃白之物而來吧?’先前的老道皮笑肉不笑的反問了一句。

‘哈哈哈哈、師弟玩笑了,貧道豈是那等貪婪之人?只不過未打自招,莫非說二位師弟此番下山,當真又得了富貴?’

‘能否富貴暫且還不好說,只不過我二人倒是心生一計,倘若功成,那日後必將鮮衣怒馬、富比王侯!’

‘哦?此計安出?’

‘喏,不就是在這了嗎?’說著,先前的老道得意的指了指跟著他們來的小乙。

小乙聽了個稀裡糊塗,見突然提到了自己,他的心裡驟時一緊。可剛想發問,卻見這三個老道湊在了一起,壓低了聲音,嘀咕了起來。

三人本就有意瞞著,所以雖說離得很近,可他卻也聽不真切。隱隱約約,就聽見說什麼宮裡的那位,藍什麼的道爺,其餘的就不得而知了。聽著聽著,猛然異變突生,就見後來的那個老道,也不知打哪兒抽出來一把尖刀,趁著另外的那二位沒有防備,只兩刀就將二人刺倒在地,是命喪當場!

廖小乙一瞧出了人命,頓時嚇得臉兒都綠了,剛想轉身逃走,就聽那後來的那道人忽然喊了一句:‘莫怕,這二人對你圖謀不軌,我殺了他們也算是救了你的性命!你且幫我將他二人埋了,我再對你細說分明!’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再想跑估計也不可能了,於是小乙只好強壓著心中的恐懼,幫著老道將那兩具屍體拖到了一旁密林。他們也沒挖坑,只是就著一處窪地將那兩具死屍扔到了裡面,然後在上面蓋了一些樹枝雜草,就算了事。做完了一切,那道人仔細打量了一番廖小乙,這才接著又開了口。

原來這三人本是同門的師兄弟,都是這上清宮的道士。領著小乙前來的一個喚作‘妙手’,一個喚作‘空空’。您聽這兩個道號就不難知曉,此二人修行之前肯定做得不是什麼好的行當。原本他們一直以偷竊為生,後來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這才來在了伏牛山上清宮,出了家當了道士。可二人閒散慣了,又哪裡守得住山中的寂寞,於是便總趁著遊方的機會,去到山下是連偷帶騙。他們的這位師兄道號伏塵,原本也是個異數出身,由於三人常在一起勾搭連環,一來二去,這伏塵就看破了那二人的行藏。所以,每次當妙手、空空下山歸來之時,他都會來在此處攔截,討要一些贓物。那二人也懼怕事情敗露,便會息事寧人,分給他一些了事。

而今日,這妙手空空不但偷了好些個東西,還帶了廖小乙回來。起初伏塵也很詫異,心說,要是偷些個豬雞貓狗,帶回來能蒸能煮,倒也有情可原。可你們偷了個半大小子,又是為了那樁呢?他百般不解,但是當這二人將打算和盤托出以後,伏塵老道頓時便動了殺心。那麼說,這說一千道一萬的,事情歸根結底似乎應該是因為小乙而起,可他一個要飯的乞丐又能做些什麼呢?原來,當今天子迷信方士、尊崇仙道,不但自己深居簡出,還將一位姓藍的道士封做了國師,簡直奉若神明!而且據說這位國師在修行之前,尚有一子流落民間,只是失散多年無從尋找。您想,倘若有人能把藍老道的這個兒子找來,那富貴功名豈不是唾手可得?所以呢,這妙手空空無意間在羅山縣聽聞小乙他爹便是早年離家出走,似乎遁入了空門,於是他們便把廖小乙給帶了回來。

那麼說,這廖小乙真是那藍老道想要尋找的兒子嗎?當然不是,可小乙知道,藍老道知道,旁人卻不知道。只要他們帶著廖小乙回到上清宮,就說藍老道礙於身份地位,不便與其子相見,打算將孩子放到觀中寄養,您說上清宮裡的眾人又會如何對待呢?想必那老觀主為了討好國師,將這上清宮拱手讓給小乙也是不未嘗不可!至於為什麼一個姓藍,一個姓廖,只要是聰明人,任誰也都不會在這上面大動腦筋、深加追問!

伏塵一聽這倒真是個好辦法,倘若交代小乙一番,自己一旁再左右逢源,那這上清宮日後必定會落入自己的手中。他在此處出家數載,更是深知這道觀當中該有多少財富,莫說是多年來的積攢,即便是那半載香火功德銀子,就足夠自己逍遙一世了。可這主意是妙手、空空二人想出來的,人呢,也是他們帶回來的,一旦進了道觀,可就跟自己沒了絲毫干係。所以說他這才臨時起意,殺了妙手和空空兩個老道,然後打算將他們未盡的偉業堅持下去。

那伏塵道人一五一十把事情的原委當著小乙一說,小乙這才如夢方醒。此時也容不得他不聽從,畢竟有那兩具死屍的前車之鑑。一想到自己即便真在觀中做了道士,也總好過去沿街乞討,所以說這廖小乙儘管百般不願,可還是勉強答應了下來。他心裡五味陳雜,起伏不定,可那伏塵道人卻是十分歡喜。於是,虛情假意的拉起小乙的手,抬腿就要往山上趕去。可正在這時,忽聽得身後又有一個聲音傳來,:‘二位道友,請留步!’

伏塵老道和廖小乙聞聲幾乎是同時扭頭看去,這一看可不要緊,二人頓時便被嚇得魂飛天外。那麼說怎麼的呢?原來,就見在他們剛才掩埋死屍的密林邊上,竟然站著一個滿臉堆笑的大狐狸……

故事:捉妖記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