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古代皇帝公關套路,漢唐時被視爲鎮國神器,明清時卻如同廢紙

自漢文帝以來,帝王就發明了一個神器,罪己詔。無論皇帝犯了什麼錯,無論天下出現什麼災禍,一封罪己詔頒佈,民間百姓,朝廷大臣就必須得原諒皇帝的所作所為。有的皇帝是真心下詔書,有的皇帝的罪己詔不過只是避開風頭的幌子。

罪己詔的發佈,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是在皇帝真的犯錯,大臣諫言之時;第二,是發生自然天災,古時候迷信,人們會把天災歸咎於皇帝不仁德;第三,則是在政權出現危難時候,皇帝需要下罪己詔穩定局勢。以下為大家列舉五位帝王的罪己詔,看看這罪己詔到底有何妙用。

漢武帝劉徹——輪臺罪己

這一古代皇帝公關套路,漢唐時被視為鎮國神器,明清時卻如同廢紙

武帝即位以來,連年用兵,國內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武帝又愛好神仙方士,大修宮殿,揮霍無度,在民間大選秀女。更是昏庸地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誅殺了,天下動盪。正值此危難之機,武帝頒佈了輪臺罪己詔,向百姓表示了自己的錯誤。古代的百姓民風淳樸,他們相信皇帝迷途知返,必定是好皇帝,自己再苦再累也忍著,遲早會好起來的。一封罪己詔,就將國內的動盪局勢掃除一空,這說它是鎮國神器也當之無愧。

唐玄宗,唐德宗——罪己大赦詔

唐王室可能是丟失都城最多的王室了,三番兩次逃離長安。早在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難。至馬嵬驛時,禁軍兵諫,玄宗便無奈下發罪己詔,並處死楊貴妃。

這一古代皇帝公關套路,漢唐時被視為鎮國神器,明清時卻如同廢紙

一封罪己詔平定了禁軍的叛亂,延續了王室血脈的留存。

唐德宗時期,也是發生叛亂,德宗倉皇出逃,被叛軍一路追殺到了陝西,德宗看這樣不行,如果被叛軍追上,怕是大唐就要斷送在了自己的手上了。於是他頒佈了一道《罪己大赦詔》,據史料記載,這封詔書,極大地振奮了軍心民心,不久之後,在百姓的支持下,朝廷就平定了叛亂。

宋徽宗趙佶——罪己詔後南逃

北宋宣和七年,金兵南犯,汴京危急。而當時的皇帝宋徽宗趙佶並未想著如何抵禦金兵,反而想著自己如何逃命。可作為皇帝,此時是萬萬不可拋開百姓不顧的,受身份限制,他逃不得。

但虧得趙佶腦洞大開,想的一計,他頒佈了一封罪己詔,列數自己的罪過,並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自己當上太上皇,他帶著一批親信跑到了江南,建造宮室,並掌控了江南的軍隊物資。後金兵撤退,趙佶方才重回汴京,繼續掌權。

明思宗朱由檢——罪己詔迴天無力

罪己詔從漢代以來,發展到了明代,已經發展了近兩千年。這個套路早已經被百姓熟知,沒有當初那種神奇的功效。猶太人秘典裡有一句話,一個好方法,第一個用的是天才,第二個用的是庸才,第三個用的則是蠢才。

這一古代皇帝公關套路,漢唐時被視為鎮國神器,明清時卻如同廢紙

崇禎在位期間,下過整整五次罪己詔,不只是怪罪自己無能,更是怪罪大臣昏庸。在崇禎的心裡,直到死前一刻,都覺得自己兢兢業業沒有錯,錯的是滿朝腐敗無能的文武。煤山自盡前,崇禎下了最後一道罪己詔口諭,他說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被下罪己詔

199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失守,慈禧太后急忙出逃。

這一古代皇帝公關套路,漢唐時被視為鎮國神器,明清時卻如同廢紙

丟失首都,國家政局動盪,慈禧太后心中感覺局勢不妙,急忙派人與八國聯軍談判。又迫於內外壓力,她急需穩定局勢,可又不願丟了自己臉面,就以光緒帝的名義下發了一封罪己詔,希望百姓能夠理解。國之將亡,慈禧依舊不作為,而把責任推卸給毫無權力的皇帝,大清怎能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