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個你以爲是文人,結果軍事才華驚人的名人?

她大舅85292395


將文臣和將領分割開來,只是世俗看法和現在影視娛樂誤導以後的結果,“出將入相”從來都是古人最高的理想。

儒家必須的六藝是什麼?禮、樂、射、御、書、數!古代真正的文人士大夫都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形象,反過來大多數名將都是文武雙全,單純不識字的莽夫武人反而不多。其實問題反過來會更好回答,我們認識中的很軍事才華驚人的名人實際是文人出身。

尚武的春秋戰國,修文習武的漢唐,隨便拉出幾個人都是“出將入相”全才,姜子牙、管仲、吳起、孫武、司馬穰苴、韓信、曹參、周勃、陳湯、班超,都是這樣的人。

而到了被大家詬病的“弱宋”,卻有張載提出了振聾發聵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名將种師道就是張載張橫渠的弟子,張載一派的關學中就出了一大批宋朝將領。

另外提出並主持北宋太祖後最大拓土——“河湟開邊”的王韶就是北宋嘉佑二年的進士;發掘提拔岳飛,靖康恥後南宋中流砥柱的宗澤是元祐六年的進士;採石場大破完顏亮的虞允文是紹興二十四年的進士。

到了明朝之後,這樣的文人武將就更多了,于謙、王崇古、曾銑、譚綸、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等都是文人出身。

其實這並不奇怪,中國儒家崇尚“三不朽”為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何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整個中國歷史被認可的也只有孔子和王守仁,最後加上曾國藩被稱為兩個半聖人。

一有機會中國文人就會希望建功立業,為萬世開太平,成功了便稱為諸葛亮,李績,劉伯溫,失敗了就成為趙括、馬謖。而那些我問認為是文人,其實軍事才華驚人的其實狠難選。為什麼?這部分人大多數都是生不逢時鬱郁不得志,表現出軍事能力大多數又無法實現,沒有戰績就很難被人信服。

我勉強為大家列舉一些大家影響中是文人,卻具有軍事才能的名人。

孔子

孔子在很多人心中一定是老學究的形象,但是之前說過中國聖人需要達到“三不朽”,如果真只是普通文人,孔子如何能成為聖人。

孔子的父親是號稱“魯國三虎將”的叔梁紇,曾力舉城門,被稱為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在66歲時生下孔子。有著虎將基因,孔子可是有著差不多2米身高,文武雙全的巨人啊!

孔子一生雖然仕途不利,但也曾有過在魯國為官的經歷。期間,他主張將兵權收歸中央,削弱三桓勢力毀掉他們的城堡,還曾親自帶兵打敗了公山不狃的反叛。

之後,齊景公派人請魯定公於兩國邊境的夾谷會盟,孔子提出了外交必須有軍事準備,戰爭必須有外交輔佐的思想。魯定公採納孔子的建議,命令左右司馬帶兵同去,最後粉碎了齊國想要武力逼服魯國的計劃。

可惜當時掌握魯國朝政的季桓子與孔子不和,不願意任用孔子,孔子之後才開始周遊列國。

曹參

西漢繼蕭何後的第二位宰相,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歷史上也多是文人形象。但實際上是劉邦手下,韓信以下的第一大將,自沛縣起兵,身經百戰,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被劉邦欽定功臣第二。

李勣

即徐世勣,徐懋功,小說裡也經常寫作徐茂公。如果只是看演義或影視劇,李勣和魏徵兩個人就是神棍二人組的形象,基本都是以謀士的身份出現。

但實際上李勣是初唐名將,出身瓦崗軍,與李密一起降唐,之後隨李世民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攻滅東突厥、高句麗。

范仲淹

提起范仲淹,估計很多人只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在西夏叛亂後,范仲淹被凋往西北前線,擔任主帥。根據當地環境,范仲淹提出了以大順城 為中心,修建堡壘軍寨烽火臺遙相呼應的積極防禦計劃。同時拉攏團結周邊少數民族,改良軍隊舊制採用靈活應變的管理制度,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更是提拔培養了狄青、種世衡等名將。

經過范仲淹改革訓練出來的西北勁旅,一直到北宋末年都是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范仲淹積極防禦的措施,扭轉了宋夏邊境局勢,最終促使雙方締結合約。

辛棄疾

提起辛棄疾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南宋著名詞人!但是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不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普通文人能夠寫出來的。

辛棄疾雖然出生於北方的金國佔領地,但從小受到自己是漢人,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教育。後來金主完顏亮南侵時,二十一歲辛棄疾聚集兩千人參加耿京的起義軍。

在辛棄疾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繫時,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他帶領五十餘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將其帶回健康,交給朝廷處決。

辛棄疾回到南方後,一直期望北伐恢復中原,但始終不能實現,最終大喊著:“殺賊!殺賊!”而去世。

陸游

陸游出身於江南望族,出生後不久便遭靖康之恥,金人南侵,所以是在國仇家恨中長大。

入仕後,陸游經常上書北伐,但屢屢不被偏安的南宋朝廷採用。之後張浚北伐,陸游上書建議張浚制定長遠計劃,不要輕率出兵。不久之後,張浚北伐果然大敗。

後來陸游加入王炎幕府,受其所託,為收復中原作《平戎策》,提出先收復隴右,繼而收復長安,積蓄糧草,訓練士兵,進可攻退可守,緩圖中原的長遠計劃。

可惜《平戎策》最終被朝廷否決,幕府解散,王炎也被召回京中。此後陸游一直宦海浮沉,但始終沒有忘記北伐,可惜直到85歲去世也沒能實現,最終只能留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黯然離世。

王守仁

隨著最近王守仁被習主席不斷提及,這位中國最後的一位聖人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論至今影響深遠。

另外王守仁強調實踐,學以致用,因此他不僅是一個思想家,文臣,更是一位名將,曾經親自率兵平定江西的匪患。

之後,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在手中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一遍散佈謠言迷惑寧王,一遍誘使他攻打難以攻下的南京,又從各縣徵調士兵。最終依靠倉促集結的散兵遊勇在鄱陽湖與寧王大戰3天,生擒寧王平定歷史35天的寧王叛亂。

徐渭

最後再提一位非常令人惋惜的全才徐渭徐文長。

徐渭六歲讀書,九歲作文,到十歲便能仿效揚雄的《解嘲》作《釋毀》,被人稱為神童。

但徐渭的人生很不幸,出生百日父親去世,生母被父親的正妻苗氏趕出,十四歲時苗氏又去世。從小缺少親情的徐渭,只能寄人籬下和沒有感情的長兄一起生活。直到二十一歲入贅紹興富戶潘氏,但到二十六歲感情和睦的妻子潘氏卻又病逝。

徐渭雖然文采卓越,但是仕途同樣不順,二十歲才考中秀才,但此後一直未能中舉,只能以教私塾為生,同時跟隨季本、王畿,學習陽明學說。

1554年,倭寇進犯,徐渭先後參加了柯亭、皋埠、龕山等地的戰役,期間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注意。後來徐渭成為胡宗憲幕僚,為他出謀劃策,擒獲倭寇首領徐海、招撫海盜汪直。

但隨著之後,胡宗憲被構陷人獄而死,加上之前命運多舛,受到刺激的徐渭精神出現問題,曾經自殺九次未果。

此後徐渭病情時好時壞,還曾經在戚繼光的介紹下,赴遼東教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

但因為徐渭的精神問題,晚年窮困潦倒,只能靠賣字畫為生,終於73歲時病逝。但徐渭在文學、書畫、戲曲方面對後世影響巨大,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Rick潘維鏞


看到這個標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王陽明

一生伏首拜陽明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併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在日本,講究弱肉強食,一個軍事將領,卻對一箇中國人推崇備至,而這個中國人,還有著多重的身份---思想家、軍事家。

如果沒有軍事成就,王陽明會被單純的歸類到哲學家中

一個能夠在哲學史上開宗立派的人物,說他是文人怎麼都不為過吧。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大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故而說,王陽明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但不同於苦讀儒家學說的士子,王陽明在讀書時還讀出了另一種門道:悟道。

最終王陽明創立了心學: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看不懂沒關係,知道“知行合一”就夠了。

軍事上的成就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陽明被選中去南方平叛。

其先後戰績如下:

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作為一個文人,在當時錯綜複雜的贛南地區平叛,王陽明的功績不得不說是優秀的。

可能,優秀的人往往是具備多重品質的。


古今眾談


史上以文著稱,後又帶兵征伐者眾多。諸如諸葛亮,王猛,謝安,范仲淹,曾國藩等等,莫不如是。然而,個人覺得最有軍事才華的文人非曾國藩曾文正公不可。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自己改號滌生。湖南湘鄉人。自幼便勤奮好學,為人謙虛謹慎,八歲時就能讀八股文,誦五經。長大後修身律己,勤儉節約,為人低調,不恃官自傲。

他一介布衣。第三次進京會試時身無分文,家裡七拼八湊總共湊了二十千錢,就再也借不到了。最後還是他的南五舅賣了自家唯一的小黃牛,又湊給他十二千錢,省吃儉用,才勉強到達京城。


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後,除喜愛詩詞歌賦外,還特別喜歡寫對聯,只要是寫對聯,他有求必應。即使已經晉升為侍郎銜的曾國藩也很平易近人,這從他回籍守制時的經歷可以看出,楊載福和康福的投奔就是最好的證明。當他在寧鄉陰差陽錯地被太平軍大將軍羅大綱捉住時,他表現出的沉著和冷靜著實讓人佩服,最後吉人天相,安然脫險。


他不是軍人,卻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外有列強凌辱,內有起義雲湧的“亂世”,他臨危受命,棄文從武,組建湘軍,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鎮壓太平天國,在指揮上,他頭腦清醒,鎮定自若,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雖幾度失敗,但是,最後一戰定乾坤,克九江,奪安慶,圍金陵,一舉剿滅太平天國。使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就此灰飛煙滅,讓太平天國作古。


閃電天下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把文人和武將截然分開,是對歷史的誤解。

我們常說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其實儒家對人的設定並不是這樣的。大家應該聽說過“儒將”這個詞,可以從中窺見真相一二。其實儒家並不只關注文,儒家六藝當中就有騎馬射箭等活動。孔子的學生當中也有崇尚勇武的子路。儒家理想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治國平天下並不是只有文,同樣也有武。

所以歷史上你以為是文人,結果軍事才能驚人的名人就是非常多的了。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

1.辛棄疾

中小學學古詩文,辛棄疾的詞當中有“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也有“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當時都以為是個豪放派的詞人而已,但熟悉辛棄疾的就知道,宋朝南渡的時候,他在北方率領義軍反抗金朝的統治,手下士兵數萬。

2.王陽明(王守仁)

我們今天都知道王陽明是個重要的哲學家,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日本明治維新據說都跟他的思想有很深淵源,但少有人知道王陽明擔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平定過叛亂,人稱用兵詭異。後來寧王朱宸濠叛亂,也是王陽明平叛。



反過來的例子也應該說說。很多軍事才華驚人的名人,也可以說是被軍事“耽誤”的作家。比如說岳飛,都知道《滿江紅》,其實岳飛也寫過其他的詩詞。再比如說新中國的大將肖克,都知道他寫過長篇小說,還獲過獎;新中國的元帥陳毅,在五四時期還是個文藝青年;新中國的領袖毛主席,大家也都學過他的詩詞。


西奈山的火柱


我第一印象竟然是辛棄疾,不過他軍事才華雖算不上驚人,但是小時候一直以為辛棄疾只是一個文人、詞人。

記得中學時看CCTV6放的電影《辛棄疾鐵血傳奇》,才知道辛棄疾也是一位抗金名將。

辛棄疾留下了816首詩詞,屬豪放派詞人“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頗有意境。

根據史書記載,辛棄疾還有一個英雄壯舉,聽起來跟“天方夜譚”似的,說辛棄疾率領50名騎兵衝進5萬人金軍陣中,生擒叛徒後安然而歸。

辛棄疾出生於1140年,彼時,靖康之變已發生十餘年,當時北方已盡入金人之手,但是抗金斗爭時刻都在發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辛棄疾從小就有一個當將軍的夢想

在祖父的教導下,從小就對《孫子兵法》等兵書深感興趣,深入研究,並且習武鍛鍊,以便有朝一日,躍馬疆場。

1161年9月,金主完顏亮率軍南下,號稱“100天內消滅大宋”,烽煙再起,辛棄疾在當地召集2000人投奔耿京,從文官工作開始做起,偶爾做做幕後英雄,也間接的學習了不少帶兵之事。

說來奇怪,在此之後辛棄疾在官場上一直從事“文職”,對北伐的想法也與高層不符,數次被調,卻離他從小的抱負越來越遠,在這期間,寫了不少詞。

1175年,一個叫賴文正的茶商,不堪苛捐重稅,聯合一幫人造反,因為佔據熟悉地形的優勢,屢次打敗南宋部隊。

這個時候辛棄疾第一次實現了自己的將軍夢,率領部隊,三個月就平定了“茶寇”叛亂。

辛棄疾一生的軍事成就跟他的文學成就沒法比,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的中學生很多都認為他是跟陸游一樣有抱負的文學家,其實辛棄疾打仗也是很生猛的,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只不過沒有實現


小屏窺人生


這種情況很多的,實際上越是軍事上取得比較大成就的人,其文化文學素養可能就越深厚,儒將在歷史上不乏其人,這裡列舉八位比較有名的,標準是軍事上能夠配得上軍事家的稱號,文的方面有著作傳世且有較大影響,或者有家學淵源。

兵家之祖——孫武

春秋時期齊國人。諸子百家裡兵家代表人物,被後世成為“兵聖”,無可爭議的軍事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既是兵學著作,又是哲學著作,且有很好文學價值,當然也是一個大文人!



投筆從戎——班超

東漢的定遠侯班超,出使西域,並長期駐守西域,為中華的邊陲鞏固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父親班彪和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學家,由於家學淵源,班超自幼博覽群書。但是他又不甘心做官府抄抄寫寫的工作,於是出現了“投筆從戎”的故事,這是故事說的就是文人從軍建功立業。



建安文學——曹操

曹操是建安文學三曹之一,有許多著名詩文流傳,比如《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銅雀臺賦》等。他同時又是大政治家軍事家,統一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北方,打贏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官渡之戰,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出將入相——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有《諸葛亮集》傳世,內有很多名篇名句,比如前後出師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諸葛亮也是一位軍事家,武廟十哲之一,他的北伐中原雖因蜀漢國力不足而未能成功,但是還是取得了不少戰役性的勝利,其老對手司馬懿稱之為“天下奇才”!



詩詞大家——劉伯溫

劉伯溫和宋濂、高啟一起被稱為元末明初詩文三大家,有《誠意伯文集》傳世,我們中學時候也都學過他的《賣柑者言》,善於用寓言故事表達自己主張。劉伯溫是明朝建立的開國元勳,有神機妙算的美譽,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心學宗師——王陽明

陽明心學就不用多說了,陽明先生和他的《傳習錄》是稍次於孔子和《論語》的存在,被稱為古代“三不朽”的完人。他平定匪患、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展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取得了輝煌事功。



一代鴻儒——曾國藩

曾國藩是同治中興名臣,也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身經百戰。他也是儒學宗師級人物,其影響至今仍然很大,比如其家書至今被人們研讀,奉為修身齊家的寶典、子女教育的好教材!



秀才大帥——吳佩孚

吳佩孚作為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直系首領,本來有前清時期秀才的功名,而其本人又好讀書,所以他在武人林立的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也算是比較特殊的存在,被稱為秀才將軍。也許是因其自身素養過硬,在軍閥混戰時期幾乎屢戰屢勝,有“常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的書法也極好,至今在收藏市場營銷。有《大丈夫論》等文傳世。還曾親自創作了滿江紅軍歌。


文綜史組


七律.虞允文

採石灘頭說允文,青衣一振喚軍賁。

完顏賊帥追能勝,趙宋將裨隱有聞。

河朔代來歌武穆,江南時突唱元曛。

長江天險因雄為,自古文人有武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