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分重視甚至太過超前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分重視甚至太過超前

近年來,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許多家長的座右銘,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卻顯得過分重視甚至太過超前。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課程,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大環境如此家長也無奈

早上八點的時候,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一家幼兒園門口,老師正站在門口和小朋友打招呼。

這家幼兒園屬於全國連鎖的知名早教機構,並且已經在國外上市。

張萌的孩子今年6歲,正在這家幼兒園上大班,準備9月份上小學。與其他6歲孩子的家長一樣,幼小銜接是張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題。

“在這所幼兒園裡,只有大班才會接觸幼小銜接的課程。比如數學、拼音、社會上遇到事情如何處理、科學、美術等,但是比真正的幼小銜接班要輕鬆一點,數學只是20以內的加減法,英語也是普通班。”張萌說,目前班級裡面有40%的家長考慮讓孩子上幼小銜接班,而她屬於剩下的60%,因為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

雖然沒有讓孩子上幼小銜接班,但張萌認為英語的學習不能落後。張萌告訴記者:“這家幼兒園之前沒有英語課程,前兩年才開設普通班,孩子的英語是在外面跟著外教學的,每週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在大城市,跟著外教學英語似乎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許多家長有感於自己學英語太晚,又缺乏語言環境,不想自己的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報英語班。”

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時,張萌認為,自己也沒有辦法,大環境如此,家長也不想這樣。

在採訪過程中,馬路對面的一家雙語幼兒園裡也不時傳來外教說英語的聲音。

類似問題在其他地方同樣存在。

老家在遼寧省瀋陽市的徐靜,她的女兒今年5歲半,正在上幼兒園。據她透露,女兒所在的幼兒園並沒有教授小學的內容,就連原來的外教課都取消了,目前中班只教10以內的算數,也沒有教拼音。

對此,徐靜覺得有點兒可惜,她希望幼兒園能夠提前教一年級課程,因為其他幼兒園還在繼續授課,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學,就會被同齡人落下。

“看看今年某小學的考試題,能不提前學嗎?不讓幼兒園教東西,還得去考,太矛盾了。”徐靜說。

記者在網上搜索上述小學的入學試題,發現其中涉及了10以內的加減法,比如選擇題:小馬口渴了,拿出了保質期是3天的牛奶,今天是6月24日,根據生產日期,他應該喝哪盒牛奶?A.6月22日;B.6月18日;C.6月20日;D.6月19日。還有填空題,比如,按照規律將數列補充完整:9,2,7,3,5,4,3,5,1,()。還包括一些考驗思維的問題:松鼠有檯球10個,熊有戒指2個,斑馬有鑽石1個,3個檯球換一個鑽石,2個戒指換一個鑽石,松鼠能換幾個戒指?

在被問到有沒有為幼升小做準備時,徐靜說,“沒有啊,也不想讓孩子太累了,能多玩一年是一年吧,也不想考那個重點小學了”。

即使口頭上表示想讓孩子放鬆,但是徐靜依然讓女兒參加了好幾個課外培訓班,包括外教課、識字課等。

“英語得學好,字也得早點認識”。徐靜說。

培訓機構市場大價格高

幼兒園不教授小學課程,可是幼升小考試、一年級上課進度快等現實問題又擺在眾多家長面前,這種矛盾創造了巨大需求,為課外培訓機構提供了廣闊市場。

記者以家長的身份諮詢了一家幼小銜接班後瞭解到,這家幼小銜接班的課程主要是訓練孩子的日常行為,培養40分鐘內的學習能力,強化專注力,幫助孩子更好實現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過渡;開設英語、拼音識字、數學等課程,英語課包括髮音、字母以及簡單詞彙的儲備。小班授課,每班15人。幼小銜接暑期班的學費是2個月6500元,包括書本費、學雜費和校服。

在諮詢過程中,記者發現,市面上的幼小銜接班花樣繁多,資質究竟如何,還需家長擦亮雙眼。

有一些幼小銜接班打出了“一對一”“一對二”個性化教學的廣告,並配有暑期優惠套餐,面對記者再三追問收費標準,客服人員卻是閃爍其詞,聲稱具體細節需要面談。

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贊成幼兒園階段學習小學課程,也有家長秉持開放的教育理念,認為幼兒園時期,玩好最重要,不會強迫孩子學習。

瀋陽市民趙傑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項目經理,他的孩子在一家公立幼兒園上學,他說,“玩也是一種方法,是最容易接觸與掌握的方法,學好了,其他的也沒什麼問題”。

對於幼兒教育,本科專業是學教育的趙傑有自己的觀點:“幼兒園階段對於孩子的意義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些教科書的內容沒有什麼意義。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很多所謂的知識,這就屬於不瞭解情況。”

在談到小孩子有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班提前介入小學教育時,趙傑說,“課外培訓班可以作為興趣愛好,別太有目的性。這一階段孩子心智不成熟,別讓孩子有反感。如果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幼兒園教一些小學課程也沒有意義。孩子有主觀意願做的事情,才會有結果”。(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為化名)(製圖/李曉軍 記者 杜曉 實習生 胡明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