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的由來

漢代官制中有“郎中令”,職掌宮廷的警衛,就是後來講的御林軍。郎中令大部分由建樹功勳的將門之後擔任,所以官品較高,最高可為正五品或屬五品;另外,在朝中議事的文官稱“大夫”,一般也是五品官。據記載,唐代時,巫醫的地位依然低下,但部分長期為皇室治病的御醫卻得到皇帝額外的封賞,但凡郎中和大夫,最高不得超過正五品,人們為示尊重就稱有醫道的巫醫為郎中或大夫。到了宋代,郎中或大夫就替代了巫醫而成了職業名稱,在北宋大學問家洪邁的《夷堅志》中就有把趙氏醫人叫做“趙三郎中”,醫人張二叫做“張二大夫”的記載。不過有一個奇怪的語言現象。就是黃河以北大多稱醫人為“大夫”,而以南又多稱“郎中”,至於這是何原因造成的,目前誰也講不清了。

“郎中”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