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怎麼上台的?

小龍蝦148499353


希特勒當然不是民選上臺的。在論證這個結論以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而要說明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最好的參照物就是1918年十一月革命所推翻的那個德意志帝國。

(1918年11月spd的菲利普-謝德曼宣佈共和國建立)

德意志帝國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皇帝、帝國議會、帝國宰相。而其中帝國議會又分為聯邦會議和帝國議會。雖然聯邦會議日後被稱作聯邦院,看起來好像是帝國議會的上議院。但事實上按照《帝國憲法》,聯邦會議是帝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帝國的皇帝雖然擁有皇帝頭銜,但他的職位實際上是聯邦會議主席。德意志帝國的國家主權也歸屬聯邦會議。德意志帝國皇帝實際上是享有皇帝尊號的聯邦會議主席。所以嚴格的說德意志帝國的權力核心實際上是四部分組成的,也就是一個千方百計想要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君主和統治者的聯邦會議主席、普魯士國王。一個國家主權享有者的聯邦會議。一個擁有預算權和立法權的普選的帝國議會。還有一個代表德意志帝國政府的帝國宰相。

(1918年是一場短促的革命,但德意志的道路還很長)

這四個機構經過十一月革命之後基本上都邁入了魏瑪共和國階段。首先是聯邦會議,雖然《魏瑪憲法》是一部追求中央集權的憲法,但還是保留了舊帝國的真正主權享有者的聯邦會議,這個會議就是魏瑪共和國的聯邦參議院,只是這個參議院的地位更接近立憲國家的上議院,但人選還是由各邦任命。具體的權力差異我們到後邊談。

然後是皇帝和帝國宰相,他們一起作為總統和總理回到了柏林。。我們知道1918年11月的革命其實是一場意外。普魯士軍隊因為寄希望於《威爾遜綱領》而默許了水兵起義和柏林的革命。也默許了皇帝的退位。但是當革命漸漸塵埃落定,德國支持復辟的保守派其實非常強大。威廉二世固然還在荷蘭但威廉皇儲在二十年代初就回到了德國。德國政府歸還了三十多處莊園、城堡和宮殿來保證皇儲的生計和霍亨索倫王朝的體面。

(魏瑪共和國的總統扮演的其實是一個立憲君主的角色,魏瑪的總統在權力上甚至比德皇還要大)

而1919年魏瑪制憲的時候這些保皇黨也參與設計了《魏瑪憲法》,雖然《魏瑪憲法》號稱最民主最精緻的憲法,但事實上在保皇黨人看來《魏瑪憲法》和法國的《1875年憲法》一樣,是一部為立憲君主量身打造的憲法。德國總統掌握的其實就是稍作修改的德國皇帝的權力。只要對皇帝和宰相在立法問題上的權力和總統和總理在立法問題上的權力加以比較我們就能看到這一點。而這種權力的比較也就說明了帝國議會和魏瑪的眾議院在帝國和共和國的權力體系中的地位。

首先德意志帝國議會和魏瑪共和國議會都是普選的,魏瑪共和國承認了女性選舉權這是最大差異。第二兩個議會都有立法權,也就是說德意志帝國和魏瑪共和國的法令都必須得到議會的通過,德意志帝國皇帝和魏瑪共和國總統都沒有對立法的否決權。也沒有向議會提出法案的權力,魏瑪憲法為了避免這一點特地規定總統不得是議會議員。在舊德意志帝國時期皇帝擁有對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的認可權,雖然這種權利得不到憲法條文的支持,皇帝可以簽署法令,但是皇帝的簽署並不是法令成為法律的必要條件,帝國憲法規定聯邦院和帝國議會的通過就可以形成法律。

(德意志帝國的體制複雜到了混亂的地步,對此身為鐵桿俾斯麥粉的伊藤博文非常失望)

皇帝對立法權的干預體現在帝國議會的立法程序上,帝國憲法雖然剝奪了皇帝的立法權或者準確的說叫做立法表決權,也就是說皇帝對法案的簽署只是一個儀式,作為皇帝他沒有否決法令的權力。但是憲法把立法倡議權,也就是決定把那些法令交給帝國議會表決,而哪些不能被議會表決的權力留給了皇帝個人。之所以要加上個人這個詞是因為實際上立法倡議權屬於聯邦會議而不是作為憲法設定的國家組成部分的皇帝。但皇帝雖然是聯邦主席卻並不是聯邦會議主席皇帝掌握立法倡議權的形式是通過他兼任的普魯士國王所掌握的普魯士王國在聯邦會議的那個17票。這17票完全掌握在普魯士王國手中,而皇帝作為普魯士國王在普魯士王國享有比皇帝在帝國大得多的權力。所以皇帝實際上對立法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控制權,只不過是間接的控制權。

當然皇帝的這種控制權必須與帝國宰相分享。按照帝國憲法理論上帝國的全部行政事務是由宰相一人承擔的。帝國宰相辦公廳是帝國唯一常設官廳,所有各部的首腦都是對宰相負責的國務秘書。而帝國宰相只對皇帝個人負責,雖然帝國宰相的立法必須得到議會的通過,但是即使法案不通過宰相依然可以執政,只有皇帝對宰相不信任才是宰相辭職的必要條件。

(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權力比帝國議會大了很多)

十一月革命以後,議會的權力在《魏瑪憲法》的體系中得到了相當大的擴充。魏瑪的議會得到了立法倡議權,可以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甚至彈劾總統,不再是一個只有表決權,只能對帝國政府指指點點的機構了。但是在總理到底是對總統還是對議會負責的問題上,相比《帝國憲法》,《魏瑪憲法》也只多走了半步,也就是說帝國宰相是隻對皇帝負責的,而魏瑪的總理是既要對總統負責由要對議會負責。魏瑪共和國是從立憲君主走向了半總統半議會制。魏瑪共和國的總理可以被議會不信任案推翻,但也不需要議會的選舉。一個總統任命的沒有議會多數票的總理,只要不碰到兩次不信任案,就無需辭職。而他統治所需要的立法,雖然你得不到議會多數票認可,卻可以得到總統非常法的支持。在這一點上魏瑪共和國的總統實際上比德意志帝國皇帝的權力還要大。議會的權力上升的同時,總統對立法的權力也從皇帝時代的簡介干預變成了直接干預。《魏瑪憲法》第四十八條甚至賦予總統以特殊情況下的非常立法權,而這項權力實際上就是希特勒上臺的基礎。

(總理在新共和國扮演的是一個更加從屬於議會的帝國宰相的角色,但只要他願意而且議會不跳出來推翻他,他也大可以依靠總統繞開議會)

如果我們瞭解了魏瑪共和國的體制,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希特勒是不是民選上臺的了。三十年代一個德國政治家想要民選的方式上臺執政,實際上只有兩個職位可以爭取。一個是共和國總統,另一個是內閣總理。

想要成為總統很簡單,第一輪選舉就拿下過半數的選票,或者第二輪選舉得票數最多。1932年希特勒參加了總統競選,雖然希特勒連飛機也用上了可惜還是隻拿到36%的選票。而八十多歲的興登堡拿到53%的選票。所以這次選舉斷了希特勒當總統的念頭。

那麼總理呢?成為一個魏瑪共和國的總理有三種辦法,第一種完全符合民選的含義,那就是那就是自己組織一個黨贏得議會大選過半數的選票,因此在議會里得到過半數的席位。這樣的黨的主席將毫無疑問的出任總理。甚至這樣的黨委派或者願意合作的人也可以毫無爭議的成為一個民選上臺的總理。可惜1933年以前納粹黨的最好成績也只有37.4%,巴本解散內閣再次大選之後跌落到33.1%。

(聯合組閣在魏瑪歷史上的典範不在德意志國家層面而在普魯士共和國層面,相比魏瑪脆弱的大聯盟內閣,普魯士的“紅色沙皇奧托-布勞恩”依靠組織政黨聯盟在普魯士共和國連續執政十二年)

不過好在還有第二個辦法,這個辦法其實已經不符合民選的含義了,但至少還符合民主的遊戲規則,那就是聯合組閣。只要你的黨的席位是民選的,而且其他民選的黨願意跟你合作,你們的席位過了半數,你們組成的聯盟內閣的基礎依然是公民的選票。所以你這個聯盟內閣的總理還是民選上臺的總理。可惜1932年的大選裡三個鐵桿反納粹的黨SPD、KPD和中央黨拿下了52.3%的選票。

這三個黨裡希特勒唯一能爭取過來的是中央黨,但中央黨只有15%的席位,加上納粹的33.1%還是不能過半數。希特勒要拼湊聯盟內閣還的去爭取胡根貝格的dnvp,也就是德意志民族人民黨那8.9%的席位,才能過半數。

但是中央黨跟spd保持著長期的友好合作。即使為了分享政權加入內閣要價也肯定非常高,而且中央黨仇恨背叛者巴本,自然也就厭惡支持巴本的胡根貝格。而胡根貝格作為一個紅果果的保皇黨也不願意跟中央黨合作,尤其在中央黨投了巴本的不信任票的情況下。想把納粹、dnvp、中央黨拼湊成一個右翼大聯盟內閣幾乎不可能。所以希特勒知道這條路也走不通。

(這不是拉爾夫費因斯這是魏瑪共和國第二個總統內閣的總理巴本,也是魏瑪共和國四個沒有議會多數的總理裡,唯一一個被議會通過了不信任案的)

於是希特勒只剩下最後一條路上臺了。這條路既不符合民選的含義,也不符合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在很多民主國家根本就不存在這條路,比如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沒有這條路。那就是拋棄什麼民選首腦的頭銜,去組織一個“總統內閣”。想要成為總統內閣唯一的條件就是總統的任命,不需要有支持你的政黨、不需要你有民眾的支持、甚至不需要你是議員,其實憲法裡連總理必須是德國公民的要求都沒有。也就是說如果希特勒想當總理他甚至都不需要得到德國國籍。他參加總統競選才需要。

而在希特勒以前已經有三個這樣的總理了。首先是布呂寧內閣,他是中央黨的首腦,而且得到了社會民主黨的容忍,所以議會始終沒有對他投不信任案,把他的合法性擱置不理。而他頒佈的所有法令也都沒有依靠議會多數票支持,他依靠的是總統的簽署。但是當他試圖把議會對自己的容忍變成議會對自己的支持,轉而依靠議會多數票執政的時候。興登堡認為他背叛了自己拋棄了他,於是布呂寧只能辭職。接替布呂寧的是也屬於中央黨的巴本,但中央黨把他出任總理視為背叛,所以中央黨和布呂寧執政時期的聯盟黨都視他為叛徒和敵人。他試圖爭取納粹黨的支持,但希特勒要價太高,希特勒只願意自己當總理,而巴本當副總理。於是談判失敗以後納粹黨也反對他。所以1932年秋天召開的那屆議會上,巴本遭到的不信任案得到了議會90%以上票數的支持,是魏瑪共和國曆史上最高票數的不信任案。但是巴本仰仗總統非常法解散了議會。這就說明成為一個總統內閣的總理其實根本不需要議會的票數。但這還不算完,下一個總理還要證明想成為這樣的總理甚至不需要是議員。

(施萊歇爾踢走了巴本卻間接的替希特勒打開了總理府的大門)

《魏瑪憲法》規定解散議會三個月內必須舉行新的大選,但是再次大選巴本也一樣要吃不信任案,所以巴本試圖說服總統修改選舉法。但巴本讓興登堡總統身邊的另一個親信施萊歇爾產生了自己執政的慾望。他向總統表示巴本的修改憲法勢必導致內戰,但是軍隊無法同時鎮壓左翼和右翼的共同暴動。所以興登堡退縮了收回了對巴本的支持,表示不會取消選舉和修改選舉法。於是巴本只能辭職,施萊歇爾自己出來組閣。施萊歇爾是一個軍人,雖然和政治家關係密切,但他沒有自己的黨,也沒有自己的議員團。他寄希望於施特拉塞能夠推翻或者架空希特勒,從而組成一個容忍自己的議會聯盟。但是施特拉塞失敗了,而另一個失敗者巴本卻轉而和希特勒談判,願意在希特勒內閣裡當副總理。

(在總統府1933年的副總理巴本其實比總理希特勒自在的多,因為他才是興登堡信任的人)

於是巴本為希特勒打開了總統府的大門,興登堡最終拋棄了施萊歇爾授權希特勒和巴本組成聯合內閣,之後希特勒上臺執政。所以希特勒即使擁有議會第一大黨的支持,即使擁有一千多萬德國選民的支持,但是按照民主制的遊戲規則他依然不是一個符合民主制度的總理,更不是一個靠選票上臺執政的總理。希特勒是一個依靠總統非常法執政的總統內閣的總理這就是結論!。


克羅採和春天


阿道夫.希特勒上位統治者的三大歷史性機遇

1.首先最重要的機遇是他本人性格,瞭解過希特勒的人都知道他的特點是極端和狂熱,一件事件不可能成功他硬要逼自己成功為止,希特勒在1914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1919年9月加入當時的德國工人黨後因希特勒魔法一般的口才進入黨派領導者改為【納粹黨】從那開始希特勒認為德國的投降失敗歸功於當時的德國政府,準備從政改變這一切。

2.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主動投降為戰敗國,英.法要求德國割地賠鉅款,最終德國政府簽約恥辱的《凡爾賽和約》,從此德國經濟崩潰加上生產不足食物短缺經濟一遍混亂造成民眾對政府嚴重不滿,當時德國每天都會發生因飢餓非常死亡的民眾,所以民眾急需改變現實的情況就必須更換國家總統,希特勒也終於等到這樣的機遇並通過民主選票在經濟危機還在持續中的1932年,希特勒參加了當年的總統大選。4月10日最終得票結果是,興登堡得票19359983,支持率53%:希特勒得票13418547,支持率36.8%;臺爾曼得票3706759支持率10.2%。儘管總統大選失敗,希特勒的納粹黨在隨後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經過一系列明爭暗鬥,1933年1月30日,儘管興登堡一再聲稱不會讓希特勒坐上俾斯麥的寶座,他還是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魏瑪共和國距離滅亡進入了倒計時,其實希特勒當總理時期並沒有權力指揮德國政府的國防軍,他能調動的只有納粹黨黨衛軍。

3.1934年8月2日德國總統馮興登堡去世,希特勒的又一次人生高峰期的機遇到來,從那開始希特勒才真正的控制德國,希特勒對反對納粹黨和競爭國會議員各黨派進行了一一迫害,最終德國只有一個納粹黨,希特勒將納粹德國總理和總統合併為【元首】所有納粹德國的軍,政,法只聽他一個人的統領,最終登上了獨裁者的掌權寶座。

總結:希特勒入選德國總理完全是自由民主的德國民眾選擇,而將總理和總統合併為元首不是民眾選票決定的,希特勒本人極端狂熱但對當時的德國經濟和民生問題確實改變了,也許自由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希特勒極端名言代表語錄:《我所體現的只是我這一類人,而不是所有人》,《聽從自己內的呼喊,那怕自己是惡魔也要改變命運》!









宇宙DE黑洞


希特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選舉上臺,樓上這些回答都略微有些偏差。

希特勒的故事要從啤酒館政變失敗後說起。

希特勒在鋃鐺入獄後,他將納粹黨的領導人位置交給了阿爾弗雷德·羅森堡。但羅森堡本人並不具備強大的領導力和凝聚力,再加上黨內出現了很多其他有能力的小頭目,導致納粹黨的內部出現了激烈的鬥爭。概括起來,當時的納粹黨總共分為兩派。第一派是由羅森堡領導的德國南部派,以巴伐利亞區為主要活動地點,他們是擁護希特勒的派系。他們的群體擁有非常強烈的反猶太人情緒,他們的宣傳也多和反猶主義有關,意識形態上更加偏向右翼。另一派是德國北部派,新興的納粹黨領導人格里哥·斯特拉瑟,以及後來替代希特勒進行公開演講的約瑟夫·戈培爾希望在黨內主導一個新的、區別於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的社會主義路線,他們要求納粹黨必須開除希特勒。而一些此前納粹黨的核心人物,比如魯登多夫則開始以納粹黨領導人的身份參與大選,但結果非常慘淡,他在黨內也飽受非議。而衝鋒隊的領導人羅姆則出國到玻利維亞擔任軍事顧問,後來受到希特勒的邀請再次返回德國。失去希特勒的領導後,不管怎樣,納粹黨失去了內部的團結,他們的意識形態開始分裂,南派和北派的政治主張出現了較大的分歧。曾經被集中化管理的衝鋒隊,也隨著領導人的出走而改為了由地方黨派進行管理,並沒有真正的領導人。然而,因為他們製造的全國知名的啤酒館政變,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被他們吸引,加入了納粹黨。他們在1925年繼續擴張,達到了27000名成員,在1928年他們更是擴張到了超過10萬名成員。

關於格里哥·斯特拉瑟這個人,我覺得這裡值得深入地探討一下他。首先。他並不非常知名,他不曾在希特勒的政權裡獲得過任何顯著的位置,因為他在長刀之夜中早已被希特勒列為了清洗目標。但我認為他是希特勒入獄後納粹黨內的最重要的人物。在啤酒館政變失敗後,正是他重建了巴伐利亞和德國西北部的納粹黨組織,但他本人是一個左翼分子,他所代表的的是納粹黨中偏左翼的意識形態。相對於德國南部派,斯特拉瑟更加反對資本主義,他強調工人階級的利益,並且試圖獲取他們的支持。在希特勒被禁止公開演講後,斯特拉瑟還扮演了黨內演講人的角色,他在1925-1926年中,一年中會舉辦起碼一百次公開演講。在希特勒迴歸納粹黨之前,斯特拉瑟和其黨羽:戈培爾,卡爾·卡芙曼,約瑟夫·瓦格納等人已經在納粹黨內具有相當的威望。但在希特勒迴歸納粹黨後,希特勒再次成為了黨內的絕對核心,他們有些人被邊緣化了;有些人,比如戈培爾則變成了希特勒忠實的追隨者,但整體來說北部派仍然具有部分勢力。

另外,我認為納粹黨在希特勒離開的這段時間內參與選舉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就像我在前幾篇文章中提到過的,1924年之後的魏瑪共和國正處於平穩期,並且經濟在穩定復甦。這種時候,一些保守的、中間派(或者略微偏右)的黨派會更加受歡迎,而納粹黨這種極端黨派則比較難獲得選票。

監獄服刑期間的希特勒,在他的助手魯道夫·赫斯的幫助下開始寫一本講述他政治主張的自傳《我的奮鬥》(據不可靠來源,這本書本來的名字是《我與懦夫和欺詐者鬥爭的4年》,後來出版商修改為了現在的名字),我曾經閱讀過一小段它的英文版,有一些地方略顯晦澀,據說這本書的德語原文包含了上千個語法錯誤,所以原版的會更加難以閱讀。希特勒在獄中並沒有受到非常嚴格的管理,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穿著,可以接受外來人員的探視,他在監獄內部也可以自由走動。後來他只在監獄裡服刑了不到一年,與1924年12月20日出獄。

出獄後的希特勒並沒有立刻迴歸政治,而是選擇了和同父異母的姐姐隱居在鄉村。但是後來因為得知他在黨內的地位逐漸被斯特拉瑟取代,在赫斯的說服下,他最終選擇了在1926年初回歸納粹黨並重新召集羅姆來領導衝鋒隊。希特勒迴歸納粹黨後,他首先取回了黨內的絕對領導權,雖然當時的德國北部派已經有排斥希特勒的傾向,但迫於希特勒在黨內曾經的威望,他們仍然選擇了認同希特勒作為核心領導人。希特勒還說服了戈培爾轉變為支持他本人,而不是支持斯特拉瑟。戈培爾後來在日記中把他和希特勒的那次談話形容為宗教轉換般的說服。希特勒認為戈培爾的演講天賦可以幫助他在一些納粹黨難以紮根的地方進行宣傳,比如柏林(當時的柏林左翼支持者非常多,所以納粹黨這樣的極右翼黨派在柏林就難以取得成果)。在形式上統一了納粹黨,並獨攬了大權後,希特勒認為納粹黨應該從一個極端的暴力、革命黨派轉化為一個純粹的政治黨派。他認為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暴力奪權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納粹黨想要獲取權力就必須通過正當的選舉來實現。

納粹黨的崛起

1926年中期,在希特勒決定轉變納粹黨的戰略方針以後,希特勒開始將納粹黨包裝為一個更加正規的政治黨派。他們的首要計劃就是開始運轉他們的政治宣傳機器。希特勒不斷地舉行公開演講,用他激昂、富有煽動力的演說征服了非常多的民眾。他們還利用分發報紙、海報、宣傳冊等手段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他們後期還使用影視來用作政治宣傳。希特勒等高層也開始不斷地開始接觸德國國內的貴族、官僚和資本家,希望獲得他們的資金支持。他們還需要將衝鋒隊正規化並繼續擴張人數,希特勒認為衝鋒隊要做到嚴格自律,要對黨的方針表示絕對服從,不能做出損害納粹黨形象的行為。在1929年,衝鋒隊已經具有50萬人的規模。同年,納粹黨在柏林建立新的總部,拋棄了曾經的啤酒館。

歸功於希特勒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宣傳能力,1929年的納粹黨已經擁有超過60萬名黨員,納粹主義已經成為德國的一大政治運動。

真正導致納粹黨成為德國主要黨派的事件發生在1929年10月,美國股市瘋狂下跌,美國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所以他們停止了對外的經濟援助。而高度依賴美國經濟援助的德國,因為美國的停止援助,陷入了劇烈的資金短缺、市場混亂和通貨膨脹。所有工廠都在裁員或者選擇停業,德國的失業率已經接近30%。德國陷入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傳統的保守派德國政府已經無力解決這個危機,所以他們迅速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利用這個機會,希特勒大肆宣傳猶太人陰謀論,他不斷地宣傳是狡猾的猶太投機商人擾亂了德國的經濟。他聲稱只有納粹主義才是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唯一途徑,只有完全地將猶太人從德國驅逐才能拯救德國。在這裡,他的策略就是創造外部的假想敵,這是一種很常用的政治手段。因為擁有共同敵人的群體往往要比其他群體更加團結。當時的德國人在這種經濟崩潰的極端困境下,急需找到這一問題的“元兇”,而希特勒則把問題都推給了猶太人,讓猶太人成為德國人的公敵,這樣他就可以團結德國人,納粹黨就會獲得大量的選票。這一策略顯然是成功的,因為將所有的事情怪罪於某個群體的方針在1930年這種經濟崩潰的年代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這些瀕臨破產的中產階級多數都選擇支持納粹黨。在1930年9月14的大選中,納粹黨獲得了超過650萬選票,一躍成為國會第二大黨派。

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在當時卻不能競選總統,因為啤酒館暴動的原因,希特勒被判叛國罪,並被剝奪了公民權,沒有公民權是不可以參與競選的。可是在1932年2月26日,已經有足夠大影響力的希特勒重新獲得了德國公民權,希特勒才得以真正地參與到政府權力的追逐中。

雖然納粹黨在大蕭條中發展的非常迅速,但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也出現過很多的問題。在1930年,納粹黨中左翼的代表人物奧托·斯特拉瑟(格里哥·斯特拉瑟的哥哥)因為政見不合,被希特勒驅逐出納粹黨。納粹黨中的左翼派對於希特勒來說一直是一個問題,首先他們是支持工人階級罷工的,並且他們主張對銀行和企業國有化,總體來說他們的意識形態類似於社會主義。但希特勒則認為他們的意識形態過於激進,遠離了德國人民,尤其是廣泛支持納粹黨的中產階級和企業家們,希特勒最後選擇將他驅逐出了黨外。第二個問題就是衝鋒隊,隨著納粹黨的擴張,衝鋒隊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1933年左右,衝鋒隊已經具有超過100萬人的規模。如此龐大的成員基數使得衝鋒隊難以管理,他們經常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攻擊納粹黨的政敵或者猶太人。尤其是衝鋒隊內偏向左翼的成員,有些人因為對希特勒的政策感到不滿而選擇在納粹黨內部製造矛盾。由於衝鋒隊不斷地行駛暴力,導致國會,甚至部分民眾對希特勒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和畏懼,而希特勒又發現他無法控制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更有傳言說衝鋒隊的高層企圖將德國國防軍納入其管轄範圍內,這引起了國防軍的恐慌和厭惡。這對於希特勒來說是非常大的難題,為了達成未來的侵略目的,他需要國防軍的支持,所以他要保證國防軍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衝鋒隊已經成為了希特勒的眼中釘,這直接導致希特勒在1934年6月30日到7月2日的3天內血洗了整個衝鋒隊的高層和其他政敵,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詳細講到。

話題繼續,在1930年的大選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二大黨。這對於德國國內的保守派和政府內閣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他們擔心膨脹得如此迅速的納粹黨會逐漸取代他們的位置,更擔心希特勒會因此成為總理。於是在1930年,他們普遍支持總統興登堡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有權力不經過議會直接指定總理。這一決策立刻得到了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內的多個黨派的支持。最初被委任的總理是海因裡希·布呂寧,但因為他個人執政能力不強的原因,導致他並沒能成功限制納粹黨的發展。於是在1932年6月1日,他解除了布呂寧的職位,選擇提名弗朗茨·馮帕彭為總理。馮帕彭向總統興登堡建議為了更好地控制希特勒,他們應該把希特勒安置在副總理的位置上,這樣納粹黨就不會有人會獲得總理的位置。然後希特勒被召集到興登堡的辦公室裡,當希特勒聽到這一委任後,希特勒當場拒絕了興登堡,這引起了興登堡的憤怒。興登堡認為只在波西米亞軍中擔任過下士的希特勒沒有任何資格拒絕貴為德意志元帥的他的提議,這件直接導致了興登堡和希特勒的決裂。

但這並不影響納粹黨在大蕭條中繼續膨脹自己的規模,在1932年7月31日的大選中,納粹黨獲得了230個國會席位和大約1400萬選票(得票率接近37.3%),一躍成為德國最大的黨派,之後希特勒再次提出要擔任總理。因為馮帕彭同樣也無力限制納粹黨的發展,他也被迫辭職。後來興登堡寄希望於庫爾特·馮施萊謝爾,指派他為新的總理,希望他可以帶來一絲轉機。馮施萊謝爾建議興登堡指派格里哥·斯特拉瑟為副總理,他認為施特拉瑟和希特勒之間存在隔閡(主要是意識形態上,施特拉瑟更偏向左翼,而希特勒是右翼),施特拉瑟一定會很高興接受副總理的職位,這樣他可以擴大自己在納粹黨內的權力。施特拉瑟在密會馮施萊謝爾後表示自己接受這一委派。當希特勒得知施特拉瑟同意擔任副總理後,他認為這是對納粹黨的一次背叛,並且逼迫施特拉瑟立刻退黨。在黨內,施特拉瑟也是千夫所指。1932年末他選擇了退出納粹黨。而馮施萊謝爾與興登堡也逐漸產生了政見上的分歧,馮帕彭利用這個機會私下裡和希特勒與興登堡分別談判。他一面建議興登堡指派希特勒為總理,一面又接受希特勒“只要希特勒成為總理,而馮帕彭就會成為副總理”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別無他選的興登堡只能選擇任命希特勒為總理。1933年1月30日,在簡單的宣誓後,希特勒正式成為總理,而馮帕彭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副總理。


據史論爭


希特勒是通過德國民眾合法選舉上臺執政的。

一戰之後,英法列強為了扼殺德國崛起,逼使德國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把魯爾工業區交由法國管治,解散德國皇宮。成立傀儡政權魏瑪共和國。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空軍,陸軍人數不超10w,每年賠償英法等國大量戰爭軍費等。

條約簽訂後,德國的經濟收入,大部分被英、法掠走,只留少量開支。從而使德國人民陷入空前困境,民族主義的怒火高漲。1929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德國國內民眾陷入絕境,魏瑪共和政府根本控制不住局面。此時,希特勒也陷入失業困難之中,處在底層的他,看盡了世態炎涼。

後來,他加入了社會主義工人黨,並積極號召民眾起來抗爭。在多次歷練後,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演講口才,具有相當誘惑口召性。

1933年,他組織納粹黨,並利用演講等,吸納了很多黨員,並在第二年,通過演講競選,當選為德國總理,從而上臺執政。


憤怒野虎


合法選舉唄,要不還能咋樣,在容克德國你還想政變不成?

希特勒一邊煽動德國對協約國的仇恨(其實也沒誇大多少,協約國在1918年確實沒幹什麼人事,光顧著開分贓大會了,結果餓死不少德國人,倒也沒冤枉他們)一邊給德國人畫大餅,各種高福利啥的。說實話,希特勒也算是個實誠人,說高福利就真的高福利,失業率幾乎為0,經濟也振興了,也算是實現了承諾,要不是帶著德國去跳崖,沒準德國人會懷著對元首的愛戴被埋進墳墓。哪怕再1943年,德國依舊保持著八小時工作制,連美國都戰爭動員了,德國還在保障工人福利,也算是朵奇葩了。


皇家騎士16


那還要問,33年選舉,希特勒是靠1417萬多張選票選上來的,另二位選舉人時任總理巴本,共產黨人臺爾曼才只有200萬,300萬張選票,希特勒的納粹黨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不得不服。


太陽125933863


簡述:背景德國,一戰戰敗,割地賠款,魏瑪無能,經濟崩潰,失業激增,民怨沸騰,左翼共產黨與右派民族主義勢力你爭我奪,而當時德國民眾有兩大普遍認知,一戰戰敗是因為德國內部猶太資本家和內奸出賣。二。割地賠款經濟崩潰是魏瑪當權者無能造成。再加之德國人所特有的民族自尊心和榮譽感,還有根深蒂固的強大普魯士軍人集團勢力等等原因,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人把握住這個絕佳的機會,同時德國也選擇了他一個極權者。這是民主的時代開始前的陣痛,也是歷史的必然。


荷昇


希特勒利用民眾對凡爾塞條約不滿情緒組織納粹黨發跡,宣傳大日耳曼民族主義思想。尋找新的生存空間,用德國的劍為犁取得土地,鋼鐵大王蒂森,洛克菲勒汽車財團拚命為其輸血打氣。他的演說相當舌辯,鼓惑民眾,在國會選舉中納粹成為第一大黨,成為總理。興登堡死後繼任為元首,隨即解散國會,集政治,軍事\\,經濟權力於一身,對外侵略擴張,加快戰爭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