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眼看離上市日期越來越近,雷軍及其團隊現在忙得不可開交,兵分三路分別在在香港、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芝加哥、新加坡和倫敦總共七個城市進行上市前的路演工作。什麼是路演?雷軍在網上給不明所以的網友解釋道:“路演Roadshow 是擬上市的公司,通過投資銀行幫助,針對機構投資者進行的證券推介活動。在投資、融資雙方充分交流的條件下促進股票成功發行的重要推介、宣傳手段,促進投資者與股票發行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以保證股票的順利發行。主要是一對一的會,也會安排一些一對多的會(比如午餐會)。”

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今天下午3點多(美國紐約凌晨3點)雷軍一行正式抵達了此次路演工作的最後一站——美國舊金山,連續幾天的晝夜奔波,眼看就要順利結束了。但是小編卻在網上看到了大量關於小米上市的負面消息。“盈利太少”、“缺乏核心科技”、“招股不及預期”、“遭抽飛”、“估值過高”之類,小米真的就如此不堪嗎?對此,引用雷軍在香港IPO路演時說的一句話:“小米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首先就是“盈利太少”這個命題。目前市值8000多億美元、世界頭號電商巨無霸亞馬遜從1995年成立二十年時間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而且是好幾億美刀的虧損,直到2015年才開始賺錢,所以按照網上的邏輯,虧損燒錢的亞馬遜、京東之類是不是就毫無投資價值了呢?

小米從2010年成立至今也不過短短八年,去年收入1146億元,同比增速67.5%,不僅增速是互聯網公司第一位的,也是世界上最快突破千億營收門檻的科技企業;另外小米去年總淨利潤達到54億元人民幣,其中約四成來自互聯網服務。把小米當做一個硬件公司來看,確實存在太大偏差。

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在商業模式上小米可以說是多種行業的混血兒,用雷軍口中的“全新物種”來形容再合適不過。目前小米的業務主要分三個板塊,一個是硬件、一個是新零售、另一個就是互聯網服務。其中硬件業務涉及手機和智能音箱、空氣淨化器、空調、平衡車等各種智能硬件。手機業務經歷了之前的衰退後去年已經成功實現逆轉,重回世界前五,並在今年全行業衰退的大背景下逆勢大幅增長87.8%。小米的IoT(物聯網)平臺目前已經連接超過一億臺智能硬件設備,小愛同學智能音箱更是全球用戶最多、活躍度最高的中文人工智能語音入口,大量的用戶、豐富的使用場景、巨大的流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數據都可以為小米未來的互聯網變現提供多種資源和途徑,前景不可估量。

小米的新零售線下代表小米之家從2016年末的51家已經增長到今年一季度末的331家,且增長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僅國內越來越多,國外也是開一家火一家,人口流量之大令人驚歎,幾乎無人可匹敵,儼然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業務形態,這一點身邊經常逛小米之家的朋友肯定感同深受。而小米商城早就成為了國內僅此於阿里、京東的第三大電商平臺。

小米路演接近尾聲,“新物種”遭低估與質疑,或成最佳入場時機?

另外,小米的誕生不僅僅是說產生了這麼一個新型科技公司這麼簡單,小米的誕生對於國內互聯網發展的影響、對手機等傳統行業的重新塑造、對未來中國製造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也許沒有小米中國最終也會迎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硬件的消費升級也會來,中國企業的商業效率問題也會被某個新興公司解決,但是小米毫無疑問是促進了這些東西的到來,加速了升級換代的進程,給行業探索出了一個新興事物。那就是即便不依靠硬件謀取高額利潤,像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也能夠活的很好。

如果你只是簡單的看到小米目前的盈利少,只侷限於其手機等硬件業務利潤不超過5%的紅線,未免小看了小米獨特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巨大的未來發展前景,增長潛力,和它對整個行業格局的影響。

不過目前很多人不看好“不掙錢”的小米,拉低小米的估值,現在乘機買入並長期持有不失一筆劃算的買賣。此前網上已經有消息顯示,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超級富豪早已經大手筆買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