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2016年秋天《驢得水》首映的時候,我忙得很慘。現在那段時期算是完全的翻了篇,我又總想把其實已經永遠錯失的體驗補上。

我原本打算拿《驢得水》作為一個冗長夏夜的消遣,以為它會像自己的宣傳以及開心麻花的其他作品一樣,是一個商業性的喜劇,看來一樂足夠。但是在前半部分故事裡,除了一些尺度稍微大的段子和生動輕鬆的人物塑造,我並沒感受到明顯的喜劇意味,看到後半部分,乾脆畫風突變,一切都歇斯底里,張牙舞爪要撕碎所有還能算是美好的東西,只剩下寥寥幾個粗野的、直白的鬧劇場面穿插在最後,而此時想必也沒有什麼人還能笑得出來。

《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這讓我非常迷惑,在我眼裡,《驢得水》可以說與自己的定位“笑話”並沒有多大關係,“把一切撕碎”的思路,恰恰是悲劇的定義。我翻來覆去看過了許多人的想法,慢慢也接受了這樣的錯位感,喜劇的本質在於表達諷刺意義,可能正是因此,好的喜劇骨子裡都是悲劇。這樣說來,它的喜劇性可能並不在於那些讓人會心發笑的對白,或者說,前半程的笑點只是幽默的皮毛。它最富有喜劇精神的是可能並不能讓人愉悅的荒誕和暗黑的諷刺。

《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故事因為一個並不算壞也並不算大的謊言開始,到最後觀眾卻絕望地發現事態無法挽回只能任由它破碎,偏偏破碎的姿勢又太出乎人的意料。最初深情望著張一曼說“我知道你不是放蕩,你只是單純”的裴魁山,在一曼“睡服”銅匠一事中自覺蒙受奇恥大辱,一舉變成全劇中對一曼恨意最深最殘暴陰暗的角色,與之匹配的是他整個人格的黑化,夏天身著貂裘,處處陰陽怪氣,只惦記著謊言換來的錢財中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讓人氣極卻竟然有一絲笑意。可怕又諷刺的是,故事中的主角,沒有一個人逃開這種悲劇的突如其來的轉折。委員長向看起來最具有反抗精神最正直的周鐵男開槍,子彈並沒有碰到他,但過去的他確已經死掉了,他展開了和孫佳瘋狂的爭辯,強調苟活的重要性,拜倒在權勢、武器之下,雖然愛慕她卻親自說服她保身嫁給銅匠。沒有文化、老實質樸的銅匠在領略美和愛情、收穫一些知識以後,因為一曼的傷害藉機開始瘋狂的報復,“文明”使他的淳樸執拗變成了野蠻。在種種重壓之下,最為自由純粹不顧世俗眼光富有理想主義的一曼不堪其辱半瘋自殺,即使從頭到尾正直單純的、唯一堅持直面謊言終止鬧劇的孫佳,也在最後不得不屈服,接受了成親的命運。

《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這樣的反諷是高級的,這種幽默肆意到了荒誕的地步。這並不是笑點的瘋狂堆砌,一定要牽扯人的皮肉逼人發笑,即使我們覺得心裡發涼,依然被這種捉弄和不屑、被這樣的隨意破壞折磨地苦笑,它調笑人性,調笑政治,也調笑命運。

在這個比較成功的諷刺中,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眾所周知,這部電影是從小劇場積累經驗和人氣而後產生的,它也在努力地使用電影手法,運用一些場景轉換的遠景、鏡頭快切。對於人物主體的行為刻畫,依然是靜止的出鏡入鏡和中近景,再加上大部分演員來自劇場,不出所料在表演上出現了超越電影需要的賣力誇張,肢體動作幅度、音量、情緒,都有一些大力,在故事後半程想要表達人性之時,難免給人一點主角暴走,隨心所欲扮惡,瘋狂互相傷害沒有理智的不適之感,這既是編劇處理的問題,也是演出方式的問題。同樣的,故事情節上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說,刻畫一個小學發生的故事,全劇中沒有對於學生的任何刻畫,劇場受條件限制是可以藝術地省略這些相關情節的,但對於電影來說,確實是一個漏洞。這些因素疊加,直接導致了這部電影話劇腔太重。當然,演員團體的演技是不用質疑的。

《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我還有一些對於這部電影核心思想的看法。作為一個悲劇,它缺乏一些昇華與淨化。如果是單純地展示人性,也許殘忍如《驢得水》和一些劇場肆意調笑直接挖苦的相聲小品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反而是這些真實的日常的包袱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這部電影停在了黑暗和絕望,撕碎了一切之後,把這些碎片丟在地上,並沒有試圖去撿拾、修補。如果悲劇只是電影甚至人生的重複,人無法從中脫離,那它就沒有了任何意義。真正的悲劇應該給人以希望,應該在我們見識了鐵男正直勇敢的被磨滅、一曼單純人格的被扭曲、孫佳理想主義的被壓制等等之後,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反抗,看到對自我慾望的約束,對遭遇本身的反思、對錯誤後果的承擔。遺憾的是,它停留在了展示,我們看見了這一個個人物的摧毀,看見了不順從和不反抗的糾結,但最後一層紙,留在那裡未被捅穿。

《驢得水》|黑暗撕破後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