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峯:我們要做「學人」, 不要做「學霸」

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黄玉峰:我们要做“学人”, 不要做“学霸”

黃玉峰老師是教育界的領軍人,50年來義無返顧地探索語文教學改革新路,曾被《中國青年報》稱為“語文教學的‘叛徒”;他也是銳意進取的實踐家,古稀之年仍然敢於轉型做校長,真正將自己的教育理想付之行動。

但對於目前教育領域,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愈演愈烈的“創新”之風,黃老師卻充滿擔憂。

他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應以傳承為主,在良好的人文素養基礎之上,才有能力實現有質量的研究和創造。否則,所謂創新,會陷入空談。

民國時期,沒有現在那麼多新花樣,為什麼還是培養出那麼多大師?說明手段技術並不是本質的東西,教育質量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於教師的素養。

本文來自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黃玉峰校長於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發表的演講。

今天的題目是“傳承與創新”,就這個題目,我談談對教育的目的以及語文學科的教、學、考的幾點想法:

傳承與創新無主從之分

“傳承”和“創新”本不該對立,也沒必要刻意區分“孰主孰從”。

蘇東坡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博觀、約取、厚積就是傳承,薄發才是創新。

懷特海說:在中小學階段應埋頭讀書,到大學裡,才站起來瞭望。

嚴復曰:“非舊無以守,非新無以進。”

孔子說得更明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故即是傳統,新就是創新。溫故就是了解和學習傳統,知新,就是創造新的事物。

“傳承”和“創新”誰也離不開誰。

屠呦呦提煉出青蒿素,她的靈感是從中醫典籍中來,但研究的方法和實驗的技術是現代的。

蘋果手機,蘋果電腦,可以說是時尚。喬布斯有段時間一直在專研書法。研究字母的線條要怎麼排列才漂亮。這些東西和計算機沒有任何關係。 但十年後, 在設計第一臺蘋果電腦時,他把蘋果電腦的系統做成了當時世界上文本排版最精緻的電腦,就是靠了傳統。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是時尚。金庸讀過很多西方小說,他寫小說骨架學的是法國作家大仲馬,而血肉卻是飽含著最最醇正的中國文化,全是章回體,叫人慾罷不能。秘訣何在?就在人文經典的融匯貫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沒有創新,人類必定會停滯、萎縮。但一切創新都是以傳承為基礎的。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傳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傳承與創新有先後之序

傳承與創新,人文與時尚,道通而為一,並行而不悖。並無主從之分,但有先後之序。

譬如建大廈首先必須打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基礎是什麼?是前人傳遞下來的文化,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教育教育,教育首先是為了育人!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行有餘力,然後學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養成君子,教育是“成己之學”。 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打下做人的基礎,發掘內心的良知,這是教育的最基礎的東西。而這一切都應該在中小學階段完成。

可惜,這個優良傳統從五四以後逐漸異化,到今天已經被徹底拋棄了。教育完全成了急功近利的工具。從幼兒園開始就加入了你爭我搶的大軍!教育成了你死我活的廝殺的戰場!“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最嘹亮的口號,功利主義成了所有教育行為的出發點!

近幾年來,又出現了 “刷題”、“學霸”這些時尚又可怕的新名詞,把分數高的稱作學霸,把成績差的叫作學渣!人們唯刷題是務,以做學霸為榮。基礎教育界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斷。這不是教育的創新,這是教育的墮落!

習題是用來啟發思考的,怎麼能刷?讀書是為了做人的,怎麼能去做霸!

學霸,與學匪,學盜,學偷,學殺人犯,有什麼區別!學霸也好,學渣也罷,都是學奴。

中國的基礎教育,亂象叢生,災難深重!

我們要做學人,不要做學霸!我們要把“人”找回來。

黄玉峰:我们要做“学人”, 不要做“学霸”

基礎教育階段過度強調創新是捨本逐末

童蒙時期,心智未開,缺乏分析判斷能力,但記憶力極強,故最要緊的是大量吸收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於是,基本的教育模式應該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也就是梅貽琦說的大魚在前面遊,小魚在後面跟。換言之,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讀書,讀書,再讀書!

記憶力需要鍛鍊,經過鍛鍊的記憶力,可達到驚人的程度。毫無疑問,分析判斷創造能力,也需要鍛鍊,但一定是在積累了大量知識的基礎上。

這是最古老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先進最時尚的方法。授課最主要的形式應該是最樸素的講授法。

有一個令人擔憂的現狀,就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過分強調創新。有教師為了讓課堂好看,把上課變成了表演,學生們爭相發言,表面上課堂轟轟烈烈,嘰嘰喳喳,卻並沒有多少文化含量。

上面急於推行各種各樣的新方法,新概念,新玩意。對這些西方傳來的新興概念和技術,我們不應該排斥,對有興趣也有能力在這些新技術上探索、嘗新的老師應當鼓勵支持。但不顧實際情況,強制性地無差別地推廣,到頭來是捨本逐末。反而把傳承和創新割裂開來了。

民國時期,沒有現在那麼多新花樣,為什麼還是培養出那麼多大師?說明手段技術並不是本質的東西,教育質量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教師的素養。

我們當然要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是融入和貫穿在傳承積累、涵詠為主的學習中的。我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進行課外拓展。這都是在培養創新的種子。但切不可為了追逐創新成果。

所以,我對於清華附小的蘇東坡研究的做法,有點懷疑,我們不是說少年兒童不應該培養創新的意識,而是覺得小學生放棄積累的大好時機去搞這樣的創新,有點得不償失, 也許在清華附小是可以做的,但是如果推廣開來,那就會造成基礎教育的更大的混亂!

基礎教育階段要以傳承為主,為了將來的運用,並由博返約,在良好的人文素養基礎之上,才有能力實現有質量的研究和創造。否則,所謂創新,會陷入空談。

黄玉峰:我们要做“学人”, 不要做“学霸”

考試形式與內容應著重傳承,

而非創新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引進了最時尚的標準化試題。為此,把語文切割成各種知識點,以便檢測。於是學語文異化為搞懂這些知識點。當年還有人發明了所謂知識樹,彷彿學到了這些知識點,就學好了語文。殊不知,

所謂的知識點,並不是語文本身,而是幫助學習語文理解語文的手段,是非語文,是偽語文,甚至是反語文的。

語文的本質,是通過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從而積累語文素材,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絕不是掌握幾個知識點,熟練答題的技巧。

當今的試卷,最大的問題是 ”客觀題不客觀,主觀題太主觀。” 那些所謂的客觀題,如選擇題,是非題,往往是是是而非,對錯難辨,答案唯一,連作者都從回答。

而主觀題,如分析題、鑑賞題,又是憑閱卷官的好惡,任意評定。這都是教學專制主義的表現。甚而至於,連應該充分展示思想才華的作文題,從命題到批改,都存在可信度差的問題。

為此,我認為中小學的測試不應該以分析為主,而應該以考積累為主,輔之以理解分析。

時尚的標準化試題,既不重視傳承又不重視創新。更可怕的是撲滅了孩子讀書的興趣。將來只會人云亦云,人行亦行。

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考題導向,使讀書多的、有獨立見解的學生在考試中沒有優勢,相反,只要學會了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就可以得高分,這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現在的所謂學霸其實不過是善於揣摩罷了,所以我說他與學渣一樣都是學奴!

在這種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師不必讀書,只要搬運教輔,各種教輔應運而生,各種騙人的教育機構如雨後的毒蘑菇,遍地叢生!

在這種指揮棒的指揮下,整個社會急功近利,都圍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連軸轉。在這種指揮棒的指揮下,學生成了機器木偶,教師成了二道販子,學校成了大賣場,成了考試補習班!教育成了人人覬覦的肥肉!而很多教育機構成了黑店!面對昧心之徒的猖獗,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全被綁架,而無力掙脫!

在這種指揮棒指揮下,中國基礎教學不亂像叢生,才是咄咄怪事!

各位專家教授,是到了改變這種考試形勢和內容的時候了。看看今年全國八道作文題,哪一道能考出學生的真正的語文水平,能考出學生的閱讀量和思考的深度?

北大清華乃中國教育的重鎮,如果你們不擔當,還指望誰來擔當?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對於中國的基礎教育我本人充滿著希望,願與教育界的同仁共勉。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