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自治區劃分爲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石嘴山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介於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公里。石嘴山市 面積5310平方千米,人口745482人(2012年)。

石嘴山市是一座新興城市,號稱“塞上煤城”,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級市。

石嘴山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直屬地級市、國家重要煤炭工業城市、寧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業基地,號稱“塞上煤城”。石嘴山市是寧夏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工業城市,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歷史沿革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端,秦漢時期,為北部郡地。西夏、元,屬定州。清時期,屬平羅縣。

1960年撤消惠農縣設置,駐石嘴山。 [1]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1960年1月設立石嘴山市,當時石嘴山市轄石嘴山鎮(區級)與尾閘、黃渠橋、寶豐3個人民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鎮改建為2個區,組建南街、北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2個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5月,調整公社規模,市郊3個公社劃小為8個公社(尾閘公社劃分為尾閘、下營子2個公社;將黃渠橋公社劃分為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3個公社;將寶豐公社劃分為寶豐、廟臺、禮和3個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個區合併為市轄城區。

1963年5月,國營園藝農場變為集體所有,稱為園藝公社。7月,將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轄城區1區、大武口鎮1鎮和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臺、禮和、園藝、大武口等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設置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大武口鎮的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改置為石嘴山市轄石炭井區,駐石炭井。

1972年,設置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北地區,地區機關駐大武口鎮,石嘴山市歸屬銀北地區。

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區。石嘴山下轄第一區(駐大武口)、第二區(駐石嘴山)和第三區(駐石炭井)。

1975年,將大武口公社和園藝公社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同時組建了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管轄其餘6個公社。

1976年,撤銷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設置石嘴山市郊區,管轄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臺、禮和等6個公社。

1979年將大武口區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區的園藝2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1年,三個區以駐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個區;市駐地遷到大武口。石嘴山市除管轄3個區、8個公社外,還管轄平羅、陶樂2縣。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1983年,郊區各公社改稱為鄉。

1987年1月,撤銷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市轄3區(大武口區、石嘴山區、石炭井區)、3縣(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炭井區,將其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3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隆湖經濟開發區從隆德縣移交石嘴山市管轄。此時石嘴山市轄兩區(大武口區、石嘴山區,隆湖經濟開發區歷屬大武口區管轄)3縣(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寧夏自治區劃分為2區1縣的5線城市,享有“塞上煤城”之稱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惠農區人民政府駐原石嘴山區北大街。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石嘴山市平羅縣管轄。現石嘴山市轄兩區(大武口區、惠農區)一縣(平羅縣)和一個經濟開發區(隆湖經濟開發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