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紅海行動》,想吃糖

《紅海行動》火了,火的意料之外,火的情理之中!

看完《紅海行動》,想吃糖

春節檔本是閤家歡喜劇電影的主場,該有的癲狂、低俗、賣弄和放下身段的取悅都曾瘋狂充斥過這樣集體的狂歡,剩下完美的大團圓結局成了最尷尬又不得不遵循的拜年方式。而《紅海行動》則用戰爭的殘酷和真實血洗了電影中的媚俗,用血肉模糊的大尺度鏡頭挑戰了節日的忌諱,用槍炮聲刺激著安享太平年的國人。

觀眾驚呼於堪比好萊塢電影的場面和蛟龍突擊隊的驍勇善戰,競相傳頌的好口碑根植於自己有一顆炙熱的中國心,國和家的情懷在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用娛樂的形式拿出來,良心製作和好口碑的定性只是時間問題。

看完《紅海行動》,想吃糖

戰爭是讓女人和孩子走開的遊戲。“戰地玫瑰”海清的遭遇使得以暴制暴有了合理的解釋和說服,這是一位失去家庭的婦女最有力度的決定,汽車炸彈時父子之間的嘶吼讓情景重現。女人和孩子的介入讓這場戰爭有了失道寡助的喪盡天良,恐怖分子人性的滅絕需要蛟龍隊員對付敵人時的果斷毋庸置疑,這是維護和平最不想看到和必須的手段。

看完《紅海行動》,想吃糖

在炮火連天的兩個多小時裡,呼吸和排洩讓我用內功一次次憋回去,除了我軍優良的裝備和狙擊手之間的互博,硝煙瀰漫的戰亂區讓觀眾情不自禁的感情投入能更加帶動電影的真實感,哪怕這種情感來自於《戰狼2》裡尷尬的嘶吼。

電影后半段,七尺男兒的一句“好疼”才讓有血有肉的情感有了歸屬地,這樣的執念比女隊員鎖喉壯漢更有力度。前半部分的炮火和演員的投入都將使命壓到一顆糖上,這樣的負重直抵心頭卻顯單薄。

另外,老溫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劇中演員的名字都是兩個字。狙擊手顧順,觀察員李懂,隊長楊銳,女人質鄧梅,記者夏楠,除了張譯和海清,觀眾對於其他演員都不太熟悉。隊員的圓寸頭也容易讓觀眾犯臉盲症,當有鏡頭特寫時,觀影者還要用過目不忘的本領搜尋這是誰的誰,當記憶來臨時卻錯過了該有的精彩,被螺旋上升的劇情甩到了後面。這種好念不好記的名字對於新人演員很吃虧,對於劇中人物的性格也沒有拓展和延伸,唯一的理解是短平快的名字更符合特種兵幹練麻利的作風,尤其在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

看完《紅海行動》,想吃糖

而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在演員名字上下了功夫,雖然主角是怎化妝都能認識的張涵予和彭于晏,但對配角的描寫也有了很好的詮釋。操作無人駕駛員的二郎,會模仿張學友的大師,隊員哪吒,擅長爆破的木星,綽號讓觀眾對各司其職的隊員很清楚,特有的調侃展現了緝毒隊也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團隊,這種處理有很強的代入感,增加劇作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