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太多的科技巨頭不再摳門:大舉併購囤積土地

錢太多的科技巨頭不再摳門:大舉併購囤積土地

7月27日消息,《經濟學人》網站刊文指出,科技公司近年來忽然成為了企業世界最大的投資者,該行業正在從一個囤積利潤的時代轉向一個再投資的時代。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慣常的描述科技產業歷史的方法是圍繞產品週期。20世紀90年代是個人電腦時代;接著是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然後是移動時代;而現在人工智能正在步步逼近。但還可以從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科技行業:它正在從一個囤積利潤的時代轉向一個再投資的時代。

以一個粗略的支出標準為例:市值最高的五家美國科技公司的佔地面積。十年前,如果你把它們佔用的土地加起來,你會發現總面積是紐約中央公園面積的1.5倍。如今,隨著它們持續不斷地展開投資,它們的總佔地面積已經增加了10倍,即6億平方英尺(約合5500萬平方米),大致相當於整個曼哈頓的面積。這種利潤再分配的轉變可謂令人震撼。

亞馬遜佔據了當中五分之二的空間——相當於佔據紐約中央車站以南的所有地方。早在1998年,它的老闆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就給他的股東們傳達了一個不同的信息:它的商業模式是“偏好現金、資本效率型”的。直到最近,這種輕資產的方式在中國也很流行。去年年底,阿里巴巴的市值與中國最大的700家工業企業的總市值相當,但它的資產規模只有後者的12%。投資者青睞於科技公司利用微小的資產負債表創造鉅額利潤的能力,但經濟學家對此感到擔憂。兩年前,前美國財長、著名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擔心科技行業可能會抑制總體投資。因為數字顛覆者會削弱傳統公司的投資信心,它們自己也很少花錢。這是他所稱的“長期經濟停滯”的更廣泛問題的一部分。

但在過去的兩年裡,科技公司們顯然已經不再吝嗇。貝佐斯的亞馬遜去年的資本支出高達250億美元(包括租賃支出),使其成為全球支出第四高的企業,排在擁有17.2萬公里管道的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前面。與公司的核算相比,美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對投資的定義更為寬泛,納入了研發和內容創造。按照這一定義,美國十大科技公司的總投資在五年內增長了兩倍,達到1600億美元。如果把併購和入股小公司的交易計算在內,這一數字則攀升至2150億美元。在這一數字中,五分之二用於無形資產,三分之一用於實體工廠,其餘用於交易。總的來說,這些公司現在和其他上市公司一樣有進行再投資的傾向。

大手筆再投資的不只是科技巨頭。過去3年,中國智能手機公司小米資本支出達到20億美元。聯合辦公空間初創公司WeWork在2017年在實體資產上投資了10億美元。在美國,如果把所有的公司(包括公眾公司和私營公司)都計算在內,據估計科技行業佔整個經濟投資的五分之一,至少佔投資絕對增長的一半。

投資繁榮的四個原因

這種繁榮有四個原因。首先,科技公司正在代表其他的公司開展經營活動。非科技公司沒有建設數據中心,而是從亞馬遜AWS和微軟等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那裡租賃數據容量。AWS每年投資90億美元,與傳統汽車巨頭通用汽車規模相當。其次,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中國消費者既喜歡訪問電子商務網站又喜歡逛實體店,因此當地的科技公司正在紛紛建立零售商店。阿里巴巴有一家名為盒馬生鮮的連鎖店。亞馬遜去年斥巨資收購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隨著科技公司不斷地將觸角伸向傳統經濟,它的影響力也變得越來越大。Alphabet包括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其他押注部門”(other bets)包含逾20億美元的實物資產。

第三個趨勢是,科技公司正在尋求獲取技術和數據。2016年,微軟以24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職業社交網絡LinkedIn。中國企業熱衷於在初創企業中持有非控股股權。過去5年裡,阿里巴巴和騰訊已合計投資了210億美元,二者因而在中國創投領域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投資熱潮的最終成因有可能是完全缺乏紀律性。其中一個警告信號是,閃電般地展開一連串的資產投資活動。據報道,蘋果的加州新總部耗資50億美元,完成門把手的設計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對投資者而言,科技公司的轉變讓人捉摸不透。投資很少就能收穫利潤的壟斷企業很有價值。如果他們能將那些利潤用於再投資並取得高額回報的話,那麼它們會變得更具價值。但風險在於缺乏業務重點。以十大科技公司為例,它們每一美元的固定資產能產生5美元的銷售額,僅達到十年前的一半。公司業務越多樣化,投資回報可能就越平庸。殼牌公司(Shell)和英特爾等長期的大型投資者深諳資本配置之道。Facebook則是反面例子。該社交網絡巨頭的年度投資(包括研發)在5年裡已從30億美元增加至140億美元。從它對用戶隱私的處理方式來看,不難想象其幕後的投資決策是多麼地草率。

科技公司轉變的利與弊

對經濟發展而言,科技公司的轉變有諸多的好處。據路透社報道,蘋果的新總部創造了至少13000個全職建築崗位。大型科技公司的存款在經濟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也不再上升。以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微軟和Netflix為例,它們的自由現金流(它們在投資後剩下的現金)在美國GDP中所佔的比重略有下降,約為0.6%。福特和沃爾瑪等一些藍籌公司也在大力投資新技術,以對抗來自科技公司的衝擊。發生於1998-2001年的上一次科技熱潮造成了網絡容量的過剩,但最終提高了生產率。

從長遠來看,不好的地方在於,科技巨頭的再投資越多,它們的規模就會越大,從而加劇本已顯而易見的反壟斷問題。從短期來看,要注意的是,已經存在泡沫的科技繁榮可能會破滅,資本支出的突然削減可能會對經濟造成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為嚴重的傷害。科技行業已經成為美國新聞週期、政治週期和股市走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它或許也對投資週期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