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野菜

春天的野菜

春天的野菜

田埂上,崗頭邊,溝溝坎坎長滿了各式各樣的野菜。野油菜、豌豆頭、馬齒莧、野豌豆,還有青蒿菜、馬蘭頭、薺菜、蕨菜……帶回家裡,除根、洗淨、剁碎後和上些渣面、玉米粉什麼的,美美地做上許多蒿子面粑粑、蒸馬齒莧,有時還將薺菜剁碎放上些豆腐乾、粉絲,做成一盤盤餃子煮著吃,老人還會做一種油煎的菜餅,類似於北方人說的“野菜餑餑”,老人說吃這種野菜餅,不傷腸胃,而且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身體健康。

春天的野菜

在農耕文明之初,蔬菜也曾是野菜。野菜是一個相對於農田種植蔬菜而言的概念,在物種進化中,有些曾經的山野荒草,被馴化種植成了如今的蔬菜。挖野菜和吃野菜一直都伴隨人們的生活,曾經在春天裡有一個節日是為挖野菜而設立的,這個節日就叫“挑菜節”。陸游《食薺》雲:“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齊菜花。諺雲:三春戴養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記吳地風俗,“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或婦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

周作人先生曾經記錄了當時一種叫“黃花麥果”的野菜,也稱“鼠麴草”,是一種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讚美之雲:“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說的就是浙東人食用野菜的情形。

春天的野菜

野菜的吃法很多,普通人家變著法兒把鮮嫩的野菜涼拌、烹炒、蒸煮、做成粥,或剁成餡包餃子,或做成春餅及春捲……如今,正是各種野菜上市之時,吃膩了魚肉雞鴨的人們,調調口味,嚐嚐清香鮮嫩的野菜,實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上海人愛吃薺菜肉餛飩,有濃郁的清香,口感脆嫩,色調碧綠,吃過了薺菜肉餡大餛飩後,其他的菜肉餛飩就不屑一顧了。但野菜好吃,汙染的問題又凸顯出來,吃環保綠色健康無汙染食品,古今的事情,從來意難全啊!

就像野花一樣,野菜平凡、樸實,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說過:“我曾見草叢裡一種細小的青花,常猜測那是否西方稱為‘勿忘我’的草花。因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見。不過我想,野草野菜,開一朵小花報答陽光雨露之恩,並不求人‘勿忘我’,所謂‘草木有本性,何求美人折。’”是啊,非遺保護,就好比野菜一樣,無需什麼“證明”、“表現”的,楊絳先生說得太好了!

展示各級項目 ,宣傳申報成果;

提高傳承意識,普及保護知識。

長按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