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吳忠市搶抓春耕生產時機保供應紀實

吳忠網記者 楊娜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如今正是全面應對疫情的關鍵階段,也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春耕備耕工作,田間地頭,溫室大棚,播種著希望。

田間地頭幹勁足

春耕生產不誤農時

2月27日,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枸杞種植基地,天藍雲白,枸杞樹吐著嫩芽。李曉和幾位村民像往年一樣忙著為枸杞樹剪枝。

“農時耽誤不得。耽誤了剪枝,產量和價格都會受影響。”李曉說,自己種了5畝枸杞,這兩天在村幹部動員下抓緊備耕,忙碌在田間地頭。

在紅寺堡區柳泉鄉紅塔村,村民們正趁著大好春光搶農時、忙春耕,平田整地、拉糞運肥的身影隨處可見,處處呈現搶抓春耕備耕的農忙景象。

紅寺堡區柳泉鄉鄉長鄭慧玲說,該鄉堅持在謀劃上做早、政策上做優、服務上做好,引導群眾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部署春耕各項保障工作,不僅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為有效開展春耕備耕工作,做到早播快播,紅寺堡區組織黨員幹部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做好春耕生產技術指導服務。截至目前,紅寺堡區已完成6萬畝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儲備種子101噸,組織調運到位各類化肥5100噸,農藥4噸,農膜400噸,各類農機具正在抓緊檢修中,春耕備耕工作正有條不紊展開。

2月26日,陽光溫暖,同心大地春意漸濃。在同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幾臺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在村幹部的指導下,村民們保持距離、分散勞作,勾勒出一幅催人奮進的春耕備耕圖。

“今天天氣美得很,要抓緊時間把土地平整好,繼續把枸杞和青貯玉米搞好,這剛摘掉的貧困帽子,可不能又戴回去。” 54歲的村民李萬成,雖然口罩遮住了他的笑容,但仍擋不住他眼中透出的淳樸希望。他說:“這些天,村幹部、農技員都給咱宣傳了,讓咱們戴好口罩,不要扎堆務農。”

連日來,同心縣按照疫情防控管控要求,有序組織縣鄉農技、農機、種子、執法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以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等為重點,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服務到田到戶率。督促指導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做好農機具保養、調試和檢修,8600臺農機具已完成維修保養,隨時進行春耕生產。

疫情期間,我市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早謀劃、早動手,印發了《關於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穩定農業生產的緊急通知》,及時協調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好農資儲備調運、農機具維修養護等備耕工作,備足小麥、水稻、玉米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春播物資。今年,全市計劃種植春小麥12.7萬畝,根據氣象條件分析,春播期間,吳忠市氣候、降水量及土壤墒情均好於往年。

“線上+線下”指導

農技服務精準到戶

2月27日上午,在利通區板橋鄉任橋村的葡萄種植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種植戶們忙著犁地鬆土,修剪葡萄苗、消毒、蘸泥浸根、定植……大棚裡處處都有新翻泥土的氣息。“馬技術員,按照你說的相關注意事項,我已經把葡萄苗定植準備工作做好了,大棚里正定植著呢……”村民正在通過微信向鄉農經站工作人員馬自強詢問葡萄種植養護方法。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們通過電話、微信群鼓勵村民積極按照計劃春耕,確保不聚集、不扎堆,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我們還積極聯繫農技幹部一邊深入大棚開展流動培訓服務,一邊通過微信工作群開展網上培訓,及時解決村民在春耕備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任橋村黨支部書記康佔祥說,今年,該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積極流轉土地,充分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主動爭取自治區扶持資金170萬元,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產業,計劃種植葡萄、西紅柿、西瓜等經濟作物近60畝。

連日來,利通區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組織農技人員分區域、分領域,包鄉抓片,靈活開展春耕農技服務工作,指導群眾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紮實做好春耕備耕和穩定農業生產工作。同時,該區還建立了利通區蔬菜銷售對接微信群,組織轄區內商超、農貿市場等經營企業與本地農業生產主體“入群”,共享供需信息,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幫助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我們提前做好了農機檢修,備足生產需要的種子、肥料、地膜等農資用品,全力保障春耕備耕工作有序開展。”利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李貴鋒表示,目前,該區各農資公司已儲備春小麥種30萬公斤、水稻種300萬公斤、玉米種17萬公斤,儲備尿素7650噸、磷酸二氨5900噸、複合肥3600噸。6家農機作業公司、17家農機合作社可投入春播生產的各類農機具保有量達到1.4萬餘臺,目前已完成春播前整地15萬畝以上。

春耕生產期間,全市有109家農機服務組織、農機作業公司、農機大戶投入生產,4.6萬臺大馬力拖拉機、激光平地機、殘膜回收機、勻播一體機等各類農機具大顯身手。農業技術人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入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開展現場技術指導,並通過中國農技推廣APP、農技服務110、微信視頻等信息化手段為農戶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線上技術指導與諮詢服務。

農業結構調整

土地成為“聚寶盆”

2月28日,在青銅峽市小壩鎮先鋒村一組,一臺臺挖機、平田機、小型拖拉機和村裡的黨員幹部、群眾正在平整即將要搭建設施溫棚的地面,給準備種的葡萄苗劃線……勤勞的人們正忙著繪製今年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美麗畫卷”。

“今年,我們根據產業佈局,爭取壯大村集體資金1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建設高標準彩鋼蔬菜大棚10棟,種植大青葡萄、玫瑰香、戶太等品種鮮食葡萄,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打葡萄‘錯季銷售牌’。”先鋒村黨支部書記呂光清說,先鋒村今年又流轉了土地200畝包租給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和葡萄種植大戶,以標準化示範點建設為重點,淘汰老品種,更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切實提高先鋒葡萄品質和增收效益。同時,還可帶動170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實行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

好景看春耕,春播定全年。今年,青銅峽市按照優化種植佈局、堅持市場導向、科學配置資源、促進農民增收的原則,通過結構調整,將種植小麥3.2萬畝、水稻11.4萬畝、制種玉米8萬畝、籽粒玉米10.38萬畝、青貯玉米14.22萬畝。目前,正緊鑼密鼓開展春耕備耕工作,為2020年農業豐收奠定基礎。

“疫情期間,我們既要防疫,又不能誤了生產,村上都宣傳過了,我們幹活全程都戴著口罩,幹活也是分散進行,在防護好自己的同時,也把農業生產抓好。”2月28日下午,利通區東塔寺鄉二道橋村村民馬志雲、王全海正忙著駕駛著播種機來回播種。

連日來,該鄉正在積極開展1900畝水稻的打秣保墒工作和各項準備工作,為打好全年農業生產第一仗奠定堅實基礎。

利通區東塔寺鄉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波在白寺灘村的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他說,近期,白寺灘村正在積極開展1600畝土地流轉工作,明確每畝土地流轉費為800元,將由富農農牧有限公司種植玉米和優質苜蓿,這是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分支。

“今年,我們將按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要求,以調減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穩定總產的思路,發展基礎較好的設施蔬菜、露地蔬菜、葡萄產業、優質果品、青貯飼草5大板塊產業。”利通區東塔寺鄉鄉長郝學忠說,該鄉將在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和綜合效益上下功夫,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農業生產,一頭連著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一頭連著廣大農民的致富夢。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時期,搶抓農時至關重要,我們堅持早謀劃、早安排、早動手,為利通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和春播生產提供了保障。圍繞‘一穩二減五優四化’緊抓春耕備耕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利通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盧耀伏說,今年,利通區計劃落實優質糧食種植面積26.84萬畝;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6.16萬畝。奶牛存欄達到17萬頭;肉牛存欄達到9萬頭。新建三千頭以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個,新建肉牛規模養殖場5個。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100%,關鍵技術應用率達9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