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伏天時節收穫忙 西瓜地里說豐年

夏日炎炎,紅古區米家臺上,西瓜地裡西瓜香,西瓜豐收採摘忙。慕名前來的客商,一撥一撥,來米家臺收購西瓜,車水馬龍,絡繹不絕。一車車打著“米家臺”品牌的西瓜,走出田地,去闖蕩省內各地、青海市場。

紅古:伏天時節收穫忙 西瓜地裡說豐年

8月1日,仲夏時節的米家臺一片蔥蘢。西瓜地裡,翠玉滿堂,靜靜地沐浴麗日,“待字閨中”。“全副武裝”的採摘工們站成一排,首尾接龍採摘西瓜,傳遞到地頭的收瓜車上,人群中不時爆發出陣陣歡笑,解開勞碌的疲乏。

“這裡的旱砂西瓜味甜,汁多,口感好,一上市,必遭哄搶。我這次已經是第二次到這裡來批發裝車,今天再拉3噸。”來自青海循化的客商李先生樂呵呵地打趣說。大家夥兒,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都說,今年米家臺的西瓜豐收,銷路不愁瓜農笑。

紅古:伏天時節收穫忙 西瓜地裡說豐年

56歲的張成才是這塊西瓜地的主人,人群中,他顯得格外忙碌,一會兒和摘瓜工們一起採摘西瓜,一會兒又操心著稱重、裝車。趁著忙碌的間隙,張成才和記者一起蹲在地頭,“侃”起了他的旱砂瓜。

“3月份栽種了34畝西瓜,現在一大半已經賣出去了,畝均產量7000斤左右,收購價格在五毛到1塊錢之間,收益預計能達到十五六萬。”老漢臉上掛著笑容。娓娓道來,去年,他在米家臺栽種了100多畝的蘋果樹和梨樹,因為果樹近三年內還都不能掛果,所以就又套種了西瓜、鬱金香、向日葵等農作物。熟料,西瓜,這樣爭氣,成為一顆致富瓜。

談到種西瓜,張成才可是個地道的“土專家”,年輕的時候他在紅古區馬家臺種西瓜,由他種植的馬家臺西瓜曾獲中國第四屆藝術節金獎、甘肅西瓜博覽會金獎等重量級榮譽。2016年,在承包了米家臺的荒地之後,他又在這裡開闢了自己的“新戰場”。

紅古:伏天時節收穫忙 西瓜地裡說豐年

滿懷著收穫的憧憬,第一批“米家臺”牌西瓜在去年秋天喜獲豐收。讓老張沒想到的是應了“萬事開頭難”那句話,由於米家臺以前沒有種植西瓜的歷史,西瓜品牌效應基本為零,而西瓜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只認“老牌子”,導致40多萬斤的大西瓜無人問津,嚴重滯銷。多年的“土專家”遇到了在之前根本就算不上問題的問題,而且很嚴重。

“當時我拉著西瓜去海石灣蹲了三天,結果連飯錢都沒買出來”。望著滿地賣不出去的西瓜,張成才心急如焚、一籌莫展,一年來的辛勤耕耘眼看就要泡湯了。

“關鍵時刻,是我們村的幫扶單位——紅古區檢察院的幹部們給我幫了大忙。”張成才滿懷感激地回憶說,在瞭解到他的西瓜滯銷以後,檢察院的幹部們先是自己買,你要10個,他要20個,然後幹部們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發賣西瓜的消息,再就是利用各種渠道介紹熟悉的人前來購買。漸漸地生意有了起色,田間地頭來收瓜的車也多了起來,最終40多萬斤的西瓜被銷售一空,老張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紅古:伏天時節收穫忙 西瓜地裡說豐年

“感謝檢察院的好乾部,要不是他們,我家的西瓜就要爛在地裡了,他們為我們老百姓做了實事、好事,我真是一輩子都忘不了。”張成才說。以後有了檢察院幫扶幹部的關心,不管幹什麼心裡就有底了,沒啥擔心的了。

依託農業種植,張成才帶領當地人不但把飄香的瓜果送進了大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民也在張成才的帶領下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在紅古區檢察院的幫助下,鄉親們成立了農村合作社,為村民提供了5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村上農民工人均收入達到18000多元,比往年提升了2000多,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張成才說,大家都在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中你追我趕,在希望的田野裡耕耘和收穫著自己的未來,沉浸在靠雙手賺錢致富的甜頭中。

“從種瓜開始,一直就沒閒過,工資按月發放,我是長期工,每天100元。算一算,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我很開心,也很滿意。”西瓜地裡的打工者、該區紅古鎮旋子村張英福說。

站在收穫的田野上,張成才信心滿滿。他說,今後他將以西瓜基地為基礎,打造農家樂採摘、農事體驗項目,發展生態休閒農業,那時將帶來更多收益,能帶領更多的農民兄弟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