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老区放牛娃到清华大学校长,他是靠的天才还是勤奋还是……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2013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7月,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2012年,薛其坤提出界面高温超导,2013年,又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6年9月,有中国诺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结果揭晓,薛其坤获得“物质科学大奖”。学界对此“实至名归!”

杨振宁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这是中国本土首次诺奖级的实验,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实验的基础上,发表出了诺奖级的科学论文。”

薛其坤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天才吗?不是,他取得如此成就一切源自不断遭遇挫败。而且挫败后不服输。他出生在革命老区蒙阴县农村家庭,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放牛放羊,可就是这样他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结果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落败的他憋了一口气,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 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更惨,物理只考了39分。

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人家读博士,5年, 他却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硕士毕业后一两年,他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科研生涯。

后来薛其坤去日本留学,薛其坤对日本的岁月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时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薛其坤的英语口语非常差。甚至没办法完整说一段话。他就把演讲一字一句抄下来,专门找了一个房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训练,从头到尾,模拟了80多遍!他不但纠正了发音,还把演讲进度控制在秒上,连每一个单词做什么手势,他都练习到位。

回国后的薛其坤,20年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厚积薄发的他,35岁晋级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当中,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长达4年时间里,薛其坤带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尝试,不断失败。1000个样品,反复测量,一次次不顺利、调整,再测量…

遇到挫败、委屈和心酸,薛其坤常常给团队打气说:“全世界都试图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

执教18年来,他带出了17位博士后,72位博士和3位硕士。很多学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为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种传递了下去。

从革命老区的放牛娃走到清华大学的校长,薛其坤靠的不是天才也不是背后的光环,而靠的是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