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园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

截至2017年12月底,学校有教师3461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58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40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582人。


现有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7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8人入选讲座教授,36人入选青年学者,22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33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18人,在职“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37人。

截至2014年,清华大学共获得7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包括: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20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 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9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二等奖14项。

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

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学校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而先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并与课堂学习相互促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