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一、先秦宣太后(掌權36年)

秦宣太后,羋(mǐ)姓,出生地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又稱羋八子。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宣太后以為子奪位的行動和過程告訴世人,女人不是弱者,她更不是一個“弱質女流”,任何人如果拿鄙視女人的眼光來看她,必將自嘗苦果。這個三十歲上下的成熟美婦人一躍成為封建社會里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國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時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二、西漢呂太后(掌權16年)

呂太后即呂雉(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她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呂太后當政十六年,推行約法省禁、與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幾件大事:叫各郡縣推舉優秀農民,予以勉勵,減輕賦稅,改秦稅什收其伍為什伍稅一;允許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遷徙他鄉的農民回到家鄉,並歸還田宅,官吏不得因其過去有不法行為打罵或歧視;釋放奴婢,回鄉從事農耕,官吏不得干涉;裁減大批軍官士卒,轉業還鄉,優先給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廢秦時因株連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使邊境安定。這些政策的實施,緩和了內外矛盾,刺激了生產發展,增強了漢王朝的國力。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三、東漢鄧太后(掌權16年)

鄧太后叫鄧綏,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的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生下來只有百多天的殤帝劉隆,被鄧綏迎立即皇帝位。鄧綏隨之被尊為太后,臨朝聽政。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四、北魏馮太后(掌權十四年)

馮太后(名不詳)是長樂信都人,出身於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後宮,成了拓跋氏的婢女;正平二年(452年),13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這一年,馮氏只有11歲;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氏被冊封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英年早逝,由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馮太后,主持北魏政權多年,其團隊中主要是中書學畢業的士族大地主,對北魏國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影響深遠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體智慧的結果。無論算到馮太后頭上,還是孝文帝頭上,都是貪天之功。只能說,馮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層多年,以個人智慧實現了北魏兩代人的順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馮太后實行的,她輔佐三代帝王,為北魏王朝的政局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五、東晉褚太后(掌權40年)

褚蒜子(324年-384年),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后。褚蒜子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父親褚裒官拜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褚蒜子天生麗質,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修養,從小就見識開闊,氣度寬宏。十餘歲便被選為琅琊王司馬嶽的妃子。司馬嶽即位,是為晉康帝。時年二十歲的褚蒜子成為了皇后。此後,她曾三度臨朝,扶立了六位皇帝,臨朝稱制總共約四十年。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六、唐朝武則天(掌權45年)

武則天,名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家,善於察言觀色,在太宗時期不是特別得寵,就轉向了儲君李治,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就把出家為尼的她又接進宮去,拜為昭儀。此後因為高宗體弱,武則天就借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之機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買人心,佐持朝政三十年後,在690年,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七、北宋高太后(掌權9年)

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小名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親,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她的姨媽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因此家庭地位顯赫。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帝。當時的高太后已經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高太后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高太后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派,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期,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后臨朝期間史稱“元祐之治”,她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高太后對北宋皇權的平穩過渡、政局的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八、北宋劉太后(掌權11年)

劉娥(968年—1033年),章獻明肅皇后,宋真宗趙恆皇后,宋仁宗趙禎養母!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宋自開國以來,本無女主臨朝的先例。真宗朝後期,劉娥逐漸掌控了朝政大權,宋真宗不安,以宰相寇準為首的一黨更不容劉娥獨攬朝政,劉娥則結丁謂、曹利用等外朝朋黨,最終將反對她專權的寇黨勢力徹底擊敗,宋真宗駕崩後,仁宗繼位,劉娥又設計貶丁謂,殺曹利用,徹底掌握大權!劉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飾,至死不肯還政於宋仁宗,引得後世非議。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九、遼國蕭太后(掌權40年)

蕭綽,小字燕燕,契丹族,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遼景宗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生母。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尊蕭綽為皇太后,按景宗留下的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將遼國交到了二十九歲的蕭綽手裡。統和元年(983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蕭太后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學習漢族文化,這些舉措不但將遼國從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向封建制轉化,更改善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據《遼史·刑法志》記載,自蕭綽變革之後,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遼國內政呈現一片興旺的景象。宋太宗於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的三月,對遼國發動“雍熙北伐”。 蕭太后親自披戎裝上陣,大敗宋軍。後來,遼宋達成澶淵之盟,雙方結束了多年不息的爭戰,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相對和平。

中國曆朝歷代十大女強人:太后篇

十、清朝慈禧太后(掌權48年)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和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慈禧是以殘忍的手法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為維繫其獨裁權力,對於政敵的整肅,她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給近代中國帶來的惡果是不言而喻, 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均難辭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