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黃蜂”身世

希特勒上臺不久,德國便走上了大規模擴軍備戰的道路。德國軍方在發展坦克的同時,也十分關注自行火炮的發展。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初期,德國便研製成功T1自行反坦克炮和T3突擊炮等自行火炮。在發展反坦克用的自行火炮的同時,德國人也對自行榴彈炮予以足夠的重視,先後進行了不同口徑、不同身管的火炮的裝車試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德國軍隊對波蘭和西歐發動“閃擊戰”取得成功,特別是進攻蘇聯之後,德軍統帥部深感牽引式火炮跟不上坦克推進的速度,要求加速研製和生產自行火炮的呼聲甚高。因此,德國便同時開始研製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榴彈炮。“黃蜂”105毫米自行榴彈炮於1942年7月25日研製成功試製型炮車。但是,由於當時東線更急需自行反坦克炮,於是,優先生產了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同樣以II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黃蜂”自行榴彈炮,直到1943年2月才正式開始生產。到1944年7月,共生產出676輛“黃蜂”自行榴彈炮。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需要指出的是,生產這種自行榴彈炮的工廠,是被德軍佔領的波蘭華沙附近的法莫工廠。該廠的生產直到1944年夏被蘇軍解放時為止。

還有一個“小插曲”是,不知是什麼原因,希特勒不喜歡“黃蜂”(德文Wespe)這個名字。1944年1月,希特勒下令“必須取消這個名稱”。於是,德軍又恢復了原來的代號,即Sdkfz.124自行榴彈炮。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黃蜂”自行榴彈炮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參戰。其後,以東線使用為主,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上也有使用,一直用到二戰結束。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自行榴彈炮的先驅

“黃蜂”自行榴彈炮採用II型輕型坦克底盤,在II型坦克的基礎上,去掉炮塔,加上上部結構及火炮製成。它的戰鬥全重僅為11.7噸。在66年前,以10多噸重的底盤裝上大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算得上是很前衛的了。車長4.79米,車寬2.24米,車高2.32米,小巧玲瓏,拿二戰時期的標準看,算得上是“小車裝大炮”的典範了。車輛乘員5人,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偏右的位置,車長位於火炮的右側,炮長位於火炮的左側,在車長和炮長的後面各有1名裝填手。與基型車相比,車體前部改動不大,車體後部加裝了阿爾凱特公司制.造的上部結構,但整個炮車的總裝還是在波蘭的法莫工廠完成的。戰鬥室的頂部是敞開的。這也是二戰初期和中期自行火炮的主流結構形式。“黃蜂”自行榴彈炮的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黃蜂”自行榴彈炮的主要武器是1門leFHl8/2型105毫米榴彈炮,身管長為28倍口徑,火炮的高低射界為-5~+42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7度。一般來說,要完成大多數射擊任務是足夠了,但要大範圍轉移火力時,就需要駕駛員轉動炮車才行。發射的彈種有榴彈、穿甲彈、破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等。發射FH Gr榴彈時,最大射程可達10650米,發射穿甲彈時,在5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穿甲52毫米,最大射程1500米,發射破甲彈時,破甲厚度達100毫米,最大射程也是1500米。由於戰鬥室的空間狹小,炮彈的彈藥基數僅為32發。為了彌補彈藥基數的不足,在戰鬥中往往要有彈藥輸送車伴隨作戰。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該車輔助武器為1挺MG34型7.92毫米機槍和2挺MP38型衝鋒槍。不過,這些都是乘員自衛用的武器,不固定安裝。瞄準鏡有3具,1具用於間接瞄準的Rbl36型瞄準鏡,1具用於直接瞄準的Sf1.ZF.1型瞄準鏡,另有1具備用的34型瞄準鏡。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安裝了大口徑火炮後,一個突出的變化是,使整車的重心提高,從而使炮車行駛的穩定性變差。在不平整的地面高速行駛時,駕駛員要特別小心駕駛,以防側翻。

致命的毒針 德國“黃蜂”自行火炮

動力傳動裝置仍沿用II型坦克的,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40馬力,變速箱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懸掛裝置為碟片彈簧式,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黃蜂”自行榴彈炮的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20千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