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刷屏背後,98家中國藥企研發費用不及銷售費用

這幾天被瘋狂刷屏的《我不是藥神》

深深地擊中大多數觀影者的內心

《我不是药神》刷屏背后,98家中国药企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研發新藥的意義在於“活著”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這是《我不是藥神》裡,一位身患慢粒白血病的婆婆流露出的無助。

《我不是药神》刷屏背后,98家中国药企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在這部討論生命價值的電影裡,售價高昂的“格列寧”是無數白血病患者們的救命神藥。

現實世界裡,的確有著一款與“格列寧”極為相似的藥物,它的名字叫格列衛。這是一款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又稱“慢粒”)的靶向藥,中國售價23500元/盒,一盒只夠一個月使用。

慢粒一度被學界視為一種毀滅性疾病。在這款藥上市之前,除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外,臨床上對於慢粒幾乎沒有其他有效治療手段。如果沒能及時移植,它甚至會轉成急性白血病並導致患者死亡。

2001年,格列衛獲批上市。此後,全世界80%以上的慢粒患者都可以實現帶藥治癒。不少人都把格列衛視為史上最成功的靶向藥物之一。可以說,它開闢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

然而這款“神藥”的研發之路走得異常艱辛。從發現靶點到最終問世,格列衛整整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而製藥企業諾華公司在它身上的投入超過50億美元。

事實上,對於整個生物製藥行業來說,絕大多數藥品的新藥研發都極為漫長、艱難。

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道路,通常在成百上千個藥品研發項目中,最終只能有一個產品可以成功上市。有資料顯示,隨著新藥研發成本不斷升高,雖然不同藥品在研發上投入的費用各有不同,但總體而言,現在企業成功推出一款新藥,至少要花上10年的時間,斥資超過10億美元。

但,這卻又是製藥企業不得不做的事。

如今,研發創新實力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家制藥企業競爭力的標尺和市值變化的風向標。

中國藥企的研發潮

事實上,中國的抗癌等原研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一般高於周邊國家。為了解決用藥貴用藥難的問題,國家出臺了多個政策均指向降藥價。

國務院辦公廳此前發佈了《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受到多地監管部門“優待”等,將大大刺激企業研發創新。

山東財經報道記者通過wind數據看到,行業多家大型藥企加大了對研發費用的投入。

2017年年報顯示,A股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71家中,54家企業研發費用超億元,其中恆瑞醫藥、復星醫藥2家企業2017年一年的研發費用就超過了十億元,分別為17.59億元、15.29億元。山東的步長製藥、東阿阿膠、金城醫藥、辰欣藥業、魯抗醫藥等企業研發費用均超過億元。

此外,10家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超10%。

表1:2017年上市醫藥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前十名

《我不是药神》刷屏背后,98家中国药企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恆瑞醫藥投入研發費用及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均名列前茅,堪稱是中國上市藥企中最熱衷研發的企業。

2017年,恆瑞醫藥投入研發費用17.59億元,同比增長48.53%。恆瑞醫藥介紹,圍繞公司藥物開發“創新+仿製藥+國際註冊”功能板塊建設,加強研發隊伍建設,提升公司藥物開發實力。此外,還積極推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等。2017年,公司投入研發費用較多的品種分別是馬來酸吡咯替尼及片、PD-1、脯氨酸恆格列淨及片等。

57%醫藥企業更重視廣告宣傳推廣

業內人士告訴山東財經報道記者,醫藥企業銷售費用包括市場開發與學術推廣費、廣告費、業務招待費等,不同的上市公司統計口徑不同。那我們就以wind統計數據為準,來看一下大眾比較關注的廣告宣傳推廣費(銷售費用)(一下簡稱“廣告宣傳推廣費”)情況。

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171家公佈2017年年報的醫藥企業中,有98家企業廣告宣傳推廣費超過了研發支出費用,也就是說57%的中國上市藥企似乎更側重於廣告宣傳推廣。

表2:部分上市醫藥企業2017年數據一覽表

《我不是药神》刷屏背后,98家中国药企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華潤三九、雲南白藥、太極集團、吉林敖東、同仁堂、辰欣藥業、葵花葯業、江中藥業、莎普愛思、馬應龍、仁和藥業、哈藥股份等被人熟知的製藥企業都屬於廣告宣傳推廣費高於研發支出費用的企業。

2017年,華潤三九的營業收入達111.12億元,比上年增長23.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3.02億元,比上年增長8.67%。

而在淨利潤上漲的前提下,華潤三九廣告宣傳推廣費為33.45億元,仍比其淨利潤還要高。

山東財經報道記者瞭解到,華潤三九的核心業務定位於自我診療和中藥處方藥領域,中藥配方顆粒是華潤三九處方藥的重要業務之一。其中,自我診療業務主要包括OTC、OTX及大健康業務;中藥處方藥產品覆蓋心腦血管、腫瘤、消化系統等領域,擁有參附註射液、參麥注射液等多箇中藥處方藥品種。

再看雲南白藥,分業務來看,藥品、健康產品和醫藥商業三大塊業務合佔了雲南白藥95.22%的營業收入,是雲南白藥收入的主要支撐。在2017年中,藥品板塊的營業收入為50.4億元,同比增長2.56%,是所有業務中增速最慢的一塊。藥品板塊包含了雲南白藥的中央型產品(如雲南包藥氣霧劑、雲南白藥膏等雲南白藥系列)和普藥類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雲南白藥的研發投入約為0.84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0.35%,研發投入金額同比2016年下降6.55%,絕對算的上是同行業中低水平。作為一個營收過百億的上市企業,雲南白藥在研發投入上,相對較少,有後繼乏力的趨勢。

同時,公司利潤總額36.22億元,而廣告宣傳推廣費就為21.79 億元。這已經是雲南白藥收緊廣告宣傳費用後的結果了。2016年,雲南白藥7.07億元廣告費,是當年所有醫藥類上市公司中數額最大的;其次才是白雲山5.11億元、葵花葯業3.41億元、吉林敖東3.38億元。此前引發市場關注的莎普愛思,2016年廣告費為2.63億元,排在第10位。

復星醫藥廣告宣傳費用比淨利潤還高

一位行業內人士向山東財經報道記者表示,根據規定,處方藥不得在大眾傳播媒介發佈廣告,因此非處方藥的廣告費用投入要大於研發投入;一般情況下,中藥非處方藥企業研發投入較少。

不過,在這些企業中,復星醫藥還是可以站出來“刷數據”的。

表3::2017年上市藥企廣告宣傳費用最高前十名

《我不是药神》刷屏背后,98家中国药企研发费用不及销售费用

首先,不得不說,復星醫藥是上市醫藥企業中研發投入較多的企業。2017年年報顯示,其營收達185.34億元,淨利潤31.24億元,研發投入達15.29億元,同比增長38.26%,佔營收比例達8.30。其中,製藥業務的研發投入12.75億元,同比增長32.39%。

復星醫藥方面也表示,公司將持續加強抗腫瘤藥物的產品佈局。截至2017年,有6個單抗品種(包括一個創新單抗)、11個適應症已於中國大陸獲臨床試驗批准。除新併購的GlandPharma外,復星醫藥在研新藥、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及一致性評價等項目171項,9個項目正在申報進入臨床試驗、29個項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27個項目等待審批上市。

值得欣喜的是,2018年初,復星醫藥成員企業萬邦醫藥旗下品牌施力達順利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苯磺酸氨氯地平。氨氯地平是中國銷量最大的抗高血壓藥物,在中國患者使用最為廣泛,它能減少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風險。

儘管,復星醫藥在研發投入上已經做得全國領先,但其廣告宣傳費用還是高達43.48億元,比淨利潤還要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製藥行業來看,銷售費用普遍高於研發費用投入。此外,從國內製藥企業來說,隨著改革的推進,高開高返越來越多,未來企業的銷售費用會更高。(記者 戴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