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時代,要怎麼經營你的品牌?

1、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大膽開創新品類

在大品牌時代,一個品類就像一棵大樹,每個分枝上都掛滿了世界級的品牌。即便在細枝末節中發現一些本土品牌,也都是在這個品類上耕耘多年的一線品牌。

就拿轎車這個品類為例。在這個品類上,底端市場以大眾、豐田、本田、現代、起亞、福特、標緻、菲亞特、別克、雪拂蘭、尼桑、馬自達等國際品牌為主導,中高端市場仍然以寶馬、奔馳、奧迪、雷克薩斯、捷豹等國際品牌為主導,雖然在中低端市場也能看到奇瑞、吉利、比亞迪、中華等本土品牌,也只不過是“見縫插針”,沒能動搖國際品牌的“統治”地位。

那麼,問題就來了:假如你是做汽車的,該如何進入這個市場?開發一個跟他們類似的產品,盲目跟進?還是開發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另闢蹊徑?

來自美國加州的特斯拉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開創新品類。他們用IT理念創造一個純電動豪華跑車,與現有的燃油轎車進行了有效區分,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們開發的不是電動跑車,而是普通的燃油跑車,就算再優秀,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新品類,是一棵新栽的樹,與老品類越遠,越容易生存。而且,你有機會從“根”開始做這棵樹的主宰者。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2、不要想討好所有客戶,要懂得聚焦

多元化、全方位、全面出擊的戰略,不知誤導了多少中國企業家,更不知扼殺了多少強勢品牌。曾經的春蘭、如今的海爾都是這個戰略的犧牲品。今天,春蘭的死,我們不去評論它,主要說說海爾。

一句廣告語“海爾,中國造”曾經喚起所有中國人的自豪感,海爾優質的產品以及良好的服務也一度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從而讓海爾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然而,海爾沒有守住它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優勢資產,肆無忌憚地橫向擴張,從白色家電擴張到黑色家電,從家電領域擴張到電子領域,又從電子產品擴張到生物醫藥,今天的海爾幾乎沒有不涉足的領域,也沒有不做的產品。結果怎樣呢?大大稀釋了其固有的品牌認知,在人們心目中造成“什麼都有,卻什麼都不強”的印象。

消費者的印象總是體現在企業的利潤上。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品牌印象良好,你的企業一定是利潤豐厚的,就像今天的蘋果,利潤率高達20%以上;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品牌印象不好,你的企業一定是利潤微薄,就像今天的海爾,在經營的壓力之下,只好斷臂求生,壓縮中層,裁減員工,日子過得十分落魄。

因此,我衷心希望我們的企業家一定要懂得收縮焦點,守住定位,在人們的心智中縱向滲透,而不是橫向發展,更不要總想遍地開花。大品牌時代,聚焦是金,守護是真,其他都是浮雲!

3、不要想把同樣事情比別人做得更好

“物美價廉”和“性價比”這兩個詞彙,對中國企業而言並不陌生。多數企業都把心思花在這個上面,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做出更好的產品,並用更低的價格賣出去”。所以,他們信奉這樣一個口號:“同等質量價格最低,同等價格質量最高。”

這個方面的最典型案例可能莫過於前些年聯合利華“清揚”挑戰寶潔“海飛絲”的案例。當時,聯合利華揚言,“清揚”要在3年內“幹掉”海飛絲,成為中國“去屑洗髮水”的第一品牌。

記得,當時的電視廣告也頗具攻擊性,聘請小S做形象代言人,廣告語大致是:要是有人接二連三地欺騙你,你會怎麼辦?甩了他。

然而,時至今日已經10年了,清揚的市場份額超越海飛絲了嗎?沒有。清揚還是原來的清揚,海飛絲還是原來的海飛絲,市場格局並沒有因為清揚的挑戰而改變。

在大品牌時代,更是如此。所有采取“更好”策略的品牌將統統失去競爭力,在這個策略上,將來上來一個品牌,就會死掉一個品牌。

因為,未來的競爭焦點已經不在於“更好”,而在於“不同”。

4、不要在夾縫裡生存,“跟隨”永遠沒有出路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中國企業,乃至有些國際公司,都在採用“跟進”策略,人家要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在業界有人還提出“模仿式創新”的概念,鼓勵那些企業在“跟進”的道路上繼續攀爬。

於是,在中國各行各業也出現了很多重複建設,什麼好賣,大家就做什麼,在“功能相近、品質相近、風格相近”的死衚衕裡短兵相接,直到把這個行業做死為止。

前些年,在中國大地上風行一時的“山寨”產品,更是“跟進”策略的“巔峰之作”,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傷害了平民百姓。

跟進是什麼?是一種“腦殘”式的生存,更是一種踐踏“尊嚴”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既“腦殘”又“怯懦”的人能夠受人尊敬,更不可能做成大事。

在大品牌時代,這種盲目跟進已經結束了生命,在市場夾縫裡生存的企業即將相繼倒閉,市場的准入門檻變得越來越高,隨隨便便成功的幾率變得越來越低。

大品牌時代,要怎麼經營你的品牌?

5、不要想象客戶喜歡低價,市場上只有“看不起”,沒有“買不起”

成本領先戰略,是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中的第一大戰略,曾經為戴爾、西南航空公司等國際知名企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不少企業也採用這個戰略,成就了不少品牌。比如:神舟電腦、奇瑞汽車、三鹿奶粉、格蘭仕微波爐等。

然而,在大品牌時代,這種戰略卻遇到了麻煩,利潤問題、質量問題、消費者滿意度問題等諸多問題接連爆發,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在“低成本”導向下的“質量問題”悲劇,已經眾所周知。

比起三鹿,狀態略好的品牌是奇瑞汽車,截止目前至少沒有發生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的質量案件。然而,奇瑞汽車的盈利狀況卻不堪入目,連續幾年虧損,曾經的“國車”級的“奇瑞QQ”也風光不再,整個公司的經營舉步維艱。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告訴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在大品牌時代,沒有“買不起”,只有“看不起”,成本主義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的競爭焦點,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高成本”。

6、不要只埋頭做好產品,好概念比好產品更值錢

在多年的諮詢工作中,我遇到過很多“務求實效”的企業家,他們不僅誠信做人,踏實做事,而且不少企業家還是技術高手,他們對自己產品的品質和功能的把握,可謂達到了國際水平。

然而,遺憾的是,恰恰他們這些具有國際水準的好產品到了市場之後,卻遭遇“賣不出去”的尷尬,讓他們覺得一頭霧水。

今天,我給大家揭曉答案:市場上沒有真相,只有顧客的認知。在市場上,一個好的產品未必一定要受到顧客的認可,我們不能只做一件好產品,就要期待消費者追捧。

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傻把式,品牌經營也如此。你不僅能做好產品,還必須善於利用概念來進入消費者心智。

大家是否還記得,金龍魚調和油曾經推出的一個概念叫“1:1:1”?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就這個概念奠定了金龍魚在調和油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中糧集團的福臨門,在品質上不如金龍魚嗎?我不這麼認為。但福臨門卻始終打不過金龍魚。為什麼?

因為,在市場上,在消費者的心智裡,一個好的概念勝過好的產品。市場營銷永遠是心智之戰,品牌之戰,而不是單純的品質之戰和功能之戰。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