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被其他孩子推搡時,家長該怎樣處理?

Joanna3182234416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推推搡搡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沒有發生太嚴重的傷害,家長不必急於介入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發展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解決衝突的能力的社會化過程。文中的小女孩,在被別人推搡之後毫不在意,也不會因此鬧情緒,這種情商和寬容,我覺得是很可貴的,家長不必因此而太焦慮,尤其是如果語氣不好地指責別人家的孩子,一方面對別人的孩子會有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其實也阻斷了自家女兒獨立的鍛鍊機會。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不要太著急,在旁邊觀察一會兒,說不定兩個孩子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過一會兒就高高興興的又玩在一起了。

當然,家長擔心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受到傷害的心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父母可以跟孩子強調幾個原則:第一個當然是要保護自己,一旦對方的小朋友動作過大,首先要大聲對對方說:“你這樣是不可以的!停下來!”如果對方不停手,自己一定要第一時間離開現場,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之後情緒受到了影響,家長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表明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他把情緒宣洩出來,引導他講述一下事情的經過,然後和他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壹父母


其實對於學齡前、甚至還沒上幼兒園的2、3歲孩子來說,在玩耍的過程中被推、打了一下,並不會像大人那樣,覺得好沒面子,覺得損害了自己的尊嚴,想到現在受欺負以後怎麼辦?

孩子的想法很簡單,要是不影響自己玩,就不太在意;要是對自己影響有點大,比如最喜歡的玩具被拿走了,那就只想去取回自己的東西、保護自己的利益。

所以孩子之間的打或被打的情況,比我們成人世界的衝突單純一些,他們只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已。

如果不是太嚴重,大人可以不要介入,先在旁邊去觀察看看這兩個孩子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孩子的力量本身就不大,打一下碰一下其實並不會太危險。我們可以觀察等待,讓孩子自己想到解決的辦法、和別人相處的方法。孩子自己想到的一定比大人教的要好。

如果矛盾升級了,那家長肯定要介入,幫助孩子處理,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趕緊把兩個孩子分開。

分開孩子們是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傷害,然後趕緊的去安慰自己被打了的孩子。他現在可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第二、說出他的情緒。

當你給孩子當下的情緒貼一個標籤,說出他現在是難過、是悲傷、是委屈,天然就有安慰的作用。你可以蹲下來,抱抱他:“寶寶剛才被打了,痛不痛?媽媽知道寶寶現在可難過/委屈/傷心/生氣了!”

孩子在你的安慰下,會漸漸的平靜下來,好像沒什麼事兒了。但我知道,很多家長心裡還是有疑問的:我難道只要安慰他就可以了嗎?這不跟息事寧人差不多嗎?我家小孩以後不會有心理陰影嗎?

當然不是能只是安慰,我們要教會孩子合理地解釋這件事,還要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一個孩子正確的社交示範。很多時候,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這件事兒,而是大人對這件事兒的解釋。所以:

第三、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風格

孩子被打了,這肯定是件不好的事情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就把它解釋為短時間、小範圍的、偶爾發生的特別事件,這樣能儘量減少這件事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說:

“今天我們遇到的這個哥哥因為太喜歡你手裡的小火車玩具,才跟你打起來的。”

言下之意:

明天我們就不會再被打了;

下次遇到的不是這個哥哥,也不會被打了;

如果不拿這個小火車玩具也不會被打了;

有時候家長自己也很生氣,很容易脫口而出:“這個哥哥怎麼回事,老是喜歡搶玩具打小朋友!”

一說“老是喜歡”,那被打了的孩子就會覺得:“完了,自己好像要被這個哥哥搶一輩子玩具了!”

這就更可怕了,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以後總是會被欺負。

第四、利用這個機會,教會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保護自己。

爸爸媽媽可以蹲下來,用孩子的語氣,教你的寶貝說:“不要打我!”

語氣一定要嚴肅、有威懾力、言簡意賅千萬別複雜!字一多,威懾力下降,孩子還不容易學會。

家長、成年人可能會懷疑:就這四個字?就這麼簡單

對成年人的世界來說,當然簡單,但我們要教的那個孩子,是學齡前的孩子,要震懾的那個打人的小孩,也是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多複雜呢?太複雜,孩子也學不會啊!

很多孩子甚至才剛會說話,長句也說不清楚。在遇到衝突的時候甚至更緊張,所以,簡單的語言最好。

教會自己的孩子說這四個字,然後陪著你的孩子去和那個打人的孩子說:

不要打我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們來說(學齡期孩子出現的校園欺凌是另一回事),語言的震懾力是很有效果的。

當然一次兩次,不一定能成功,你的孩子可能不敢說。這沒關係,不要逼迫他,告訴他,下次有人打你,你可以對他說:不要打我!

你需要堅持多次,通過各種方式來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用手偶玩扮家家的時候,手裡的小狗狗會說:不要打我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故事裡的小朋友會說:不要打我!

一旦孩子能乾脆地說出來,對方聽到了怒吼,反倒會嚇得溜之大吉。

當然,也有個別小朋友是不吃這一套的,如果遇到這樣的小夥伴,就可以採用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計”,先對著那個打人的孩子大聲說:“不要打我”!然後轉身就走,不要猶豫!

先避過沖突,如果還想修復兩個小朋友友誼的小船,可以等對方情緒平靜後再說。

孩子和別的小夥伴發生了衝突,孩子也許會難過,家長肯定很心疼,但這也正是教孩子處理矛盾的機會。

社交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經驗來練就,只有“發生才有機會”。

所以,在孩子上學之前,有爸爸媽媽時刻照看著,這時候經歷一些肢體衝突、矛盾,相對來說不算危險,但這時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所積累的解決衝突的辦法和經驗,對孩子們長大後,如何合作,如何獨立面對沖突卻很有幫助。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幼年經歷的衝突和矛盾,如果處理得好,也非常珍貴。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不管是幼兒還是兒童,在一起相互嬉戲玩耍時,大都把注意力放在玩兒上,你推我一下,我碰你一下,這都是正常現象。如果家長誤以為你的孩子被欺負了,就上前去保護孩子,反而才會產生問題,下面我略作分析。

第一,過度保護孩子,反而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小孩子在相互玩耍的過程中,會通過觀察與模仿學習怎樣玩兒,甚至會觀察是否有遊戲規則。如果家長忽略這兩點,你光出於下意識保護孩子的目的,你就不知道該教孩子怎樣和小夥伴一起嬉戲玩耍。特別是對於缺乏遊戲規則的追逐,孩子如果被碰疼了,會自己動腦筋——我該怎樣不被別人碰到或碰疼呢?其實這是孩子下意識自我保護心理,你不讓孩子經歷,他不會迅速建立起來的。

第二,教孩子玩兒,並在玩兒中學會自我保護才是重點。就拿小朋友一起相互推搡的現象,你可以在家裡,或者戶外和孩子玩兒,通過教孩子認真觀察,並機敏地快速躲避,讓想推他的人總是推不到。你再看孩子,會玩兒起來很開心。幼兒或兒童由於肢體動作靈活性是一個漸進式提高的過程,可以教孩子走或跑S線路,這正好避開被只能跑直線的小夥伴推到或碰到的現象。類似這些做法還有很多,需要家長自己去觀察,在玩兒中教。

第三,孩子偶爾摔碰一下,家長不要責怪孩子。孩子的自信和勇敢恰在於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瞌磕碰碰,摔摔打打後,經歷小傷小痛,才會不斷增強的。如果家長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沒有經歷,反而會顯得特別驕氣,吃不得虧,忍不了小痛。同時還會報怨他別人,這對孩子建立兒童人際關係沒有任何好處。再者說,有時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即便打到一起,也掉了眼淚,大人只要不參與,用不了多大一會兒,孩子們就和解了,再次在一起開心地玩耍,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以上三點建議,請家長三思,看看韓老師說的有沒有道理。


韓國成老師


首先,孩子被欺負家長要反思!我所接觸到的被欺負後沒反應的小孩有六七個,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有一個“老實是好事”的錯誤觀念,具體表現:有的小時候淘氣被大人吼過,有的家長總向別人誇獎自己孩子老實,有的最初與小朋友打架被家長批評!



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下策:由家長出面找校方或老師施壓,要求解決問題。

中策:家長要改變孩子的價值觀,教育孩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受到欺負必須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以牙還牙,還需要強身健體。

上策:引導孩子多結交朋友。時常給孩子多買一些零食玩具,讓他用零食玩具結交其他同學特別是打架厲害的同學,再遇到欺負就由同學幫忙一起對付對方,因為幼兒園小孩是很容易被利誘的,有時候一塊奶糖就能讓小孩幫忙做事。



由家長出面找欺負你的小孩或其家長都不可取,如果家長出面,在以後任何時候沒有家長在身邊孩子都會不知所措。找對方家長?開什麼玩笑,任何人都是自私的,肯定是護著自己孩子的呀,這樣更容易把事情搞糟。


雙魚奶爸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其他的孩子推打,作為父母要找到對方的父母說明源由,讓他方的父母教育。並且也要小孩向自己的孩子道歉,也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對方的道歉。從而達到化解兩個小孩之間的矛盾。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因為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不打不相識。

孩子之間的磨擦,作為父母不僅要進行口頭上的教育,也貫徹給孩子打人是不對,要好好相處才是最佳相處的交流。


努力吧鄭生


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被其他孩子推搡,家長要視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1、簡單玩耍的推搡

孩子因為年幼,在一起玩難免會產生一些推搡,正如足球隊在踢球一樣,扯衣服、踢到對方很多時候都是正常。

如果孩子間產生一些推搡,不是惡意,也沒有贊成傷害的,父母可以不參與解決,讓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他們之前的矛盾。如果孩子無法很好的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家長可以事後在家裡跟還是說更好的處理辦法。例如孩子不小心弄到別人的東西,被其他小朋友推搡了一下,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向小夥伴道歉,並且說明自己是無心的,希望小夥伴可以原諒自己。如果是我們的孩子推搡別人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別人不小心弄到自己的東西,就要讓對方不要再繼續這樣做,而不能採取推搡。

2、矛盾升級了,對孩子造成一定傷害

這時候,家長就要介入,幫助孩子處理,例如兩人已經出現撕扯。家長可以這樣做:

1、趕緊把兩個孩子分開,告訴兩個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無法解決問題。

2、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公平地讓孩子說出打架的原因,然後公平、公正地對事情進行一個判斷,告訴孩子是誰對誰錯,但是重點是要跟孩子說明白:動手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我們要教會孩子合理地解釋這件事,還要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一個孩子正確的社交示範。

在處理孩子之間的推搡,家長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對孩子動手,這樣做只會讓事情的矛盾升級變味,對於雙方孩子的成長都不是一件好事。遇到這樣的事情,家長更應該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正確處理社交矛盾。


發現爸爸


一般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有這樣的處理:

①以牙還牙,他怎麼打你,你就去怎麼打他,打不過就跑;

②如果是他錯了,你就去打他;如果是你錯了,就該受到捱打,忍氣回家。

③不管誰對誰錯,去教訓他們不應該打架,要相互禮讓……

④不問青紅皂白,指責打罵任家的孩子,然後領著自己的孩子回家。

⑤責罵自己的孩子,並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動手和別人打架,要忍讓。

那麼,以上五種解決的辦法,哪個是最好的,最正確的處理呢?

其實,教育沒有正確的答案

如果我告訴孩子,以後有人欺負你,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那麼從今往後,在孩子的世界裡,應對這種事情就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了。

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種解決方法,而且父母也不是神人,無法知道所有這些方法。所以如果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只是告訴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僅限於父母所處的水平了,那要是想讓這個孩子青出於藍的話,這種做法就封死了一道孩子成長的大門,約束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潛力。

所以,引導孩子,限定好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裡讓孩子隨意發揮尋找自己最合適的那個點,自己去處理這件事,這無比也會使孩子發展處理問題的空間增大,有利於正確的可能性越大。

當然,這一理念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完全,還請大牛們指正。


大伽貓


如果沒有危險存在,不建議父母對孩子之間的矛盾解決干預太多。其實很多時候小朋友之間的推搡,並沒有那麼多敵意在。孩子需要通過這種“衝突”去逐漸社會化。也許爸媽眼裡的推打,在孩子看來,只是一種遊戲方式而已。而且,這個年齡,可以溝通了。媽媽可以問問孩子,每次被推打,孩子的感受怎樣?她不會生氣嗎?為什麼?

一般孩子之間的衝突,不會造成多大問題,相反,它是孩子必須要經歷和體驗的。如果大人一直心疼、保護的狀態,那麼孩子以後仍然會等待你們的保護,而不會想要自己採取點兒什麼措施。因為她根本不用動,你們已經動起來了。

另外,孩子現在被“打”,跟她以後會不會被欺負,完全沒有任何聯繫,所以這一層擔心也不用有。很多孩子都會這樣。我家孩子也常遇到這種問題,我都不會干預,頂多事後關注下她的情緒如何。因為孩子的情緒很積極,所以現在她人緣很好,好人緣的孩子不會被“欺負”的,更何況,孩子上小學之前,真沒有什麼“欺負”的概念。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做什麼”,可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一定距離,看孩子自己的反應。如果孩子沒有反應、轉移了注意力或者哭了,這其實也是孩子的一種應對方式。如果孩子情緒有些問題,或者哭了,這個時候大人就可以共情,並問孩子,需要幫助嗎,給她一定引導,再或者鼓勵她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再大一點,她還能從其他小朋友身上,學會更多社會化技巧。


積木育兒


如果是我孩子的話,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就算了,跟那個孩子好好說一下,不可以這樣推小朋友的哦,要不然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如果接二連三的還這樣,就帶著孩子到一邊去玩,不跟他玩了。這樣說不通的小孩實在是不招人喜歡,不在一起玩算了。一般懂事的小孩一說他就會懂的。如果是主動打人的小孩,我會跟自己孩子說第一次就算了,跟那個打你的小朋友說你不可以打我,再打我就要打你了。要是再打你就不要客氣了。我主張的是先禮後兵。不主動欺負人也絕不被人欺負。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好,但也是最有效的。


小邪70008101


我首先想說的一句話是,小小朋友之間互相打一下、推搡一下能有多疼?比起父母在氣憤之餘動手打孩子,傷害度不知要小多少?

孩子們在一起玩,發生一些小摩擦很正常,做父母的先不必過於緊張擔心,也不必立即出面干預,更沒必要因此而生氣過分擔憂,也許你這正著急生氣的不得了,那邊沒多久孩子們又熱火朝天的在一起玩了,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弄得自己好尷尬。

孩子們相互間出現了矛盾,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假裝沒看見,最好由孩子自己來處理。比較嚴重了,家長給拉開就可以了。不要去計較誰吃虧誰佔便宜了,可以給孩子講講道理,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保持一種輕鬆豁達的態度,這些表面上看起來不管不顧的行為,往往是培養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很多家長在孩子間一發生矛盾時就趕緊介入,不介入就好像自己沒盡到看護的責任,會被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但是,沒必要的介入或者不適當的介入有時反而會把孩子間的矛盾激化,同時也沒有給孩子們留出自己學習解決交往中出現矛盾的機會。家長緊張干預的態度,很容易讓孩子把小事化大,一點小衝突就認為不得了,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其實,小孩子的思維是非常單純的,有很多問題是成年人想象出來的。比如:孩子之間出現矛盾,一個小孩子動手推了另一個孩子,結果另一個孩子的家長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也許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明白什麼叫“欺負”,當家長大張旗鼓的誇大這件事時,孩子可能就真的明白了什麼是“欺負”,也真的就學會了去欺負別人。

所以,對於小孩子間出現的矛盾,家長本著不隨意介入,不生氣,有著豁達的心態,不要總擔心誰吃虧佔便宜的事,相信孩子在相互的交往中,能夠學會解決摩擦或衝突,學會協調彼此的關係。讓孩子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吧!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為您解答困惑,祝福您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