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簡稱爲什麼是「魯」而不是「齊」?

中國經理人


其實山東早期是以“齊魯”統稱的,如今亦有齊魯大地之名,“齊魯”的代名詞其實就是“富強文明”。後來為何單單以魯簡稱?除了沿用民國時的稱法以外,我們很容易忽視了在春秋時代,

魯國雖不是經濟大國,更不是軍事強國,但魯卻是個周文化大國。齊以富強而著稱,魯則以文明昭世。



有道是:“周禮盡在魯矣”。此言不虛,在這裡不得不提的便是人們心中的萬世師表孔子就是魯國人。而魯國正是儒家的發祥之地,儒家創立數百年後,就漸漸開始走上社會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了此後的中國社會兩千年,可謂源遠流長。



那麼為何要用“魯”來簡稱山東,而不用齊呢?筆者認為,無非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量:

儒家思想文化發源之根本。春秋時的魯國,除了是周天子宗室的嫡系諸候封國以外,更重要的是,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於魯國。孔子創立的儒家及其深刻的儒家思想影響中華民族社會兩千多年,作為中華民族主流的儒學思想的發源地,其根在魯,其魂則在中華大地。



齊富強一時,魯文明千秋。齊國作為山東省的大部份,在春秋戰國兩個時期都屬富庶強大的諸候國。而且,在軍事上影響深遠的兵家兩大家孫武和孫臏皆為齊國人。然齊國的富足與強大隻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比起魯國儒家發源地及孔子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華大地及世界的影響,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來說,齊遠遠不如魯。



如今,山東雖然簡稱魯,但人們在口頭上,在官方文案中,在商業上廣告中用詞都習慣將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這正體現出當代人對富強文明的美好向往。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聖杜甫的這首《望嶽》,寫的是東嶽泰山的雄偉磅礴。而“齊魯”,就是現在的山東省。

之所以山東省稱作“齊魯”,是先秦時期齊、魯兩國的合稱,就像河北合稱“燕趙”。魯居泰山之陽,也就是泰山南方,齊居泰山之陰,也就是泰山北邊。齊魯兩國剛出現的時候,地盤都不大,都是百里,到了春秋戰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吃到最後,山東省基本上就只有齊、魯兩國了。在齊、魯兩國的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不斷融合,與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文化圈有了顯著區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齊魯文化。久而久之,齊魯大地就成了山東的別稱了。

不過,大家看歷史地圖也知道,齊國在山東佔領的地盤遠大於魯國。而且齊桓公春秋時期的霸主,戰國時的田齊同樣是超級大國。而魯國一開始就不是很強大,綜合實力從春秋的二線一路滑到戰國的三線,然後被楚國給滅掉,下場領盒飯去了。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影響力遠遠大於魯國,那麼,山東為何簡稱魯,卻不是簡稱齊呢。

就政治地位而言,魯國的地位要高於齊國。周武王姬發滅商,分封王公大臣,諸葛亮的老前輩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周武王把弟弟姬旦封在魯,魯國的龍子鳳孫們都是周王朝的直系後裔。

論爵位,公侯伯子男,齊國只是侯爵,齊國再強大,君主也只是齊侯。魯國根紅苗紅,生下來地位就高,爵位是公爵。齊桓公的“公”和楚莊王的“王”,都是鋁合金招牌,魯莊公的“公”是真金打造的,貨真價實。對周王朝來說,魯國才是親兄弟,齊國只是江湖把兄弟,說翻臉不知哪一天。

從地理位置來說,最初的齊國封地是東夷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位於山東東部,主要是為了鎮撫不服周朝統治的殷人和東夷人。魯國的封地卻非常富庶,位於山東中間,遍地都是妖嬈的大莊稼。魯國比齊國的位置更優越,更能代表山東地區。

還有,儒家的前身是周禮,而周禮的“試驗田”就在魯國。所謂“周禮盡在魯矣”。晉齊楚秦再牛掰,他們的政治地位都不如魯國,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可以和周王朝使用同等規格禮儀的諸侯國。

所謂“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魯國人有足夠的理由驕傲。齊國再強大,把生意做得跟猴一樣精,在魯國人看來,不過是個土財主,豈能和詩書世家相比。這有點像雍正王朝的李紱,官不大,但卻是科甲出身的清流。田文鏡做事雷厲風行,官卻是捐出來的,沒中過科甲,就會被科甲出身的人輕視。

當然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原因——魯國出了孔子。

孔子是不需要做太多介紹的,孔子對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影響是空前的。齊桓公很偉大,何況還有管仲這位聖人輔佐,開創春秋霸業,拯救了中原。但各朝各代尊儒以來,齊桓公和管仲提的就少了,張口閉口夫子曰、聖賢雲。所以,就憑魯國人孔子的儒家大聖人的身份,魯國和齊國競爭山東簡稱時就佔了很大的優勢,誰讓魯國是儒家思想發源地呢。

不過到了近代,齊還是差點取代魯成為山東簡稱。民國建立後,需要各個省上報一個簡稱,電報那麼貴,少打一個字省不少錢。由於直隸的地位特殊,所以河北先上報簡稱,河北報的是“冀”字。等輪到山東省上報簡稱時,本來考慮用“齊”,但齊和冀讀音相近,稍一分神就會弄錯。在電報上弄錯了省簡稱,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比如一支軍隊本來要去“冀”河北,結果聽成了“齊”,去了山東,這筆賬算誰的?

為防弄混,決定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不會再和河北弄混。到了新時代,沿用民國的叫法,山東省簡稱就成了“魯”,而不是“齊”。


地圖帝


“齊魯”一名,因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因為文化的一體,“齊魯”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後來的山東省區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範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範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之後,地域範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範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範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範圍為準,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範圍為準,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準處理,為了明確“齊魯”和“山東”的關係,下邊分別看看二名的由來和地理沿革。 “齊魯”的由來及沿革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 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繫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繫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繫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繫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繫。但是,這裡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苟子,《苟子·性惡篇》雲: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

禮義之邦

”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性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範圍。如《史記·儒林傳》雲:“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就是說漢代生於燕郡(今北京)的韓嬰作《詩》內外傳(即《韓詩》),其語言和學術觀點,與齊魯地區作為今文或古文經學的《詩》論特點明顯不同。《漢書·藝文志》說:“漢興,有齊魯之說”;《晉書.範宣傳》:“諷誦之聲,有若齊魯”;蘇轍詩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縣),為學慕齊魯”;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吳偉業《贈蒼雪詩》:“洱水與蒼山,佛教之齊魯”等等。“齊魯”一詞,已成為較為固定的地域概念,這一概念源於齊、魯兩國,且與兩國文化有許多共同特點,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開。這一方面說明,齊、魯兩國文化經過逐步融合到戰國時代已初步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文化實體,成為天下向慕的“

禮義之邦

”了;另一方面作為地域概念也明確化,即指今山東地區。山東號稱“齊魯”、或簡稱“魯”、或別稱“齊”,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較固定的地域範圍。

龍禪墨


看樓上那麼多回答的,我都暈了,說什麼因為孔子在魯的,因為魯比齊有文化的,這些都是從結果倒推出來的原因。如果山東簡稱“齊”,而不是“魯”,他們肯定也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什麼齊國比魯國地盤大啊,齊國是戰國七雄啊之類的。

事實上,歷史上對山東的簡稱一直是“齊”、“魯”混用的。如《崇禎實錄》裡說:“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裡……”這裡用的是“齊”。

清朝《宣統實錄》裡則是:“並請概準晉魯兩省作正開支等語”,這裡用的“魯”。

而第一次明確山東簡稱為“魯”,是在清末全國建設電報網絡的時候,清廷讓各省自己報簡稱,河北先報自己的簡稱“冀”,輪到山東時,因為“齊”與“冀”聲音相近,故選用了“魯”。

但當時這只是清廷官方的簡稱,其他人還是混用的,以至於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時,致辭裡說:“燕、遼、齊、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對山東用的還是“齊”。民國十年的《鉅野縣誌》,也把山東稱作齊。

至於後來為什麼建國後將山東的簡稱用做“魯”,是因為抗戰時八路軍在山東開闢根據地時,這些根據地的稱呼都是“魯西南根據地”、“魯中根據地”、“

晉冀魯豫根據地”等,於是後來對山東的簡稱就沿用了這一簡稱。


漁樵侃史


山東故名齊魯大地簡稱魯這是眾所周知的,那麼為啥簡稱不是齊而是魯?又為什麼齊魯大地齊在前而不是魯在前?個人認為,山東這片土地屬於兩個國家的土地,既齊國魯國,春秋五霸齊國作為當時的霸主有一定的威望,在強者為尊的時代齊國生活太安逸又沒有野心,致使後續無力最終走向滅亡,魯國因孔孟之鄉開創儒學對後世影響深遠,現在國家在國際上被稱之為禮儀之邦,以儒治國,所以作為發源地魯字的含義遠大於齊,但齊國當年一樣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且威望不可忽視,威望成就也是在魯國之上,雖然簡稱魯但還是得顧及老大哥的存在呀,所以叫齊魯大地。


哎吆不錯哦60042962


齊魯大地己成為山東的代稱,然而說到省的簡稱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首選齊而不是魯!齊國是春稱首個稱霸的諸侯國,號稱東帝,而魯國沒有!齊國為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沒撐到戰國就被楚滅了!



而傳統觀念認為山東簡稱魯的原因無外乎這麼幾點(1) 魯屬周朝分封的宗親;(2)"周禮盡在魯矣"(3)孔子故里,文化佔優勢。其實再有更多理由與"齊"比起來仍顯牽強!


更深層的原因似乎隱約在"魯"的含義之中,“魯”的本義是“魚兒擺尾”。因為凡從魯之字都寓有這個含義。如櫓:舟船尾部一種推動船體前進的船具,系仿生自魚尾,使用時左右擺動,像魚兒遊動時的擺尾。亦可寫作“艪”等。另外,與“魯”相關的詞彙中,魯字皆有“任性”之義(因為魚兒擺尾是它們的天性),如“魯莽”(任性草率)、粗魯(粗野任性)、“魯直”(任性率直)。


所以,周公旦之所以封魯,是武王希望他遊進東夷集團這個“大海”,發揮魚兒擺尾的天性,左右掃蕩敵對勢力。所以,“魯”就是掃蕩東夷敵國的意思,與其東南軍區的職責相吻合
。從山東特殊的戰略位置來看,也許山東擔負的時代使命使她用"魯"簡稱更為貼切!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相對而言,魯國文化影響力更大,春秋作者,孔孟之鄉。齊國軍事政治影響力更大,缺少了地域傳承。

後世用齊為封號的王子和諸侯甚至朝代不少,南北朝有北朝齊也有南朝齊,齊就逐漸失去了地名含義。

相似的幾個問題,山西簡稱是晉不是唐,江蘇簡稱是蘇不是吳,河北簡稱是冀而不是燕或趙。

品一下,作為簡稱,既要顧及地域稱呼的穩定性,又要避免使用朝代名稱。


歷史知事


人們之所以對於山東的簡稱是魯不是齊感到困惑,主要是古代齊國軍事、經濟等方面比魯國要強得多,特別是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而且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它的存在時間要長於早就被楚國滅掉的魯國



作為一個在諸方面都強於魯國的國家,代表山東顯然是說得過去的。

然而山東的簡稱卻是魯,主要是因為魯國同姓諸侯國,它的建立者是孔子偶像輔佐成王的周公旦。周成王還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權利。以至於有人說“周禮盡在魯矣”。可想而知,魯國單純國君爵位來說絕對要比其它的諸侯國要高。

宗法觀念在我國影響深遠,魯國周王室的關係比齊國近的多,魯國作為

王室國,顯然其正統性比齊國要高。因此“”作為山東的簡稱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末建設電報時,令各省報自己的簡稱,為了避免與直隸省的“冀”讀音相近產生歧義,故而使用魯。

其實山東的簡稱之所以為魯,更多得益於魯國代表的文化是整個山東乃至於全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特別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對於整個世界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新視野


簡而言之,齊國是可以和秦國爭霸的國家,齊的強盛,周邊國家都不及,孫子孫臏都是出自齊國屬地,齊國故都也就是山東淄博這邊,現在也是山東最聰明的人,底蘊深厚,野心勃勃。

而魯國雖有孔子,但孔子一生的都是奔波,孔子在追求自己的那個願景,一生都沒有達到,孔子不是太過於性情中人,否則就如屈原一樣投江自盡,為何,孔子平民出身,哪怕混不出人樣,他照樣在堅持努力,魯國的資源地勢人力都無法於齊國相比。

山東平,天下安!秦始皇說的這句話,齊人有爭霸之心,而魯人呢,很少或者沒有。燕趙之地怎能和齊魯相比,齊是真正有實力的。

再言地勢,泰山為五嶽之尊,如果推行齊文化,那孔子的這思想不一定怎麼樣,所以,齊在前,魯在後,稱魯不稱齊,正好稱了老聃的思想“不敢為天下先”。

齊魯大地,就是我大中華的縮影。

好男兒,應志在四方!

光我齊魯,耀我中華!


天狼統領


話說,山東號稱“齊魯大地”,現在山東人也仍愛以齊魯為名,有齊魯頻道、齊魯銀行、齊魯醫院。自然“齊”和“魯”都是可以拿出來作為山東簡稱的,

但是為什麼都把簡稱定為“魯”而不是“齊”?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魯國第一代國君是周公姬旦,武王親弟,屬於宗親,輔佐成王開啟成康之治。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子牙是開國功臣,屬於外姓。齊國剛開始分封在東夷部落聚居區,是後來征服東夷才有臨淄以東地盤,魯國地靠中原,乃富庶之地。一開始就看得出有區別,只不過後來齊桓公時魯國就衰落了,夾在齊楚大國之間被楚國所滅。

其次,相對周禮,魯國禮儀更為完備,時人稱“周禮盡在魯”。最後,孔子是魯國人,與孔子在後世的影響力也有很大關係。

綜上所述你更相信哪一種?或者是說你發現了還有別的說法?歡迎留言,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