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今天說說海綿城市,畢竟溫州也要開始建了。

一個城市高不高級看什麼呢?這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段有關“下水道”的話,出自龍應臺的《想念草地郎》——

“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角雖溼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統與都市計劃配合得相當密切,這大概是個先進國家。如果一場大雨使你全身濘泥,汽車輪子陷在路坑裡,積水盈尺,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是個“開發中”國家——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真面目來。 ”

大雨不友好,但城市很友好,所以你會喜歡在這裡生活。“海綿城市”大概也是這樣的目標。

什麼是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當年,溫州也嘗試成為首批“海綿城市”的國家試點,但沒有成功,這次是自己堅持要做了。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前幾天,溫州市規劃局發佈了《溫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批後公告。按照公告的說法,溫州將努力構建“一環聯三楔,一江匯四水,四片涵三庫”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使溫州中心城區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目標。這個規劃的期限是(2016-2030年),規劃範圍包括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和甌北片。

那誰來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以及放水呢?答案是遍佈市區各處的“海綿體”。

溫州中心城區的重大海綿體主要包括山體(大羅山、吹臺山、龍娘山、蒲瓜尖、勝美山等)、水庫(澤雅水庫、仰義水庫、天河水庫等)、溼地(三垟溼地、塘河水網)、主要水系、綠廊(甌江兩岸沿江綠廊、甌海大道綠廊、金麗溫高速綠廊、高鐵綠廊、甬臺溫高速綠廊、濱海大道綠廊、沿海高速綠廊等)、

島嶼(七都島、靈昆島、洞頭生態海島群等)以及較大規模的綠地公園、防護綠地、農田等

溫州準備通過重點區域海綿城市的構建,逐步建設可持續的雨洪管控系統,明確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改善水體水質,提高市區的整體蓄洪能力,將溫州市建設成“綠色自然、生態宜居、安全彈性”的海綿城市,成為水鄉宜居城市的典範。

溫州的“海綿城市”近期建設重點區域,分別為中央綠軸(4.8平方公里)、CBD區塊(9.6平方公里)、三垟溼地(11.7平方公里)、浙南科技城(5.1平方公里)、七都島(7.5平方公里)、甌江口(9.4平方公里)、經開區(20.1平方公里)、甌海行政中心區-站前-橫嶼區塊(11.1平方公里),建設總面積約79.3平方公里,約佔規劃區建成區域面積的26.4%。


幸運的是,溫州的先人們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最強“海綿體”——就是塘河。它其實是一代代溫州人人工開鑿疏浚出來的最佳行洪、排水、蓄水通道。溫州的內澇不常發生,這要感謝無處不在的塘河水系以及近在咫尺的甌江。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塘河遠眺

溫州的塘河,覆蓋面積包括鹿城、龍灣、甌海、瑞安、平陽等地,其中溫瑞塘河流域面積最廣。

資料顯示,溫瑞塘河自東晉時期由人工開鑿,經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後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樞組織修築,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徵的重要標誌。

溫瑞塘河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羅山和集雲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

溫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區小南門碼頭,南至瑞安市區東門白巖橋碼頭,途經鹿城區、甌海區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遊(麗岙鎮)進入瑞安市境後,經仙岩鎮的河口塘、羅鳳鎮的塘口、塘下鎮、汀田鎮、莘塍鎮和上望,長33.35公里,俗稱“七鋪(古十里為一鋪,下同)河路”。

作為後人,需要注意的是——經常疏浚並保護好河道防止被侵佔,這件事就可以算為溫州的“海綿城市”建設立功了。

插播一句:溫州市區坐擁溫瑞塘河這麼好的水系,說實在的,從目前城市建設的現狀來看,它的美遠遠沒有被用好,現在被城市割裂成一段段,特別可惜。按照理想的狀態,市民應該可以沿著河道,不受私家車、公共交通干擾地走路、騎車到河道能通到的任何一處。純粹感嘆一下,希望有一天能夠被糾正。

對於解決“海綿城市”所要解決的蓄水排澇行洪等問題,其實古人有很多智慧還是蠻厲害。

溫州城有千年歷史,有城的地方,必然需要蓄水排水系統。據說,古人郭璞在溫州城內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著根據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順地形地勢於城內設五水:東為伏龜潭(碧波潭),南為雁池(今乘涼橋),西為浣紗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為潦波潭,中為冰壺潭。潭與河通,注入甌江,即使遇連綿大雨,也不至於水滿為患。

溫州古城不大尚且需要五湖來調蓄洪水、排洪排澇、調節氣候,現在已經膨脹了數十倍的溫州市區,其實更需要重視這方面的工作。

還有,溫州永嘉巖坦鎮溪口村有一處明代古宅李氏大宅,古宅的排水系統歷經600多年還在發揮作用,其引水供水工程直接從遠山引山泉進宅,成為名副其實的自來水。

古人在這方面有很多智慧值得學習,很多古代水利工程,精巧而智慧,經久耐用。比如像江西古城贛州,有一套始建於宋代的高效排水系統——福壽溝,保障了贛州城區的千年不澇。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福壽溝線路圖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福壽溝地下溝渠圖

當然,也有像日本這樣的恢弘工程——日本在東京花15年、投入超過200億人民幣建設一個龐大的“地下神廟”——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程來解決排水問題。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東京的地下排水系統,被譽為“地下神廟”

“樓市溫州”認為,並不是每個城市都要像日本東京一樣,建這麼恢弘的地下排水系統。像溫州,其實就不需要。還是因地制宜方顯智慧。


溫州建“海綿城市”還值得一說的是蓄水的問題。溫州被稱為江南水鄉,但實際上是個極為缺水的城市。

根據此前發佈的《2017年溫州水資源公報》顯示,全市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創近十年新低,僅為1138.46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用水緊張紅線 。特別是溫州市區多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還不足1000立方米,因此是個極度缺水的區域。

此前有專家分析,造成溫州缺水的原因主要是溫州降水季節分佈不均,降水較多月份集中在夏天台風季節。此外,溫州降水的區域分佈也不均衡,除永嘉、泰順降水量較充足外,其他地區降水偏少,洞頭、樂清等地更少。

怎麼辦呢?要涵養水源!要蓄水!而不是將水一排了之。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樂清的清和公園

樂清的這個濱水公園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深挖形成的,平時是濱水公園,汛期可以蓄洪,還有專門的水閘調節公園內外的水位。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位於溫州經開區的金海湖

溫州要建海綿城市,規劃至2030年,所幸溫州已有最強“海綿體”!

金海湖公園是從無到有,生生挖出來的,也非常漂亮。

事實證明,挖了這兩個湖,不光是有了涵養地下水、蓄洪、調節小氣候等功能,讓周邊居住環境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這樣的工程,應該多搞幾個,特別是龍灣永強平原這些地下水超採歷史長的地方以及平陽水頭這些容易滿水的地方,當然不能挖死水,要活。

多多關注、轉發、收藏“樓市溫州”文章,寫文章才有力氣!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