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隸屬於浙江省紹興市,地處浙江省紹興市東部地區,是省級區域交通樞紐中心,紹興商貿中心以及浙東新商都。東鄰餘姚市,南接嵊州市,西連柯橋區、越城區,北瀕錢塘江河口,隔水與海鹽縣相望。理座標為東經120°36′23″~121°6′9″、北緯29°43′38″~30°16′17″。屬東亞季風氣候,下轄1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403平方公里。[1]總人口77.98萬人(2015年末)[2]。

1952年2月起屬寧波專區,1964年9月起屬紹興專區。1968年6月起初屬紹興地區。1983年8月起屬紹興市。1954年9月,縣人民政府遷至百官鎮。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縣設市。2013年10月,撤銷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3]

著名景區有曹娥景區、春暉中學、英臺故里、鳳鳴山、覆卮山冰川、東山等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是浙江建縣最早縣之一,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上虞縣是虞舜後代的封地,地名虞賓。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來此。

據郭沫若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後屬越國。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區(3)

戰國時期楚滅越後屬楚。[5]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縣,屬會稽郡。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廢上虞入會稽縣,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復上虞縣,屬會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鄉入始寧縣,同屬會稽郡,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不變。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上虞、始寧入會稽縣,先後屬吳州、越州、會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為會稽縣的一部分,屬越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縣與故始寧地為嵊州,八年州廢。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屬會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後,仍屬越州。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會稽復置上虞。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併入餘姚,次年復置,屬越州。

五代時屬吳越國東府。

北宋仍屬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為紹興府。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紹興府為紹興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復為紹興府,上虞皆為其屬縣。

清承明制。

民國初年改府製為道制,上虞屬會稽道。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廢道制,直屬於省。民國21年,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解放初屬紹興專區。

1952年2月起屬寧波專區,1964年9月起屬紹興專區。1968年6月起初屬紹興地區。1983年8月起屬紹興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虞與紹興縣、餘姚縣相鄰部分地區有幾次變動。1954年秋,紹興縣東關區及湯浦區的四峰、漁浦、湯霞、四村、勝江5鄉和富盛區的長東、保山、長塘、會胡4鄉劃入上虞。1956年11月,豐惠區永興鄉和下管區王家莊、大嶺頂村劃歸餘姚縣,紹興縣川下村劃歸湯浦;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管大公社的大山、隱地、黑龍潭、懸巖、溪山5村以及陳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劃歸餘姚縣,1954年9月,縣人民政府遷至百官鎮。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縣設市。2013年10月,撤銷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上虞 歷史文化中心 長三角南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