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探索實踐鄉賢參與社會治理 做好創新發展文章

2018-11-11 18:2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朱銀燕 通訊員 陳燁 胡斌

上虞:探索实践乡贤参与社会治理 做好创新发展文章

上虞“一江兩岸” 劉盼 攝

“上虞名郡,溯自大舜,后妃淑德,娥皇女英,漢有大儒,王充論衡,晉則謝安,東山大隱……”一曲《鄉賢賦》,讓所有人記住了這個文物之邦。上虞自古文脈悠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鄉賢。他們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或立身。

依託這一濃厚的歷史積澱,上虞區也形成了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的傳統。近年來,根據省、市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上虞區更是積極完善、創新工作機制,讓豐厚鄉賢文化資源成為了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極大助力。

目前,依託區鄉賢研究會,上虞區已設立9個研究中心,組建20個鄉鎮街道鄉賢參事會、228個村級鄉賢參事會,吸收鄉賢會員8615名,聘請鄉賢顧問685位,形成了鄉賢研究會到鄉鎮街道鄉賢參事會和村級鄉賢參事會的三級聯動,進一步理順、加強了社會基層治理工作格局。

虞城元素的鄉賢館,繪就基層治理新藍圖

上虞是古老的縣,年輕的區。上虞建縣已有2200多年曆史,歷史上曾出現“舜會百官”“東山雅聚”“春暉集賢”等三次名人大聚會,孕育出了一大批俊賢碩達,厚植了上虞鄉賢文化基礎。走在修建一新的上虞鄉賢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走在上虞鄉賢館,你能看到上虞群賢譜,按照立德不朽、立功垂勳、立言澤世、立身致學“四立”對其進行了歸類。在立德不朽板塊,這裡展示了13位有德之人;在立功垂勳板塊,這裡有16位建功立業的鄉賢;在立言澤世板塊,有10位著書立說的鄉賢;在立身致學板塊,有16位兩院院士。

對於上虞的鄉賢文化,一代文豪金庸先生更是瞭如指掌。20世紀90年代,金庸先生曾到上虞,揮筆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中囊括了上虞歷史中所有先賢名仕,堪稱一絕。多才的上虞人為這首詩譜了曲,創作了《上虞鄉賢之歌》,在虞舜大地廣為傳唱。此外,上虞區還專門創作了《鄉賢賦》,歌頌鄉賢事蹟,弘揚鄉賢精神。

今年是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週年,上虞區認真貫徹、積極踐行省、市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始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創新探索新鄉賢+社會治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在上虞召開的全國創新發展鄉賢文化現場交流會上,該模式被譽為“上虞經驗”。《光明日報》稱之為“上虞現象”,中國倫理學會授予上虞“中國鄉賢文化之鄉”。各級領導到上虞考察調研指導,對這一做法給予肯定。近年來,上虞還接待了18個省市,84個地區,超過200多批次的考察團前來交流學習。

上虞的鄉賢工作之所以引起全國關注,這離不開上虞歷年來不懈的努力。近年來,上虞區把鄉賢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成立各類聯誼聯絡組織,建立區領導聯繫走訪制度,實施“走出去”策略,加強與鄉賢的聯誼聯絡。目前,上虞已在全國10個城市建立虞商聯誼會,有會員2000餘名;在香港和臺北等地建立上虞同鄉會,會員近千名。此外,開設《天南地北上虞人》欄目,到訪全球50多個地區,採訪500多位鄉賢,並與1800多位鄉賢保持長期聯繫。

在“走出去”的同時,上虞區也積極做好“請進來”的準備。不斷優化政務環境,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出臺優惠政策,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上虞區也搭建了兩大產業園區、四大城市商圈、特色小鎮和“四季仙果之旅”等優質發展平臺,提升外出鄉賢回鄉創業的吸引力,為家鄉的發展建設獻智獻力。

走過鄉賢橋,館內展示了新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的典型人和事。傳承鄉賢文化、凝聚鄉賢力量、發揮鄉賢作用,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模式,這些都為現今“楓橋經驗”注入了獨特的上虞元素。

鄉賢參與社會治理,卓有成效展現新貌

每逢梅開時節,漫步在豐惠鎮三溪青梅園內,抬頭入眼之處盡是盛開的紅白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漫步在150米長的梅廊中,30餘種的新品種梅花,成了梅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百梅園”也是對應著豐惠的“百名鄉賢”。很難想象這個人氣旺盛的“旅遊村”幾年前還是個“封閉村”。

三溪村家家戶戶種植青梅,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每年青梅的銷售是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原東溪村的老書記任松根,從1983年成為東溪自然村黨支部書記開始,他將自己的一生傾注在這一方故土上,作為青梅收購大戶,無論青梅脫銷還是滯銷,他堅持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村民的青梅,消除村民的後顧之憂。

青青梅子,拳拳鄉情,三溪的鄉賢在引進青梅種植技術,帶領村民致富;拓寬青梅銷售渠道,解決村民困難;挖掘青梅附加價值,發揮青梅功效等方面作了很大的貢獻,讓村民在這片大自然饋贈的肥沃土壤上,打響了自己的“梅”品牌。

如今大家見到的東溪,到處是粉刷一新的房屋,造型別致的梅花門牌,溪水穿村而過,民房依山傍水,這也是村裡徵詢了鄉賢的意見建議之後,一起在原方案的基礎上探討的,既體現了古村落的古樸寧靜,又有新農村的美麗便捷。這是發揮鄉賢參事會作用,建立鄉賢重大決策徵詢機制,鼓勵廣大鄉賢為村莊治理獻言獻策的結果。

產業興旺了,村民變富了,居住環境改善了。三溪村有一個“井華池”,雖然現在碧波盪漾、清澈見底,但在改造以前卻是一潭死水,雜草叢生,旁邊是公共廁所,環境衛生非常糟糕。鄉賢王澎新回鄉時,看到了這幅場景,立即和村幹部商量井華池的整治方案,並主動出資3萬元用於改造。如今的井華池在夜晚燈光的照耀下,美不勝收。賢人治村,引導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把一批鄉土精英和有學識專長、創業經驗、社會聲望的人才吸引到村幹部隊伍中來,打造一支百姓喜愛的新鄉賢隊伍,已成為上虞區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的領頭羊。

像王澎新一樣積極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的鄉賢還有很多,井華池也只是上虞眾多基礎設施提升方面的一個縮影。一路走來,眾多溪橋都是由鄉賢出資建造加固的,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在井華池改造完成後,就有群眾提議,要把所有為家鄉作出貢獻的鄉賢記錄下來。為此,三溪村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善行義舉榜,張榜公佈無私奉獻的“最美鄉賢”,這也是推進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

此外,鄉賢在助力鄉村振興,進行創業反哺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虞很多村民主動提出將閒置農房轉租給村裡並且嚐到了甜頭。不僅裝修、改造不用他們掏一分錢,按照合同,每年在淨收房租的同時,還能參與二次分紅,收益每兩年還能夠遞增。這樣一來既提升了村莊的美觀度,也為村裡帶來了一定的收益,喚醒“沉睡”資源,釋放發展活力。鼓勵鄉賢反哺回鄉創業,推動資金迴流、項目迴歸、信息回傳、人才回鄉,助力鄉村振興。2017年以來,上虞區共引進各類迴歸項目69個,到位資金80.2億元。

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的典型人和事,也體現在捐資行善。到目前為止,上虞區有160多位鄉賢出資的公益基金達到190餘個,涉及文化、教育、養老等領域,本金總額超過20億元,受益人數達30餘萬人次,被外界譽為“上虞基金現象”。如鄉賢張傑40年捐資助學,共為家鄉教育捐資1500萬,被外界稱為“張傑精神”。

在上虞,還有一個頗具特色的 “鄉賢資源人才庫”。吸納退休回鄉人員、本村老幹部、成功人士,挖掘資歷深、閱歷廣、威望高、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加入調解人才庫,共有433人,同時在鎮、村設立鄉賢調解工作室。在豐惠鎮西湖村鄉賢調解工作室的馬慶田,打出了“馬到成功”的基層調解品牌;小越街道小越村鄉賢調解室的袁善定,也是鄉賢參與基層治理的典型。今年以來,上虞區鄉賢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100餘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8%。

“鄉賢治理·鄉警迴歸” 夯實基層基礎新舉措

“陳大伯,您的傷恢復得怎麼樣了?”近日,紹興市上虞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民警朱勇標專程回了趟豐惠鎮西湖村老家,探望一位在交通事故中受傷的同村鄉親。從調取事故監控、協調雙方賠償到建議事故轄區中隊更改警示標牌,他全程義務參與處理了這起普通交通事故。在上虞,還有很多像朱勇標一樣的返鄉“鄉警”。

“楓橋經驗”一直是紹興的金名片、浙江的傳家寶,如何把“楓橋經驗”繼承好、發展好,是上虞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針對農村基層警力相對薄弱,而家庭糾紛、交通事故等矛盾糾紛日益多發的現狀,上虞公安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公安實踐,以上虞獨特的鄉賢文化和孝德文化為牽引,因勢利導推出了“鄉警迴歸”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讓機關民警回到原籍地,擔任農村警務工作指導員,利用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特點,指導和協助“鄉賢”等社會組織和駐村民警做好相關農村警務工作,儘可能把矛盾化解在源頭。

鄉警是宣傳員、調解員、情報員、治理員,也是服務員。鄉警朱勇標,作為一名資深的老交警,他看到農村留守老人較多,且普遍文明交通出行的觀念薄弱,於是在迴歸村開設了交通安全知識宣傳長廊。鄉警單華松,雙休在家剛巧遇到民警調解糾紛長時間沒有進展,糾紛雙方互不相讓,他以鄰里的身份介入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此外,上虞區還建立了“虞籍鄉警”庫,聯繫工作在區外的上虞籍民警,邀請他們共同為家鄉的治理出謀劃策。同時,針對民警日常多數居住在社區的現狀,上虞區鼓勵民警為小區星級評定工作開展“管家式”服務。

“警心繫鄉土,共耕平安地”。目前,上虞區建立“每月至少回一次村、聯繫一次村幹部、溝通一次駐村民警”的日常管理機制,從原先73位鄉警迴歸到35個原籍地村居,到如今拓展到678位鄉警迴歸到365個原籍地村居,基本實現了村村有鄉警。像這樣的基層警務單元模式已覆蓋上虞區各鄉鎮街道,並融入鎮街“四個平臺”,初步實現了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

上虞的實踐已經證明,新鄉賢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如何讓鄉賢工作薪火相傳,上虞已經在思考探索,並著手開展新鄉賢培育工作。通過開展“尋根之旅”,讓在境外的鄉賢下一代不忘上虞血脈。推出新鄉賢培育“青藍工程”,依託上虞鄉賢文化資源,通過老一輩鄉賢帶出新一輩鄉賢,讓鄉賢文化、鄉賢精神深植於年輕一代的血脈之中,實現“青藍”相繼青勝藍,鄉風賢德代代傳。同時,上虞區積極開展鄉賢文化進校園,將鄉賢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環境建設,開設鄉賢精神規定課目,舉辦各類鄉賢紀念活動、主題活動,讓鄉賢文化根植於下一代。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留住了鄉愁,也留著了鄉賢。而鄉賢文化,在“創新之區、品質之城”的建設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鄉賢文化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上虞始終在譜寫創新發展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