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概況】

合川區位於重慶市區西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05°58'~106°40',北緯29°51'~30°22',總面積2356.2 km²。轄23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56萬。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5.2億元。區內交通十分方便,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豐富,豐富的資源和農業優勢為合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合川區地勢總體東、北較高,南面較低,其中川中丘陵地貌、川東平行嶺谷地貌分別佔全區面積的84.5%、15.5%。合川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124.7 mm,主要集中在5~9月,古全年降水量的70.0%。區內河流主要屬嘉陵江水系,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南溪河等。


【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

合川區發育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類型主要有滑坡、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本次共查明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199處,其中滑坡111處,佔55.8%;不穩定斜坡84處,佔42.2%;泥石流3條,佔1.5%;地面塌陷1處,佔0.5%。截至調查時間,區內地質災害已造成1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847.8萬元。

合川區地質災害主要分佈在川東平行嶺谷區條形背斜翼部低山山麓地帶及嘉陵江、渠江、涪江岸坡地帶;地質災害的分佈具有明顯的條帶性;在陡峻斜坡地段,通常形成上危巖、崩塌,下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地質災害集中分佈於多雨、久雨、暴雨區或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區,具相對集中性等宏觀分佈特徵。

滑坡物質成分上均為土質滑坡;主要分佈在低山山麓斜坡地帶和河谷岸坡地帶;規模為大型、中型、小型,分別佔滑坡總數的9.0%、23.4%、67.6%;變形破壞方式主要為滑坡拉裂式;形成原因為自然滑坡、佔滑坡總數的86.5%,人類工程滑坡佔13.5%。

不穩定斜坡中危巖75處,斜坡變形體9處。危巖規模為大型、中型、小型,分別佔危巖總數的1.3%、2.7%、96.0%;砂、泥岩地層區發育的危巖佔危巖總數的92.4%。斜坡變形體物質成分上巖質斜坡4處,土質斜坡5處;主要分佈在居民聚居區或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地帶;以小規模不穩定斜城為主;90%的不穩定斜坡穩定性較差;均為人類工程活動斜坡。

區內泥石流規模為巨一中型,發生厚度為淺溝型泥(水)石流2條,深溝型泥(水)石流1條;暴雨為其主要誘發因素。地面塌陷規模為小型,主要為岩溶區水位變化引發的岩溶塌陷。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佈在渭溪一官渡一合川一渭沱沿江地帶及合川區東南部地區,包括6個高易發塊段。總面積491.0 km²,佔全區總面積的20.8%。地貌主要屬低山、丘陵、河谷、溶蝕低山;地層巖性主要為三疊系、侏羅系灰巖、砂泥岩;地質構造主要有寶頂背斜、瀝鼻峽斷層、龍鳳場向斜等;構造活動強烈;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共有地質災害點107處,災害點平均密度21.8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佈在川中紅層丘陵區、一小部分在平行嶺谷低山區,包括6箇中易發塊段。總面積572.5 km²,佔全區總面積的24.3%。地層巖性主要為三疊系至侏羅系砂、泥岩;地質構造有大石橋背斜、瀝鼻峽背斜、雙河口向斜、古樓場向斜;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共有地質災害點68處,災害點平均密度11.5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佈在合川區北西角,包括3個低易發塊段。總面積122.0 km²,佔全區總面積的5.2%。地貌主要屬紅層淺丘;地層巖性主要為侏羅系砂、泥岩地層;構造活動微弱;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共有地質災害點17處,災害,點平均密度13.9處/100 km²。

地質災害非易發區:主要分佈在合川區淺丘平壩和岩溶槽谷區。總面積1176.2 km²,佔全區總面積的49.9%。該區地形起伏小,切割淺,地形坡度較小;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小。目前該區暫無地質災害發育。

重慶市合川區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合川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佈圖

【地質災害隱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次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99處,其中危害程度為特大級2處,重大級24處,較大級151處,一般級22處,共威脅人口14110人,威脅資產1.09億元。對雷家灣水庫滑坡、磨子巖危巖帶等6處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協助地方政府編制了防災預案和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初步建立了合川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系統。

資料來源:重慶市地質礦產勘察開發總公司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