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最近幾天的“體檢門”,我倒覺得對美年健康(SZ:002044)的影響沒有預想的那麼大,畢竟體檢需要的是設備儀器等,對醫生的要求沒有醫院那麼高(一家之言,見仁見智)。

但即使如此,從財務角度而言,我仍認為,當前的美年並不太適合做長線投資。具體理由,下面展開說。

1、公司收入和淨利潤增速較快,是以併購作為前提的外向增長。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2015年借殼上市後,收入從21億元迅速增長到62億元,淨利潤從2.86億元增長到接近7億元,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2%和56%,絕對的高增長。

然而抽絲剝繭來看,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不斷的收購和兼併,特別是2017年對行業排名第三的慈銘體檢的併購(這導致收入規模直接翻倍)。

通過統計,美年2014年之前併購家數為16家,2015年為4家,2016年8家,而2017年達到24家(其中包括行業排名第三的慈銘體檢)。

這種瘋狂的併購帶來的是收入和淨利潤規模的增長。這種增長很難說是經營上的成功,倒像是資本運作上的成功。

2、併購是以大規模的資金需求為前提的,這個在資產負債表上直接體現為借款金額的增加。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從以上表中可以看到,美年連續兩年借款額翻倍增長,2017年已經達到21億元,相應的財務費用也從2016年的5000萬左右翻倍增長到2017年的1億元以上。

3、借款導致負債率直接上升,並帶來企業經營的風險。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上表可以看到,負債率在2017年已經上升到45%,而兩年前這個水平僅為28%。負債經營對長線投資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4、借款併購帶來的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商譽的大規模增加。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上表可以清晰的看到,商譽在2017年已經達到40億元,佔總資產約1/3。而佔淨資產的比重已經達到驚人的59%。

商譽大規模增加的後果,如果收購時的對價未滿足是否會形成補償,在股價上是否會形成下殺。

印象中,2015年的創神板牛市很多公司就是靠收購兼併最終帶來的商譽破產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5、自由現金流有可能帶來估值的下滑。

投資的本源是要能帶來穩健的現金流,經營活動現金流失一個負面,更重要的是要觀察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以下為美年上市以來的相關數據:

拋開“體檢門”不說,美年健康仍不適合做長線投資

在扣除投資現金流之後,經營現金流無法彌補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連續三年已產生累計超過2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出。

綜合以上,美年所屬的行業快速發展,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行業,並且隨著老齡化和體檢理念的增強,需求有增無減,未來年複合增長率保持20%以上應該沒有懸念。

但美年通過大規模併購方式實現的外向型成長是否能夠保持下去,值得懷疑,並且併購帶來的商譽更像是橫在投資者頭上的堰塞湖,風險不得不防。有研究表明,商譽超過淨資產50%的股票絕對要回避。

如此來看,美年健康的財務不太健康,類似於放槓桿大快特快,持續性和穩健性都值得懷疑。而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它不符合長線選股基本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