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債回暖 政策疏通融資「堰塞湖」顯效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在一系列政策出臺之後,基建領域最先感受到新增資金進入,無論是城投項目立項,還是城投債投資,均有一定程度回暖。

但要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業內人士指出,在銀行信貸方面,要破除金融體系自身機制問題,改進考核方式;要正確處理表外融資與表內融資的關係,在符合監管要求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適當保留表外融資,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

□本報記者 張凌之 郭夢迪

“春江水暖”基建先知

伴隨著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一系列嚴監管政策,以及部分融資平臺被曝出違約風險,城投相關業務越來越難以開展。分析人士指出,規範金融機構融資行為後,城投融資越來越難,也越來越分化,很多已經拿到發債批文的中小型城投公司找不到買家。南方某中型信託公司人士也表示,此前,信託公司的市政平臺業務基本都暫停了。

不過,這一情況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某券商投行業務人士告訴記者,最近又可以繼續發城投債了,債券業務部門的立項也逐漸多了起來。無獨有偶,上述信託人士也告訴記者,最近公司項目上得很快,以市政平臺項目居多。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提出要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近日,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指出,此前表外非標及委託貸款急劇萎縮,信託通道類業務繼續收縮,非標投向基建的資金降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資金來源緊張,導致基建投資萎靡不振。從自籌資金看,目前政策邊際回暖,預計下半年城投債發行規模將增加;另外,地方政府專項債也是基建資金的重要來源,預計下半年專項債也將加快發行,為地方基建籌集資金。

在債券二級市場上,城投債也變得搶手起來。某券商資管投資經理表示,自窗口指導配置低評級信用債開始,城投債又變成了“香餑餑”,各路資金都在瘋搶AA+級城投債,甚至AA-級也被搶購。近期城投債整體價格出現上漲,收益率顯著下行,信用利差也有所縮減;而早前,低評級的城投債並沒有什麼市場。

種種跡象顯示,基建領域開始嚐到一系列政策調整的“甜頭”。

風控標準仍難以放開

但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瞭解到,要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此前一段時間,一方面銀行體系內流動性充裕,另一方面實體企業的直觀感受是錢更少了,這種現象被一些業內人士解讀為資金難出銀行間,擔心形成“流動性堰塞湖”。

在銀行信貸投放方面,雖然部分銀行近來信貸額度及利率有所放寬,但風控標準仍難以放開。

例如,南方某銀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近期其所在的銀行貸款利率可以按照基準利率放款,貸款額度也有所放寬,主要用於支持製造業和高科技企業融資。某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銀行最近融資利率有所放開,將基準以上價格出賬貸款定價審批權限下放分行。而之前,如果利率低於基準利率上浮30%的情況,需要總行審批。

“對企業融資來講,以前利率不合適的融資需求可以進行調整,針對部分因為利率過高而無法融資的企業可能會有新增放款,但銀行的風控應該會延續之前的水平不變。因此現在看來,以前有瑕疵的企業現在仍然不可能過風控這一關。”上述銀行人士進一步表示。

“非標融資”也是一些實體經濟融資的重要途徑。近期監管機構對“非標”業務有所放寬。例如,7月20日,央行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資管新規進行了進一步闡釋,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可以適當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但應當符合資管新規關於非標投資的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規定。

百瑞信託指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是在確保防範風險、加強監管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對現在執行過程中的規定進行了一些調整。但整體來看,一是基本原則未變。細則在非標投資範圍、過渡期安排、估值方法等方面予以細化和明確,較市場普遍預期有所放寬,但統一監管、打破剛兌、消除嵌套的基本原則並無改變。二是去槓桿大方向未動搖。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防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階段性放鬆並不意味著金融去槓桿的政策出現轉向。金融嚴監管仍在致力於完善金融業態,促進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這些“放寬”舉措解讀為政策轉向。

上述中型信託公司人士進一步解釋,受限於信託對上層銀行理財資金合格投資者認定及合格投資者人數的穿透式審查要求,此前銀行理財資金投信託計劃的交易結構放開仍有現實障礙。同時,信託資金投放的合規性仍需要結合具體項目進行討論,且如果資金來源是銀行理財資金,應當符合銀行理財可以投資運用對象的要求。除此之外,有些銀行還沒有進行理財系統的更新,無法達到新規對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的要求,因而銀行理財資金還沒有大規模的投向非標資產。

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銀行“愛國企不愛民企”的風控標準,是導致貨幣難出銀行間的重要原因。

某股份制銀行前省行行長指出,銀行普遍更願意給國有企業融資,而對民營企業則很謹慎。當國企出現違約情況時,銀行一般不會追責;而當民企出現違約時,銀行便會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因此,政策若要精準實施,必須要破除金融體系自身的機制問題,在考核方式上做進一步的改進。

事實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就指出,要處理好宏觀總量與微觀信貸的關係。在把握好貨幣總閘門的前提下,要在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上下更大功夫,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進一步表示,協調宏觀總量與微觀信貸不平衡問題可以從幾方面著手:第一,央行可以通過調整MPA考核參數,支持銀行擴充資本等方式,增加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第二,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打破“預算軟約束”,堅決處理“殭屍企業”,減少無效資金佔用。第三,央行可繼續通過定向降準、MLF續作、支持商業銀行購買信用債等方式,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第四,建立好正向激勵措施,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給予商業銀行合適的風險補償,這樣銀行才有動力加大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

在表外融資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指出,儘管人民銀行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市場化債轉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發影響,目前銀行的風險偏好已經大大降低。這恐怕也是近期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寬鬆難以緩解實體經濟資金緊張的原因之一。因而也要正確處理表外融資與表內融資的關係,在符合監管要求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適當保留表外融資,增加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影子銀行實際上是中性的,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實際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風險所在,要積極引導影子銀行向好的方向發展。”他進一步指出。

“非標最終投向實體經濟。銀行非標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市場效率,對改善企業融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潘向東指出,可以從幾個方面引導非標融資真正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第一,在限制非標投向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企業的同時,鼓勵非標投放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第二,非標鏈條比較長,造成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時間比較長,甚至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非標去通道、去槓桿、去套嵌可以縮短非標鏈條,減少金融風險的同時,有利於資金順利傳導到實體經濟。第三,非標融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市場效率,在監管制度完善情況下,可以適度發展非標融資。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