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

二人對司空見慣的“缺時間”和“缺錢”的所謂“稀缺”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1.

人們常常抱怨自己的事情很多,兩眼一睜忙到天黑,時間不夠。

聚會來不及參加,下次吧;圖書超過2個月沒去歸還;兩週沒有打掃屋子了;收件箱裡堆滿了未打開的郵件。等等。

孩子小的時候,盼著孩子長大,自己沒那麼累。

天天上班的時候,盼著早日退休,好乾自己想幹的事情或者出去旅個遊什麼的。

煩心事層出不窮,該做的事情堆積如山。

好吧,那就制定一個計劃,走出這種忙碌卻一籌莫展的困境。

但才開始實施計劃,接下來,馬上又冒出一個約定,讓計劃擱淺。

缺時間陷入循環,很不舒服。最後的願望就是“不要忙”。

那些富有的人也缺時間。報道大佬們的日程也往往這樣,總說一天24小時在天上飛,已經繞地球幾圈什麼的。

缺錢,在收入和消費倒掛的家庭特別明顯。

作者塞德希爾是印度裔,書裡用印度家庭來做例子。

在印度,買房買車,子女上學,家人看病就醫,這一切使本來貧窮的家庭經濟更加拮据。

其實中國也是,多數受到追捧的突破層級,屌絲逆襲等等文章拐著彎的都要飛到“錢”字上去說事兒。

書裡說的缺錢和缺時間,指的是金錢的“稀缺”和時間的“稀缺”狀態。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2.

為什麼會陷入貧窮和忙碌,先把稀缺的定義搞清楚。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覺得自己時間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感覺手頭拮据,有永遠應付不完的支出。

擁有的比需要的少,就會心煩意亂。

那麼心煩意亂會感覺幸福嗎?心態上不會。

所以,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其實,覺得作者下這個結論有些牽強。明明是物質上的原因,非要跟意識掛鉤,作者想到了這個Bug,但作者又舉了一個例子,在151-152頁。

這些例子是從印度小販們那裡收集來的數據,可靠,並可以支撐作者後面的立論。

說的是,印度有些地方的小販以借債為本,販賣水果。凌晨3點起床,等待45分鐘進貨,在毒辣的日頭下再等待客戶購買。

忙一天,收入卻異常微薄。只夠餬口,還本不夠。

這樣的經營讓小販們在缺錢、缺時間的兩個陷阱裡不能自拔,始終債務纏身,並不得閒瑕。

理論家們設想幫助小販,為他們提供一次性的資金補充,即為其還掉債務。

這下小販們該舒心了吧,該從“稀缺”的泥淖裡脫身了吧。

NO!在隨後的幾個月後,小販們一點一點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怎麼回事?

因為小販們日子好過後,就會考慮親戚結婚或節日送紅包啊等等諸多原來想給,而給不起的問題。這在印度這個國家是很重要的習俗。

實際上,就算小販們拿到資助,也沒有餘錢去幹這些禮義事情的。

但他們陷入了“管窺”見識。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3.

順便解釋一下“管窺”這個詞,也叫"隧道視野"。即專注於某一事物,而忽略其它事物。

通俗點講,就是“顧頭不顧腚”,視野狹窄的意思。

不考慮進水果的款項問題,先把紅包給了再說,那樣在親戚面前才有面子啊,或是他孩子結婚的時候,別人提供了紅包,他要還賬(估計是印度習俗)。

再分析一下,假如當富人手頭缺資金的時候,遇到親戚紅包問題,他是怎麼做的。

他首先想的是,影響進貨的事情概不考慮。

兩全其美固然很好,但在兼顧不了的時候,先考慮進貨這個重要問題。

等有盈餘了再考慮紅包吧,就把自己解脫出來。

而小販不是,先去遞交親戚結婚紅包,把面子掙了。然後,又求爺爺告奶奶地苦著臉借貸去。

多說一句,小販也知道先解決進貨問題就脫困了,但偏要去送紅包。這是為什麼?

他是受不了沒面子的感覺;受不了別人的議論:“這個人才沒有道德呢,上回收了我們的紅包,這次該他還的嘛。”

紅包是 “關不到銀子打不到米”的事情。但心理上的折磨讓小販難受。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以後,已經上升為觀念問題,甚至道德問題。

所以,小販輕車熟路地又回到借貸的老路上去了。

時間、金錢稀缺都可以改變,但稀缺“心態”難以改變。

稀缺“心態”會固執地在大腦里長期留駐,存在於潛意識之中。

無論大腦的主人是否願意,稀缺“心態”都會牢牢地俘獲注意力。

就像一些已經富起來的農民搬進了大別墅,仍然習慣把曬衣杆搭在院牆上;許多老年人已經不缺吃穿,卻還是捨不得把剩飯剩菜倒掉。

觀察這個心路歷程,就是書裡說的,“稀缺”現象造成的“稀缺心態”,貧窮造成貧窮心態。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4.

稀缺“心態”有利,又有弊。並不只有壞處,也有好處。

好處是:專注紅利。

專注紅利是指:稀缺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讓我們做到很難做成的事情。

只不過,印度小販們把專注紅利擺錯地方了。應該擺在進貨上,而不是擺在送紅包上。

用稀缺心態做事,就會專注、管窺稀缺,去解決當前的緊急事情,讓工作更有成效。

但弊端是,管窺也造成眼光短淺,看問題只看眼前。影響對事物的長遠考慮。甚至放棄了長遠。

印度小販,先給親戚紅包,然後再考慮進貨問題。就是一個只顧眼前的問題。

所以,其實是弊大於利。是不是飲鴆止渴,要看具體事例。

再引入一個概念:“帶寬”。帶寬容量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兩種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作者觀點是,稀缺會降低帶寬容量,也就是降低心智的容量。

稀缺態度會干擾看待客觀事物的眼光。

比如,明明某人道德缺失,但他許諾了眼前利益,人們便轉變原本態度。到真相顯露後,人們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焦點訪談》曾播過一個節目說,有個理財產品忽悠一些人抵押房產簽約,最後這些簽約的人房子沒拿到,錢也被騙。

這反應了某種認知狀態帶寬較低,不具備識別能力。

就算想要離開稀缺管窺,做點冒泡的事情,沒出現意外則好,出現挫折,人們便會折返,又回到稀缺心態,才會心安。

多次反覆,形成了這種使自己心安的稀缺心態的固定思維模式。

離開稀缺管窺,意味著選擇了另一種人生,離開心安的固定思維模式。

作者說,正如外部噪聲會干擾我們進行清晰而有序地思考一樣,稀缺心態也會讓人產生內部干擾,變笨和更加衝動。

一旦身陷稀缺心態,就迫使人們去權衡去糾結。大腦被“未滿足”需要俘獲、佔據。

心心念念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錢,以及沒有你需要的一切。即使某一天滿足了,得到了,還是擔心失去,又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既鬧心又擾民。

從另一個角度講,稀缺心態會產生借用。

借用時間,借用金錢。反正不夠就借。借用又產生帶寬負擔。

借來的東西,也只能幫你局部地、暫時地解決問題。感覺自然好不了。

因此,帶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進而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減弱執行控制力。

心事重重是稀缺心態的標誌。

產生大量的折磨人的垃圾情緒,能夠掙扎跳出的人少之又少。

但只要努力,就可以。

如何努力?擁有“餘閒”。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5.

稀缺心態的本質就是覺得沒有餘閒。即缺乏多餘的時間,多餘的閒錢。

日常時間表不要排得過滿,留有餘地,去預測並關注那些重要但並不緊急的事情,並著手準備。

少做或不做耽誤時間的事情。

如,扔掉舊物,避免2次清理。除非你十分喜歡把它當作你的專業,不做類似剝毛豆看似有趣,實則消耗時間的事情。

作者說:“蕭條,是由我們在繁榮階段的行為所導致的。(p255)”

那是什麼行為?

當我們富足時,沉浸在一時的滿足,盡情地去消費和享受,而不去為將來留有餘閒的時間和金錢。

所以,在富足和充裕時開始行動,合理分配有限的資源(時間、金錢)。

把生活中重要的但不緊急的事情,納入議事日程。不要等火燒眉毛才去做低質量的應付。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6.

稀缺心態並非個人特質,是環境條件所引發的結果,所以,是可以把釀造麻煩的稀缺心態送走的。

舉棋不定的時候,我們就退出那個糾結的氛圍,沿著稀缺線索往前追溯,從寬處想,到寬處行。

就能看到充裕,稀缺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箇中滋味講不清,只有做了才體會和領悟得到。

突然想起佛系說法。

戒除貪心,放下貪念,才能獲得心境的自由和自在。這彷彿與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類智慧達到一定的高度,條條道路通羅馬,最後都會殊途同歸。

這部書給人的提示是:要有長遠的全局觀,強制自律,去合理計劃,分配資源。留閒時,儲閒錢。

讓時間和金錢不再成為你我的稀缺。

人要主動駕馭時間和金錢,而不是被動地被牽著鼻子走。不要被那些短期、眼前的事情拿下,成為它的奴隸。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說: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閒庭信步般輕鬆愉悅地處理事務。

筆者與看官共勉。

自律:留閒時,儲閒錢

End

圖片自網絡,侵刪,謝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