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弟弟初登彝族丈人门,不习惯蹲着吃饭,但坨坨肉拳头大太香了


弟弟的女朋友是彝族,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去年春节,弟弟随女友回家过年,这也是初次登未来丈人的门,内地长大的他,对女友口中淳朴的家乡向往已久。一进门,传统的彝家民居里有点儿黑,通常白天不开灯,但屋内的火塘常年不熄,眼睛适应一会儿就好了。

火塘通常由三块石头支起来,中间放锅,彝族叫它“锅庄”,家里的待客、宴客、喝茶都围着火塘进行,火塘边放着一些矮凳,不够坐了,就直接席地而坐,这是很自然的事儿,没有人会挑理待客不周。刚坐下,家里人就端出一碗酒来给弟弟喝,这也是当地习俗,能喝酒的北方汉子扬脖干下,瞬间博得了娘家人的好感。

每家的火塘大小不一,有的在院子里还会有一个大火塘,逢年过节或老人做寿时用来做大锅菜,平日生活,小火塘足够。未来女婿初次登门,家里早就开始准备吃食,这里待贵客一定要吃的就是“坨坨肉”。


彝族招牌美食,做法很原生态,把现杀的牛、羊、猪或鸡剁成拳头大的肉块,开水煮熟,只加盐巴,捞出装盆,用辣椒面、花椒粉、盐、蒜泥调成蘸料,吃的时候酌量调味。

别看肉白花花的颜值不高,山里都是登山健身猪,猪肉本身就十分香。招待贵客时,往往用家里几个月的小猪,别看彝家普遍不富裕,但在待客主菜的规格上从不含糊。

红白喜事,坨坨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主菜,还有一样更不能少:酒,彝人爱酒,但喝的都是低度酒,30度左右。或是酒和水混合而成的“杆杆酒”,用自家五种粮食酿造,半年以上开封,添上水后,用长长的竹杆杆吸着喝,通常一坛酒里插上好几根竹杆几个人一起喝,喝下去一些,再加点儿水,一直喝到淡如水为止。


涂好蘸料的坨坨肉,无论冷吃热吃都非常美味,而且不腻人。平日彝家人的饭食也很简单:一盆米饭、一盆肉、一盆汤菜。

彝族女孩儿穿上民族服装后,气质大变,民族风情尽显,手脖和头上的银饰熠熠生辉,叮当作响,摇曳婀娜。据说,盛装只有节日才舍得拿出来穿,一怕弄脏不好洗,二怕山里潮湿洗完不好干,所以就连老人的盛装,也很崭新,主要用来压箱底。

杆杆酒,粮食酒,20度左右,又兑了水,喝起来清甜醇香,不易上头。吃饭期间,如有邻居来访,也不客气,坐下或蹲下就加入酒肉盛宴,拿起杆杆就喝,抓起肉就啃,朴实的彝家人没有过多寒暄,情义都在酒里了。

一家有活,全寨子的劳力都来帮忙,有喜事,得知消息的邻居也会赶来凑喜,这是彝族人互助互敬的优良传统,弟弟在丈人家吃第一顿饭,刚开席时只有家里的8个人,吃着吃着,人越来越多,到最后吃喝队伍足有20人,虽然有人普通话都听不太明白,但那份热情和淳朴,从眼神里不难看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