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走上創業這條路,初始的動機都是想獲得經濟上的富足,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創業成功了,你獲得了金錢,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你接下來打算做什麼? 當然很多人都覺得,我都有這麼多錢了,只要企業在保持賺錢,繼續賺更多錢就好了。 說到創業獲得金錢,其實不是什麼難事,大家看看,滿大街都是創業的人,哪怕是一個街角的餐廳老闆,便利店老闆,或者一個收廢品的五金店的老闆,他們都是創業者,只要做得時間長,有一點知名度,都是成功獲得了財富的創業者。做生意的人很多,賺錢的生意也多。其實目前的時代,機遇很多,賺錢不是難事。 如果要做一個可以賺錢的公司,這個目標不難實現。難的是如何真的作出一個卓越的企業。 在我看來,做生意的人也分三教九流,為了個人財富累積而創業的老闆多的是,真正做成出色的企業的寥寥無幾,所以大家能記住的全世界頂尖的知名企業也並不是多到數不清。 如何區分這兩類創業者呢? 普通的創業者,創業的動機永遠在圍繞自己。考慮個人的幸福、個人將來如何如何;而真的想做出一個卓越企業的創業者,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成功,幫助到更多人獲得財富。 舉一個例子: 一款設計新穎,推出市場就非常暢銷的杯子的定價是1.5元和1元有差別嗎? 如果第一種創業型的商人來說當然是1.5元的利潤更高,既然能賺多一點,幹嘛不賺呢?而第二種創業型的商人會堅持將售價設為1元。 大家肯定會覺得第二種類型的創業者有點傻,明明大家都會搶購的東西,幹嘛賣這麼便宜? 但是實際上,對於第二種類型的商人來說,真正好的產品應該造福於老百姓,讓更多人受益。 這裡受益不僅僅指幫消費者省了錢,更多的是:好的東西很多人購買,銷售量增加,企業就會繼續找供應商供貨,供應商就會從採購商進更多原料,擴大再生產,同時在生產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工廠也會不斷招人,一直到原料供應商也會因此擴大原料採購。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廠家都會受益,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你真的以為只是讓消費者買到了便宜東西這麼簡單嗎?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金錢,供應商也會因此獲得更多財富,因為擴大生產而獲得工作機會的工人們也有了更多的經濟收入。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會發展更快,供應商也會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商業化、職業化運作,更多的人獲得工作機會,得到更多企業給予自己的培訓和教育的機會,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是一種帶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大的好事。 剛才談到的這個杯子,其實這是 IKEA的創始人當年做的一件定價的故事之一。當他們售賣的杯子是1.5克朗的時候,一年才賣出70萬個,當他堅持將價格降低到1克朗的時候,杯子一年賣出1250萬個。你看看,正是印證了IKEA創始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凡是有利於百姓的,一定有利於企業。 凡是你一心向善,希望造福於百姓,最後你的事業就會越做越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