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要让用户决定智能汽车的样子

智能汽车正在从源头改变汽车的设计。

如果说曾经的汽车设计是汽车制造商通过飞鸟鱼禽表达出其所宣扬的形体美学,那么智能时代下的汽车则更注重颜值、简约和感官共鸣。

两个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向用户灌输态度,后者从用户那里吸收想法。

实际上,在汽车之前,同为工业时代的产物——手机的设计已经经历过类似的洗礼。

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第一步便携式手机Dyna TAC 8000X。这台名字冗长、重达794克的笨重机器售价高达3995美元。人们将这种机型统称为“大哥大”,那是地位的象征。

但是它真的太大太不方便了。以至于当时的老板们不得不用更大号的老板包去装它。但这样一来,在那个还流行现钞的年代,包里的空间被大哥大挤得已经塞不进几张“青皮蛋”了。

需求改变趋势。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手机巨头的努力下,手机变小了、屏幕变大了、样式变多了。

但无论是翻盖、滑盖、直板机,还是塑料按键、软橡胶按键、金属按键,抑或是九宫格、全键盘、触笔输入……从1983年到2007年的24年里,手机还是手机的模样——屏幕配数字键盘,再加上一根或显露、或隐蔽的天线。

手机革命的奇点发生在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带来了iPhone。

“听筒以下全是屏幕”的设计加上流畅的触摸感,再配以贴合人体工学操作逻辑都令人舒爽到犹如在翻斗乐的海洋球里翻滚。

人们茅塞顿开,原来手机可以设计成这样。

此后,在全球公认的审美标准下,手机只剩下两种设计——“iPhone式设计”和“其它设计”。

即便iPhone的市场占有率早已不是全球第一,iOS的用户也远没有Android多,但这也不妨碍从华为到锤子、从三星到诺基亚都在效仿它的外形。

眼下,11年前的那场奇点革命正在汽车行业发生。

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让一众在内燃机时代掉队的车企们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曙光,电动车产品如同炒大锅菜一样接连上市,语音控制、自动驾驶等功能疯狂堆砌是他们拥抱智能时代的印证。

但就如当年的手机制造商们那样,传统汽车制造商仍然在传统内燃机车上换汤不换药,老气横秋的作派并未引起智能时代的共鸣。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现在或许应该称为能源公司)给行业大佬们上了一课。

Model S的出现就像iPhone出现时那样令人瞠目结舌。

人们发现,原来电动车不止有日产聆风和普锐斯这种“矮大紧”,也可以长得像琳赛-洛恩这样俏皮中带着尊贵;原来“引擎盖”里可以没有引擎;原来开车时可以不用方向盘。

后来的Model X和Model 3令人惊艳的程度更是有过之。

特斯拉CEO马斯克,这个学过编程、卖过游戏、铲过垃圾、做过电子商务的斜杠青年在向智能电动汽车跨界时,为这个顽固不化的百年行当带来了新气象。

当然,未来智能汽车的设计不可能变得像手机那样只有两种——“特斯拉式设计”和“其它设计”。相比外观本身,这家公司最大贡献是为智能电动汽车的设计树立了一个新标签:高颜值、以用户为中心。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传统制造商们似乎还反应未及,但以小鹏汽车、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觉醒。

大多从互联网领域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们不像传统制造商那样需要负重前行,其擅长的“产品经理思维”使得他们有更大几率造出一辆用户喜欢的智能汽车。

小鹏汽车的设计团队将这种抽象的“产品经理思维”演变成了小鹏G3这款车上的一根根具象线条和一个个细节。

小鹏汽车要让用户决定智能汽车的样子

“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进化不仅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智能汽车的造型设计也要拥抱创新”小鹏汽车造型设计中心总监赵里在“探秘AI Car设计之变——小鹏G3设计沙龙”上表示。

汽车的功能属性正在减弱,智能汽车的空间属性、社交属性凸显,汽车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汽车与用户之间关系从“用户驾驶汽车”演变为“汽车陪伴用户”。

一个通俗的解释是,你可以在车里和家人朋友吃喝玩乐,让车告诉你哪里可以吃喝玩乐,并且带你去吃喝玩乐。

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融汇视觉、交互、体验的“大设计”为一款汽车赋予生动力,成为汽车设计师们思考的重心。小鹏汽车造型设计中心前瞻设计总监赵谦说:“我们希望用户与汽车共同度过的每段旅程都是美好的经历。汽车更像是用户的朋友,你的需求他能心领神会;你希望和汽车交流,他会给你充满人性的反馈。”

小鹏汽车要让用户决定智能汽车的样子

小鹏G3搭载的车顶环视摄像头就是其重要的生动力感官接口,如同人的双眼,能够与用户进行生动的交流。可360°旋转的相机搭载了高清1080P摄像头。

或海外自驾、或公务出行,车外总会有吸引你的风景。但“手残”的你始终捕捉不到转瞬即逝的美景,“手滑”的你也抗衡不了来自大地的波动和弯道中的向心力。但通过15.6英寸悬浮触控大屏或手机App,你可以启动车顶相机录像或摄影,并分享照片或视频到驾驶员的手机上,再也不用拿着5英寸的小手机传阅了。

能够选择小鹏G3的用户想必是拥有极客基因的。这群热衷高科技和乐于探索的用户或许对自动起停、智能雨刮、手势控制并不感冒,但却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和太空飞船、星际、原子相关的话题。

就如同小鹏G3造型设计总师张利华所说的,“科技感并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唤醒记忆深处的科技记忆。”大量能够唤醒这代人科技记忆的元素被运用在G3的设计中:LED大灯的造型源自《星球大战》绝地武士手中的光剑;贯穿式尾灯的设计灵感则来源于浩瀚的银河星空;超大面积全景挡风玻璃营造出0视野阻碍的流畅感,让用户拥有太空驾驶座舱的体验。

小鹏汽车要让用户决定智能汽车的样子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智能汽车设计与传统汽车设计理念不同。后者追求的那些“形而上”的品牌调性在这里演变成简约的科技范儿。

赵里觉得,智能汽车不做无用设计元素的堆叠,而是通过极简的设计将想要传达的视觉信息与用户需求高效对接,做到化繁为简。由于小鹏G3不需要考虑内燃机进气的问题,因此其采用了无进气格栅的鲨鱼式前脸设计,将大灯、日间行车灯、前包围融为一体。

G3舍弃了“假通风口”、“装饰性排气管”等模仿传统汽车的鸡肋装饰。通过舍弃多余的线条和细节,营造出与传统汽车具有差异化的原生科技感。

于智能汽车而言,自动驾驶技术似乎是个保留节目。技术层面,诸多公司的测试车已经上路。而在设计层面他们似乎还无暇顾及——大部分测试车都搭载繁杂的传感器,裸露在车外仿佛“头上长角”。

当前外观上最完整的一辆测试车或许是丰田在2018CES上展示的那辆“平台3.0”概念车,几乎已经看不到外露的传感器硬件。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量产的小鹏G3车身配置的20余个智能感应设备无一外露,均嵌入在流动的整车线条之中,以保证车身的整体美感。

在传统内燃机时代,汽车被传统厂商粗糙地定义为“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而在智能汽车时代,同样有厂商再度展现了想象力的底线,将其定义为“四个轮子加一台电脑”。

而小鹏汽车向外界传递的造车理念是“我们从不定义汽车,我们让用户自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