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媒體
大醫院的醫生一週只上兩三天的班?我想沒有哪個醫院的醫生是一週只上兩三天的班的,除非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因為你只看到醫生上兩三天的門診,但是你沒看到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忙查房、開醫囑、收病人、寫病例、手術等等,你說看到他上班只是工作的冰山一角而已。
醫生要做很多繁瑣的工作,從患者一入院,詢問病史,開醫囑,查房,寫病例,講課學習,辦出院等等,還要學會跟患者溝通,特別是初級醫師和主治醫師,每週有6天時間是在醫院的。每週還要上夜班,下夜班。有時候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吃飯、睡覺,一臺手術接著一臺,只能抓緊手術交接間隙席地而睡。
大部分醫生都要經歷住院醫師這個角色,所謂的住院醫師,就是住在醫院,24小時都必須在醫院,有急會診的要馬上去,有緊急病情,也是住院醫師第一個趕到現場。
部分大的附屬醫院,還要承擔教學工作,所以真正看到醫生的時間並不多,但是並不代表他一週只上兩三天的班。
高級職稱醫師,比如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每週有固定的時間出門診,但是並不代表他每週就上那麼一天半天的班,因為他還要回病房指導下級醫生查房、參與討論疑難病例、上手術還有科研項目等等。附屬醫院的醫生,也要去醫學院上課。所以你所看到的都是表象,醫生的工作比老百姓所看到的多得多了。
如果父母都是醫務人員,那麼孩子大部分都是處於孤兒的狀態,目前也有很多醫務人員,不願意自己的子女學醫。很多人同事找對象,都不願意對方是醫務人員,因為給予家庭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
在醫院,你所看到醫生的腳步沒有幾個是走得慢的,每一個人都是健步如飛的感覺,因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呀。在醫院,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總是與時間賽跑。
小影大夫
關於這個問題,要看醫院裡大部分科室裡醫生和病床的配比和醫院是否是教學醫院有關。按大學附屬醫院外科為例。科室裡有60-64張病床,1名主任(主任醫師)帶1-3名副主任(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按副主任的人數分2-3組,副主任1名人數不足時主任帶組,(以下同例)副主任醫師帶1-3名主治醫生,1名主治醫生帶1-3名住院醫師或進修醫生。1名住院醫師一般管8張病床,如同組住院醫師不足,可能會管12-16張。住院醫師負責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常規治療,通常早上7:30住院醫師和主治醫生到科室查房處理醫囑,檢查當日手術病人有無異常。和上級醫生討論病情及手術安排。有手術時,可能更早一些。8:00-9:00開始手術,手術時間根據病情及手術病人人數不同,需要兩三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不等。手術後開醫囑,寫手術記錄,病程記錄(入院3天,手術後3天,危重病人每天記錄一次以上,普通病人3天一次)。一天工作結束回家(可能已經到了第二天凌晨)。每週1-2次值班通常24小時一個班,接收病人2小時內完成檢查,醫囑,急診手術,並在完成病歷和各種記錄一般需要在24小時內完成。主治醫生除了查房,手術外,要檢查病歷,醫囑,各種記錄並簽字。院內會診,和上級醫生討論,安排手術和治療方案。值二線班。主任和副主任每天查看危重病人,普通病人不一定每個都看。根據科室,醫院的安排,每週上1-2次,每次半天到一天的專家門診,一次科室大查房(一般需要半天時間),每天手術,給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代課等等。另外每一級的醫生都需要參加學術會議,和科室,醫院的會議。還有科研任務。有一些論文什麼的常常需要利用休息時間來完成。在中國大部分醫院都有住院醫師24待命制度,隨叫隨到。實際上大部分醫生(有住院部和需要值班的醫生),都在執行這個制度。如果要離開自己的所在城市,無論任何時間(包括所有節假日及休假)。都需要向單位報備。如有突發事件,立即回醫院參加急救和搶救。在你看不到醫生的時候,在你吃飯,睡覺,和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時。醫生可能還在餓著肚子,徹夜工作。曾經有一首打油詩形容醫生護士,記不全了: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
海東青
你所說的醫院是什麼規模的醫院?是醫學院的附屬醫院,還是一些三甲醫院?一般情況下,能熬到主任醫師這個職稱的情況下,就是正常的長白班啦。一星期會安排2到3次上專家門診。其他時間一般安排或手術或帶研究生。正常情況下,60歲退休,由於醫生越老越吃香的原因,所以很多醫生都會被返聘。
這個是2016年全國老百姓最喜歡的十佳醫生,排在第一名的張效房教授。今年97歲了每星期上兩次門診。有很多返聘的退休教授,由於身體與年令原因,每星期也就上2到3次門診,一般也不看病房了。
那些,不到60歲的退休醫生,基本上都是正常上班。
林觀察
這是一般人對大醫院醫生的初步認識,只是看病掛號時,以為只是一週只出2-3個半天的門診,其餘時間就休息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說這是醫生工作量冰山一角。
在大醫院,尤其是大學的附屬醫院工作,醫生的工作內容很繁雜,不僅有醫療工作、還有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及學術交流。醫生的工作就是個大雜燴,不僅懂醫術,還要會溝通、會寫文章、會英文讀寫聽說、會視頻編輯、會做PPT、會醫學統計、會熟練操作PS、必要時還要會說會演講。
大家平時看到臨床工作主要是出門診、做手術、查房等工作。其實每一個部分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思。比如出門診,尤其是大型醫院,門診量很大,一個上午要認真看完所有患者,多達幾十人,每個人病情不一樣,需要看資料,與患者交流,分析病情,給出治療意見,一個接一個。你是否以為上午出完門診就結束了,這些患者哪些需要準備手術的,哪些需要化療的,哪些診斷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都需要進一步安排。
一個患者做手術可能就是幾個小時,但是之前的準備工作要很多,檢查完善,有些檢查還有和檢查科室溝通協調,有無手術禁忌,患者有合併症的需要術前調理或請相關科室會診,需要和家屬反覆溝通病情、治療方案和手術風險。一個主診醫師負責少則3-5個患者,多時10多個患者,每個患者都要來這麼一邊。術後的患者更需要嚴密病情觀察、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同,需要觀察、分析、採取措施等等處理,如果患者恢復順利還好些,如果有併發症,那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處理。
每天還要處理無數的電話諮詢,還有一些老患者不去門診,直接到病房找你,一個人佔據你十幾分鍾,一天有幾個十幾分鍾。按道理說,不去門診就診,可以不接待。但是,真來找你了,有時就不好拒絕。
這是白天的工作。每天處理完臨床工作,到了下班時間基本7、8點左右。回家陪會家人,看看孩子的功課。就開始寫文章,這個文章不是現在這些科普文章,是專業論文,基本都是英文的,還申請課題,要做各種學術、科普等PPT。晚上9、10點鐘,個人工作才剛剛開始。當然,在專業寫累或看累的時候,換換思維,就快速謝謝科普文章或發發平時臨床上積累的醫學科普素材,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和頭條等科普平臺。就我個人而言,好大夫在線是我的另一個網絡診室,每天不停的解答回覆患者的提問。
有些人不理解,一個醫生不好好看病,為什麼還要會視頻編輯和Photoshop等視頻和圖片編輯,又不是專業媒體工作者。尤其對於外科醫生,現在手術多數都是腹腔鏡微創手術,個人大量的手術視頻,需要保存和編輯,用來學術會議交流或自己觀看,去提高。掌握PS和統計,是為了寫文章和發表文章需要。
就著這個提問,小小吐槽一下。其實,每個工作都不容易,閒話少說,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你說的只是門診,其它時間醫生在幹啥?
第一,病房裡面,醫生不光是要看門診病人,病房裡面的病人也是歸醫生管的。
第二,教課,醫學不同於其它很多學科,是一門實踐與理論結合的相當緊密的學科,醫學院學校裡面上課的老師基本都是在其附屬醫院工作的醫生。
第三,科研,現在都要求的不多說。
第四,會議或者說學術交流,醫生去開會不同於很多行業的開會是喊口號,動員大會啊工作總結啊之類的,都是純粹的學術會議,這個是必須的,因為不管你多牛,你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問題都自己研究,參與會議分享別人的最新進展就變得必須了。
第五,急診輪值,一般是頭天六點開始,到第二天十二點查完房結束,別人一晚上都沒睡了,不可能還要求別人繼續上班了。
所以一個醫生一週一般只上兩三天門診,但是一週幾乎只休息一天或者一天都沒有。可謂工作強度相當高,而且工作的內容複雜多變。
乾坤52
不請自來,我也是覺得題主的問題可能有所偏頗,我來根據自身體驗說下感想,供題主參考。
醫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閒
我之前也是認為大醫院醫生出診時間少,因為寶寶生病的需要,要去掛廣州婦幼兒童醫院的一個專家,這個專家號很難掛,只有週二、週四的時候提供掛號,我就以為她是不是一週就上兩天班,出診的時間跟號都那麼少,而且還很難搶。
後來通過人介紹,終於在好大夫上面掛號預約成功,與醫生面診後約了做手術時間,大概隔了幾個月後重於排期到了,就跟中獎了似的連忙一大早打的過去安排住院,那時候才曉得醫生出診時間是週二、週四,其餘時間是手術時間,因為該醫生在這個領域很有權威,所以找她做手術的人超多,一般都要提前半年預約手術,手術的時間佔據了其主要的工作。
隨著瞭解得越多,才發現她不僅要手術,還天天要查房、出報告,為每一個患者的情況制定治療的計劃,不僅如此,很多患者都在微信上、好大夫等移動醫療平臺上諮詢,她都會一一回答,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還在平臺上寫論文,告訴患者要如何地注意寶寶的養護,總之,給我的感覺非常的繁瑣複雜,為此,她還不得不找了一個助理來分擔一些工作,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閒,超辛苦。
醫生普遍都存在“過勞”現象
可能我們都習慣了雙休、國家節假日的薰陶,也習慣了這個時候去醫院看病,也就習慣了醫生應該是在節假日時間為我們服務。很少人會真正去關注,醫生與醫護群體的作息時間。
其實當前的醫生普遍都存在“過勞”現象,很多醫生都是難以享受到正常的作息時間,通常都是高強度的連班,絕大部分醫生都沒有雙休概念,大多數人工作時間都超過了8個小時以上。像今年2月份,安徽有一名年僅31歲的醫生過勞死,就是因為連軸轉,又忙又累,積勞成疾,所以沒有堅持住倒下了,而大多數醫生此刻,都還在苦苦的堅持著。
這也跟當前國內優秀醫生資源稀缺有關,導致很多患者蜂擁大醫院,搶約好醫生,這也是一個很無奈的現實。國家雖然每年都有幾百萬的醫學畢業生,但真正留下了的可能不足10%。
醫改與移動醫療或助醫生減壓
隨著醫改的深化推進,大醫院逐步關閉普內門診,或能解放部分醫生的時間。而移動醫療的興起,也是給醫生實現多點執業,提高整體收入與自我增值,打造個人品牌的選擇。移動醫療也將在醫療資源的優化,三甲與基層醫院的聯動上發力,賦能於基層醫院,讓基層醫生也能承擔大醫院的看病能力。
比如說醫生可以在萌醫生平臺上聚集患者粉絲,用平臺輕鬆管理幾百名患者,可由平臺數據追蹤,生成數據幫助醫生提升醫療管理效率。未來,基層醫院的醫生可以通過萌醫生平臺連線到大醫院專家,遠程溝通患者疾病與診療方案,把三甲醫院的大病診療能力輸送給鄉鎮的基層醫院,分流大醫院的患者負擔,為醫生減壓減負,也為患者提供不出家門即可享受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醫患雙方多一些理解與同理心
說實話,每一人活著都不容易,患者不容易,想快點看好病,才盲目推崇專家,搶著掛大醫院的號,沒事誰願意大老遠跑去排隊、拍片什麼滴,遠的還要考慮吃飯住宿等系列問題。
醫生更不容易,優秀並不是我的錯,雖然有懸壺濟世的心,但是身體卻吃不消沒完沒了的患者,也不能拒絕,拖著挨著也得把預約的看完了。
像我常去的一家婦幼醫院的兒科醫生,特別的負責,每次都堅持把預約的病人看完,常常都是從早上看到下班後一兩點,餓著肚子看完後,吃飯沒得休息,因為兩點半還得繼續上班,高強度上班很難受,醫生也是人呀。
所以,大家都相互多體諒,多點同理心,因為誰都不容易。
醫療百曉生
門診出診不是醫生工作的全部,連一半都不到。
一位臨床醫生,有獨立門診資質的話至少也是高年資住院醫師(初級職稱),更多的是主治醫師(中級職稱)和副主任/主任醫師(副高/正高級職稱)。這些醫生一般都是要門診、病房兩頭跑,甚至於有教學職稱的醫生還得去醫學院上課、有科研職稱的還要去研究院所做課題、帶研究生。
以一位外科醫生為例,一週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半天的時間在門診,加起來大約8-10個小時,而其他時間則需要對病房裡的住院病人進行管理。這包括查房、開具醫囑、換藥、各種治療,完成住院病人的日常管理後,根據計劃給患者做手術。而住院病人管理和手術才是其工作的大頭,不要說“一週只上兩三天班了”,一週七天裡,每天準點下班、能正常過週末都算是奢望。而外科醫生病人管理和手術花去的經歷甚至更多一些,所以很多大醫院專家級的外科醫生每週門診都很難超過兩次。內科醫生因為不太需藥做手術(內窺鏡和介入手術除外),所以門診能多排幾天。而純門診科室,比如皮膚科、輔助生殖科、心理科則每週門診次數會明顯更多,幾乎天天都出診。
所以一位醫生體現在門診排班表上的工作量真的是隻冰山一角。
患者希望掛到制定醫生看病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優質的醫療資源本身就是稀缺的,更何況沒有對住院病人的有效管理、沒有優秀的手術技術,他也不會成為讓患者趨之若鶩的“明星醫生”。
菲利普醫生
大醫院的醫生除了門診還要做什麼工作?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心覺得我國醫學科普任重而道遠啊。作為在醫院工作的旅遊愛好者總是忍不住想吐槽下為啥醫學的神秘面紗就不能揭開。
醫生除非是專門的門診醫生可以一週上5-6天班,越是厲害的專家門診的時間越少。一週上2-3天門診的醫生以及很了不起了,我認識的專家很多一週只上一個半天或者兩個半天的門診。所以也就造就了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為什麼不讓最厲害的專家多坐門診?不是不想,而真的是精力有限,而且哪怕是一週半天的門診,所接待的患者數量都夠他忙的了。很多病不是看個門診開個藥就能解決的,還涉及到檢查、確診、手術、治療、康復以及隨訪等等環節。每收治一個患者入院專家都是需要隨時瞭解跟蹤該患者的治療情況。所以很多時候專家都會選擇重症患者或者擅長領域的患者優先收治。話回原題,除了門診,專家大多數時間在幹嘛?
1、手術啊,不然你以為收治入院的病人就在醫院養著就能出院嗎?很多醫生手術排期都在幾個月外了。醫生特被是外科醫生,手術佔了他工作時間的一大半。經常聽到大夫說早上進的手術室,一天下來做了多少臺多少臺手術。有時候有急診加班到半夜也是常有的。所以沒有一個好身體也做不成一個好醫生。
2、查房,每天早上固定是要查房的,所謂查房就是主任(還有院長大查房的時候)帶著科室一群人整個病房挨個看,看術前準備,術後愈後情況,還有康復狀態。每到一個患者面前主管大夫都會跟主任彙報患者狀況讓主任檢查以及給後續治療意見。實習生捱罵最多的時候就是這個時候😂。
3、科研教學,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大醫院都是XX大學附屬醫院,這個很好理解,凡是公立三甲醫院必然是教學醫院。也是為什麼會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原因。既然是教授,那麼授課教學是不可少的。大多數的專家還是研究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作為導師怎麼能沒有科研項目呢?帶著學生們坐科研項目也是少不了的。貌似很多專家都喜歡搞科研,一個科研項目一旦成功可是名利雙收,說不定又是醫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4、學術會議,所謂學術會議就是大家相聚一堂討論學術上的新進展,一般由xx協會、xx學會主辦,相當於分享會了,各大專家都會被邀請過去坐學術講座,光是學術講座就夠專家忙的了。專家也會在上面分享些新的研究方向或者發佈行業最新信息。至於主治醫生、住院醫也能從中獲得學分。
5、會診、出診:有很多醫生不單單在一個醫院執業,會跟很多醫院有合作關係,除了第一執業點還有很多醫院會聘請他為客座教授、客座專家之類的,或者醫院安排定期支援協作醫院。每週或者每個月會去一次。為當地醫院解決些疑難雜症的診治或者高難度手術。
吃貨太梓愛旅行
1.這是退休後返聘的,這種醫生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有較好聲譽,很受病號歡迎,醫院也樂於返聘,每週坐兩三天門診很正常,醫院也沒有其它事情來安排這些返聘人員來做。
2.某些領域專家。這些專家常在地區某些疾病方面有特殊成就,大部分時間忙於科研或教學,每週只上一兩次門診很正常,多見於三甲醫院。
3.外聘專家。二甲醫院多見一些,這些醫院被三甲醫院託管,三甲醫院會派專家到二甲醫院指導提高醫療水平,或者是坐門診,吸引病人就診,或者看一些二甲醫院沒有開展診療的相對少見的疾病。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家三甲醫院工作。
4.醫院科主任、副主任。這種情況比較多見。
每週有三次左右的專家門診,一般是上午。其他時間常忙於查房(兩三個小時查完整個病區病人),或忙於手術(複雜一些的),也忙於處理下級醫生處理不了或處理有困難的病人,確保醫療安全和病人滿意。
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這些低年資醫師,不坐門診時,上午忙於查房、開醫囑,下午忙於寫病歷,除非他們熬到當科主任。
所以說,某些一週只上兩三天班的說法,並不確切,門診專家排班沒有,並不代表不用上班呢,親😊
綠色美女
我也說說吧,說大夫很清閒不客觀,說累得要死也是忽悠,大夫根據工作醫院不同勞累也不同,根據大夫的年齡不同也不同。先說年齡吧,一般新入職的小大夫,要做很多事,並且因為不熟練而顯得格外繁忙,老大夫一會就寫完的一份病例,小大夫寫了改,改了在寫,一個上午也搞不了幾份,當然累了,是不是?有的病號病情問清楚了,查體結束了,假如是老大夫直接下醫囑就完事,假如是小大夫,有時還要具體的再查閱一下具體藥物的禁忌條款,有的時候小大夫要在兩種藥物之間做出取捨,就要耽誤時間,這種因為本身業務不熟練造成的勞累各行各業都有。以後熟練了自然就好了。再說醫院,國內當前過於強調醫療資源下沉,很多沒多少病號的鄉鎮衛生院也安排很多大夫,病號吃不飽縣醫院也想建設成中心醫院,結果,這兩級醫院因為病號少反而浪費了醫療資源。而病號滿滿的城市各三甲醫院則因為受人員編制的限制不能添加人員,造成這些醫院的醫護人員加班加點,床位加床到走廊。假如適時擴大三甲醫院的床位,抽調鄉鎮衛生院的大夫來三甲醫院工作,則可以緩解三甲醫院的緊張局面,也能鍛鍊鄉鎮大夫的能力。我始終認為應該大幅度提高醫護人員的工資待遇,另外撥出衛生系統專用免費土地給醫護人員建設住宅,只收取建築成本費。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後甚至可以少加一點工資待遇。第二個我要說的是,凡是大夫收取了藥物回扣的,收取了手術材料黑金的,一律開除公職,剝奪所有行醫資格證書,並且終生不得再去考取。行業終身禁入。一邊給增加福利待遇,一邊嚴查黑色收入。幾年就能徹底扭轉行業不正的風氣